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中心教师师德建设路径探究
王丽萍 张明洁
成都大学
摘要:本论文聚焦技术赋能背景下高校信息中心教师的师德建设。从高校信息中心教师的核心工作职责入手,深入剖析在智慧教室建设管理、网络基础设施运维、网络安全保障及信息化平台建设等工作中潜在的师德师风风险点,从职业认知、制度建设、监督机制等方面分析风险成因,并提出构建三位一体防控机制、完善制度监督体系、强化教育培训等系统性解决方案,为高校信息中心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推动高校信息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校信息中心;师德师风;信息化服务
一、高校信息中心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教育正经历深刻变革。技术赋能高校教育已成为常态,高校信息中心作为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部门,从智慧教室建设管理、校园网络基础架构运维、网络安全体系构建到信息化平台开发管理,高校信息中心教师的工作深度融入教育教学管理全流程。信息中心教师作为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关键力量,直接关系到智慧校园建设成效,影响师生的信息化体验以及学校的整体发展。在此背景下,科学强化高校信息中心师德师风建设是提升信息化服务质量构的重要课题。
二、高校信息中心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
《论语.述而》提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强调为师者需兼具知识传授与品德培养的双重使命。林崇德先生的“四维观”提出师德的四维包括师业、师爱、师能和师风,“高校教师要以崇尚学术为基础、以培养杰出人才为标志、以淡泊名利为准则、以教育创新为前提,强调高校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情操,还要有良好的学术道德”[1]。高校信息中心教师主要负责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设计、建设、维护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同时参与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教学与科研活动,这些工作既依赖专业技术支撑,又强调服务意识与责任担当,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闫雍旭在他的研究中指出“师德师风建设的对象不仅包括教师,更包括高校内与学生有接触的教育服务工作者,这是指教育服务者在自身工作过程中所遵循的道德精神。”[2]对于高校信息中心教师而言,良好的师德师风是保障信息化服务质量的关键。一方面,教师的服务态度、责任意识直接影响师生对信息化服务的满意度;另一方面,在涉及资源分配、安全保障等工作中,职业道德的坚守关乎师生权益与学校稳定。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有助于提升信息中心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促进其更好地履行职责,推动高校信息化建设良性发展。
三、基于信息中心职责的师德师风风险点与成因分析
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信息中心教师于不同岗位职责的履职过程中,存在着各类与师德师风紧密相关的潜在风险。这些风险若不加以重视与防范,将严重影响高校信息化服务质量与教育教学秩序。
(一)主要职责对应的师德师风风险点
在智慧教室建设管理方面,规划设计环节若脱离师生实际需求,本质上是服务意识缺乏的具体表现。部分教师在进行智慧教室规划时,未能深入开展师生需求调研,仅凭主观臆断或盲目跟风行业潮流确定建设方案,导致建成的智慧教室在功能配置上与实际教学场景脱节,造成资源闲置浪费。网络基础设施运维工作中,日常巡检不彻底、故障响应拖延推诿可能导致网络瘫痪,影响教学秩序,暴露出责任意识淡薄的问题;网络安全保障职责下,策略制定简化、信息管理不善易引发数据泄露,触及职业伦理底线;信息化平台建设过程中,需求用户数据过度采集、功能华而不实、资源分配不公则体现出服务意识淡薄与公平原则的破坏。
(二)风险成因剖析
从职业认知角度,部分教师将工作局限于技术操作,忽视 “服务育人” 本质,未能充分认识到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制度层面,缺乏针对信息中心教师的专项师德考核制度,现有评价体系重技术成果、轻道德表现,无法有效约束违规行为。监督机制方面,常态化监督与反馈渠道的缺失,导致问题难以及时发现,且对师德问题惩处力度不足,难以形成有效威慑。
四、高校信息中心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路径
(一)构建 “职责 - 风险 - 防控” 三位一体机制
强化高校信息中心教室师德师风建设要从不同职责对应的风险点入手,建立相应防控措施。比如,智慧教室建设管理上,建立 “师生需求调研 - 专家论证 - 公开招标” 流程,并引入第三方审计监督采购环节;基础设施运维推行 “网格化巡检 + 智能监控” 模式,将故障响应时长纳入绩效考核;网络安全保障实施安全策略双审核制度,建立数据分级管理制度;信息化平台建设成立师生代表参与的平台建设委员会,公开资源分配标准与流程,实现职责、风险与防控的紧密结合。
(二)完善制度建设与监督体系
制度建设方面,制定《信息中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各岗位职责对应的师德要求,并将考核结果与职称评聘、绩效奖金直接挂钩。监督体系构建上,搭建 “线上评价 + 匿名举报 + 第三方评估” 的立体监督网络,对师德问题实行 “一票否决制”,确保监督的全面性与有效性。
(三) 强化教育培训与自我提升
强化培训是提升信息中心教师师德师风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开展定期的师德专题培训,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文件精神,通过案例分析、小组研讨等形式,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与道德底线思维;另一方面,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信息技术专业培训中,引导教师思考如何在技术创新与应用中坚守道德准则。此外,通过文化引领营造良好氛围也不可或缺。在信息中心内部打造以 “服务育人、技术向善” 为核心的文化环境,设立师德榜样宣传栏,表彰在信息化服务中表现突出、恪守师德的教师,让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 发挥典型示范与文化引领作用
定期评选 “服务标兵”“安全卫士”等先进典型,通过校园媒体宣传其先进事迹,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开展 “信息化服务与师德建设”主题研讨会,将师德要求融入部门文化建设,通过文化浸润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
五、结论与展望
高校信息中心教师只有将扎实的技术能力与高尚的道德修养紧密结合,在保障校园网络稳定、推进智慧校园建设等工作中,始终秉持服务教育教学、助力学生成长的初心,才能真正实现高校信息化服务水平与教育质量的协同提升,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筑牢坚实的信息化基础。
随着元宇宙、AI 大模型等新兴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加速应用,高校信息中心教师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师德挑战。未来研究可聚焦新兴技术场景下的伦理规范建设,探索利用数字化工具实现师德动态监测与预警,为高校信息中心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提供更具前瞻性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 禹天建 http://edu.people.com.cn/n/2014/0911/c1053-25639953.html人民网 师德,学校教育的根基[N] 20140911
[2]韩杰桐. 新时代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师德师风建设路径研究.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 202503 62-64
作者简介:王丽萍(1977),女,汉族,四川开江人,大学本科,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信息化;高校师德师风。
张明洁(1990),女,汉族,甘肃天水人,硕士研究生,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信息与通信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