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高段语文" 整本书深度学习" 指导策略基于学习科学理论

作者

李金洋

江苏省丹阳市访仙中心小学 212300

引言: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整本书阅读亟需突破重情节轻思维、重数量轻质量的浅表化困境,本文基于学习科学的情境认知、社会建构与元认知理论,探索小学高段语文深度学习的有效路径,搭建认知支架、促进社会互动、运用思维工具等策略,推动学生实现从信息获取到意义建构、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的转变,全面提升阅读品质与思维品质。

一、激活前知,搭建“锚定式”情境支架,促进知识迁移

学习科学认为,新知识的建构依赖于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前导环节的设计,“前测—激活—联结”三步策略,帮助学生建立阅读“锚点”,实现旧知与新知的有效衔接,比如在开启《草房子》阅读前,可组织“童年关键词”头脑风暴,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关于“成长”“友情”“孤独”等主题的个人经历,使文本主题与生活经验产生情感共鸣,随后借助书中典型场景插图、人物特写或关键语句,提出“桑桑为何总惹祸?”“纸月从哪里来?”等驱动性问题,激发认知冲突,形成强烈的阅读期待,这种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锚定,能唤醒学生已有经验,为其后续的深度理解提供有力的认知支架,促进知识的迁移与整合。

二、构建“协作式”阅读共同体,强化社会性互动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学习是在社会互动中语言和协作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整本书阅读不应局限于个体的静默浏览,而应构建“班级—小组—伙伴”三级联动的阅读共同体,发挥集体智慧的催化作用,在班级层面,可设立“共读时间轴”或“情节地图”,师生共同标注关键事件节点,形成整体认知框架;小组层面可采用“拼图阅读法”,将全书内容分块研读,各小组成为“专家组”后进行轮换分享,实现信息互补;伙伴层面则可推行“阅读对话卡”,鼓励学生就人物动机、情节发展等展开思辨交流,比如在阅读《夏洛的网》时,组织学生分角色辩论“威尔伯是否应该被宰杀”,在观点碰撞中深化对生命、友情与牺牲的理解,这种多层次的社会性互动,促进知识的协商与共建,更有效发展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与语言表达素养。

三、运用“可视化”思维工具,支持意义建构与元认知发展

学习科学指出,可视化工具能有效降低认知负荷,促进信息的组织与深层加工,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应系统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思维图示,将隐性思维显性化,助力意义建构,如绘制“人物关系网”,厘清角色间的亲疏与矛盾,揭示情节推进的内在逻辑;借助“情感曲线图”,标注主人公在关键事件中的情绪起伏,把握叙事节奏与心理变化;利用“主题云图”或“概念地图”,提炼反复出现的意象与核心思想,实现主题的聚焦与升华,更为关键的是融入元认知策略训练,“阅读日志”引导学生持续反思:“我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存在困惑?”“我用了哪些阅读策略?”逐步培养自我监控与调节能力,比如在阅读《青铜葵花》时,可设计“青铜的沉默:是坚强还是孤独?”专题反思单,鼓励学生结合文本细节进行辩证思考,理解人物行为,更审视自身的解读过程,实现从“读故事”到“思意义”的深度跃迁。

四、设计“真实性”表现性任务,实现知识的情境化应用

深度学习强调知识的迁移与在真实情境中的创造性应用,整本书阅读的终点不应停留在理解与分析,而应延伸至表达与创造,教师应设计具有真实目的和现实意义的“表现性任务”或“项目式学习”,推动学生将文本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比如读完《城南旧事》,可开展“老北京生活博物馆”项目,学生分组研究书中描写的衣食住行、节令习俗与市井风貌,合作制作展板、撰写解说词、设计互动体验角,甚至进行角色扮演,将静态文本转化为可看、可听、可感的文化展示,又如阅读《昆虫记》后,组织“昆虫观察家”行动,学生模仿法布尔的科学观察方法,选择校园中的昆虫进行持续观察,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撰写《校园昆虫记》,融合科学记录与文学表达,这类任务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力,更促使他们在真实问题解决中整合多学科知识,发展综合素养,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教育目标。

五、实施“发展性”多元评价,促进学习持续优化

基于学习科学的发展性评价理念,整本书阅读应摒弃“一考定终身”的终结性评价模式,转向关注学习全过程的动态评估,教师应构建“过程性记录 + 表现性成果 + 反思性自评”三位一体的多元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学生的阅读深度与思维发展,建立“阅读成长档案袋”,系统收集读书笔记、思维导图、批注文本、项目作品等过程性材料,真实呈现学习轨迹;组织“班级读书分享会”或“阅读成果展”,鼓励学生进行口头陈述与小组互评,提升表达与批判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定期填写“阅读策略自评表”和“阅读反思日志”,从“我用了什么方法”“哪些策略有效”“下次如何改进”等维度进行元认知审视,教师据此提供个性化反馈,帮助学生识别优势与短板,调整阅读策略,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良性循环,真正实现以评促学、持续优化的教育目标。

综上所述,基于学习科学理论的小学高段整本书深度学习指导策略,以激活前知为起点,以社会互动为路径,以思维可视化为工具,以真实任务为载体,以发展性评价为保障,构建了支持学生深度理解、意义建构与素养发展的教学系统,唯有如此,整本书阅读才能真正实现从“读过”到“读懂”再到“读透”的跨越,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奠基。

结论

基于学习科学的整本书深度学习策略,激活前知、协作互动、思维可视化、真实任务与多元评价,构建了支持学生意义建构的系统路径,该模式有效促进小学高段学生阅读从浅层理解走向深度思维,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为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助力学生实现知识、能力与情感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柏凤涛. 让”深度学习”走入语文课堂——谈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 [J]. 新一代 : 理论版 , 2022(9):0234-0236.

[2] 江敏丽 .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J]. 格言 ( 校园版 ), 2023(15):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