新课标视域下初中数学量感教学思路的探索
李迎庆
昆山市亭林初级中学
摘要:初中生处于个人发展的关键时期,数学量感教学围绕学生对数与量的认知,开展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测量、观察和感受数据的变化,研究数量、变化与空间等知识,掌握数学学科的基础元素。文章重点分析初中数学量感教学的具体策略,融合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数量知识。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数学;量感教学
在新课标的影响下,对初中生的核心素质和数学素养培养提出新的要求,教师应关注学生数学量感的认知和理解,开展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将量感培养作为课堂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利用数与量的关系解决更多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初中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
一、开展实际测量,深入感受数学量感
在新课标的影响下,教师应充分重视初中生的综合发展,重点考虑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核心素质,从学生的量感认知层面出发,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感受,在培养学生量感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实际感受,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和理解数学知识,对数量关系产生深度思考。虽然初中生具备一定的数学认知,基础知识掌握较多,但是数学感知较差,缺乏对数量关系的实际把控,那么,教师可以从初中生的数学量感层面出发,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测量、观察等方式,直观感受不同量的关系,对数量产生深度认知。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数学工具,如直尺、量角器、测量线等,让学生在实地测量过程中感受量的变化,增强学生对数学数字的把控能力,自主记录相关数量信息,形成“量”的深刻认知。同时,教师在学生实践操作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索,能够提出假设并验证,将自己的数学猜想变成实际,从而完整全面的把握“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以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全等三角形》教学为例,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对三角形的边长关系进行对应分析,为了增强学生的量感,教师可以设计具体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开展全等三角形的测量和判断,掌握全等三角形的“量”的关系。那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量角器、直尺等工具,再为学生提供两个全等三角形,让学生将这两个全等三角形进行对比测量,测量三角形的角度、边长,进而完成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比,结合三角形的“量”的关系,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定义。经过学生的测量实践发现,全等三角形的三条边等比例,三个角对应相同,在学生测量和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数据信息进行比较,提出自己对全等三角形判定的看法,进而通过实践测量的方式验证自己的假设,增强学生的量感认知。
二、创设趣味性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潜能
在初中生个人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数学学科作为重要的文化课科目,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提升,从数学量感培养层面出发,应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深入感悟量感的内涵,主动参与到课堂知识探索中。在趣味性教学情境创设过程中,让学生准确认知数学量感,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那么,教师可以开展课堂情境模拟,利用故事情境、生活场景增强学生的数学课堂认知,布置具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对数字数量产生深度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潜能,评估学生学情。为此,在实际的情境创设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操作,引入具体的物品和数字,引导学生对数量关系进行计算,将量感融入学生的课堂学习和实践操作中。如,在八年级下册第七章《普查与抽样调查》课堂教学过程中,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围绕统计与数据,教师在学生量感培养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不断观察和分析,考虑数据调查的重要性,能够自主完成统计图的设计,制作统计表。那么,在学生量感培养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物品或事件,让学生自主获取班级范围内男女生数量,以及男生女生的笔的数量,调查有1~3根笔、3~5根笔、5~7根笔的学生数量,进而完成统计表的设计,引导学生利用更多的数量信息,培养学生的量感,促进学生对数学“量”的理解和感悟,能够自主运用“量”进行数学判断,激发学生的数学潜能。
三、利用数学模型,提升学生的直观认知水平
在初中生数学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更多的数学知识,对数和量产生深度认知,将数字反映在具体物品上,利用数学模型,提升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促进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提升。为此,在数学模型构建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直接呈现模型内容,让学生自主观察和分析,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提供模型参数,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数学知识,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同时,在数学模型运用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解决更多的现实问题,促使学生的认知和理解更加深刻。
例如,在九年级上册第三章《中位数与众数》课堂教学过程中,本节课的数字关系较多,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计算方法,对数字信息产生深刻认知,进而促进学生的方差计算和学习。在多媒体设备运用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方差的计算公式,利用动态的数据变化引导学生了解方差计算的具体部分,全面掌握中位数、众数的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相关数字,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字的中位数和众数,发现中位数和众数容易出现相同的情况,但二者的概念不同。同时,教师可以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更多问题,能够做到数字估值,引导学生的量感直观认知。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的影响下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从学生的数学量感培养层面出发,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对数与量的关系进行准确分析,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锦钢.新课标视野下初中数学数感培养的研究[J].数学教学通讯,2021 (20):50-51.
[2]徐莉莉.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的培养路径[J].中学课程辅导,2023 (33):30-32.
[3]宁一凡.什么是量感,如何培养量感[J].科学之友,2024(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