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区域知识产权全链条协同水平测度及效应研究

作者

郑晓婷

华厦外包服务(沈阳)有限公司 辽宁沈阳  110013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要求下,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的地位日益凸显。知识产权作为创新成果的战略性载体与制度保障,其全链条高效协同运行深刻影响区域创新竞争力与成果转化能力。实践中,知识产权的创造主体、管理服务主体、运营转化主体之间仍不同程度存在着目标分散、信息滞后、资源错配、服务割裂等现象,形成了阻碍区域创新的“制度性摩擦”。因此,科学测度知识产权全链条协同水平,精确评估其产生的多维效应,成为诊断问题症结、推动区域知识产权制度从“被动管理”向“主动赋能”跃迁的重要前提。

一、科学解构与精准度量——区域知识产权全链条协同的测度体系构建

区域知识产权全链条协同水平的科学测度是其效应研究的前提与核心难题,需构建一个兼具理论深度、实践价值及操作可行性的高阶评价体系。

(一)多维解析知识产权生态系统的协同结构

1、深度解构内在架构:摒弃碎片化视角,以系统工程方法论全景审视区域知识产权全链条的本质协同结构,科学识别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等核心子系统及相互依存关系、能量交互模式与共生演化路径,揭示协同效应发生的多层级作用机制与核心驱动变量。

2、科学界定协同内核:系统阐明“协同”在全链条语境下的精确内涵,高度聚焦于多元主体间行动一致性目标达成度、政策工具间功能适配性、资源配置时空优化效率及各环节价值转化顺畅程度等核心质性观测点,奠定精准测度的认识论基础。

(二)构造客观赋权的高维测度指标谱系

1、立体刻画协同行为与结果:指标体系设计需全面覆盖协同过程表征与协同成效显现两大核心观测域,深度融合定性经验判断与定量客观趋势:既需包含反映创新主体互动频率、跨部门协作密度、信息共享广度等行为类显性指标,亦应深度纳入成果转化速率、维权响应时效、产业竞争力关键阈值及区域发展动能转换速率等结果类高价值统计信号源 Π0[1]

2、动态校准指标权重体系:采用基于德尔菲层次分析与实际政策成效反演相结合的动态模型化权重赋予技术,确保各层级指标权重配置既符合理论逻辑重要性排序,又能及时灵敏响应区域发展阶段性战略诉求变迁,规避静态赋权导致的结论偏离隐患。

(三)集成多源异构数据的精准采集验证

1、创新设计多元融合的数据采集机制:突破传统单一渠道限制,构建融合结构化统计年鉴、非结构化政策文本语义特征值、市场主体调研感知数据及产业运行实时电子痕迹的全景化信息捕获机制,实现对多维协同表征的立体化解析与交叉验证,确保数据基石的全面性与稳健性。

2、严格实施数据质量三重治理:基于计量模型的前端异常检测,结合领域专家经验的中层逻辑校验,辅以后端政策实践效度回溯评价,构建全流程数据质量控制体系,最大限度净化数据噪声干扰,保障最终测度结论的可回溯性与高度可信度。

(四)服务区域精细化治理的动态应用

1、驱动区域短板识别与发展决策优化:测度结果深度服务于精准诊断区域知识产权协同链条关键堵点环节与结构性失衡矛盾,为地方政府按图索骥锁定治理干预靶点、优化政策工具箱配比、精准配置创新要素提供数据智能支撑,推动政策制定从模糊经验判断迈向实证科学决策。

2、支撑多维监测与长效优化机制建设:通过建立常态化指数发布平台与区域对比雷达图谱体系,持续跟踪测度结果的周期性演变趋势与跨区域差异收敛态势,赋能各级管理机构动态评估政策干预效能并触发自反馈调节机制,形成“测度—诊断—优化—再测度”的可持续治理闭环体系。

二:协同不足的深层根源——剖析阻滞区域知识产权价值释放的关键矛盾

区域知识产权全链条协同失灵的本质是系统内部多重矛盾长期累积的动态失衡,这些结构性冲突已显著制约创新生态的健康发展与价值转化效能。

(一)制度环境维度:政策供给与运行现实的适配性断裂

1、顶层设计协调机制的权威性虚置:跨层级跨部门的专项治理机构常陷于权责边界模糊、统筹力度疲软的泥潭,导致政出多门却无人担责的体系性紊乱——科技创新政策与产业支持导向脱节,市场监管规则与知识产权执法尺度错位,财政补贴流向与创新主体真实需求错配,形成“文件打架”而行动失焦的混沌格局。更棘手的是政策转换过程中的操作断层,即宏观战略在微观执行层被层层稀释、扭曲变形,演变为基层无所适从的“悬浮型治理”[2]。

2、法律法规保障体系的动态性缺失:新领域新业态规则创制的严重滞后,使得数据产权界定、人工智能创作保护、跨境技术转移等新型法律关系长期陷于立法真空期,迫使市场主体在“创新即违法”的悖论中艰难游走。而判例指导体系更新的迟缓与区域性裁判标准的割裂,更使得维权成本与侵权风险呈现诡异倒挂,实质上纵容了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选择机制在部分区域蔓延壮大。

(二)主体联动维度:创新孤岛与协作壁垒的结构性固化

1. 产学研金介各方的价值认知鸿沟:高校院所执着于论文导向的评价体系与企业渴求的专利产业化需求间存在根本性错配,导致大量高价值专利在实验室阶段便宣告“脑死亡”;金融机构固守传统抵押逻辑难以把握技术资产价值波动的特殊规律,使轻资产科创企业长期面临融资断崖;中介服务机构低端同质化竞争催生的价格战乱象,更深度侵蚀着专业服务的质量基线。

2. 信息共享基础设施的功能性残损:数据烟囱林立的行政体制下,专利审查信息、技术交易数据、执法案件库等核心要素被切割封存在数十个互不连通的“数据坟墓”中。尤为严重的是商业机密保护与数据开放边界的规则缺位,使得企业间本可共赢的协同研发因互信机制坍塌而胎死腹中,造成全链条交易成本的指数级膨胀。

(三)资源要素维度:配置扭曲与效能耗散的系统性痼疾

1. 创新要素流动的行政区锁定效应:财政科技经费的属地化使用壁垒、人才引进政策的地方保护主义、技术交易市场的地域分割现状,合力构筑起强大的要素流动壁垒。这种人为制造的资源板结化不仅阻碍了高技术产业在区域间的梯度转移与价值重组,更触发各地区陷入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囚徒困境 [3]。

2. 专业服务能力的结构性塌陷:高端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储备告急与实务培训机制缺位的双杀困局下,企业普遍陷入“有专利无运营”的被动局面。专利导航分析形同虚设、侵权预警机制响应迟滞、海外布局策略严重短视等现象,深刻揭示了专业能力缺失对创新价值链的绞杀式损耗。而中小微企业被迫承担的维权成本甚至远超侵权损失的荒诞现实,正是服务体系结构性失衡的最残酷注脚。

结论:

本研究通过构建多维测度体系与深入效应机制分析,确证了高水平知识产权全链条协同是释放区域创新潜能的核心引擎。创新揭示了协同效能具有显著的梯度传导特征,从服务支撑赋能创造开始,经过保护强度支撑运用,再通过转化效益反哺研发热情,最终构建良性生态实现人才与资本集聚;精准识别了中小企业服务盲区是掣肘整体协同发展的关键痛点;深刻论证了政策制度体系的适配性调整比单纯的政策密集程度更为重要,避免“政策空转”现象的核心在于精准施力、动态匹配。

参考文献:

[1] 刘永冬, 任声策 , 操友根. 区域知识产权全链条协同水平测度及效应研究——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5,42(09):62-74.

[2] 魏恬冰, 孙光国 , 张孟瑶. 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促进了跨区域投资吗——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例 [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25,(04):94-107.

[3] 张丽虹 . 知识产权保护赋能企业创新与优化区域营商环境的研究与实践 [J]. 上海企业 ,2025,(07):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