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路径探究

作者

苏小娇

雷州市第十二小学524200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尤其是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因此,本文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学生思维被动等问题,从创设课堂问题、布置阅读任务、组织课堂辩论、实施对比阅读、引导质疑反思五个方面,深入探讨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具体路径,旨在助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

一、创设课堂问题,培养质疑批判意识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是引导学生思考的关键。教师精心创设课堂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对文本产生质疑,从而培养质疑批判意识。首先,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启发性,能够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其次,问题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既不能过于简单,让学生觉得缺乏挑战性,也不能过于复杂,使学生望而却步。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营造开放、包容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疑惑和想法。以教学《少年闰土》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文中描写闰土月下刺猹的场景十分精彩,鲁迅为什么要着重刻画这个画面?如果把它换成其他的事情,比如闰土教鲁迅捕鸟,文章的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这两个问题打破了学生对文本的常规理解,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现手法。学生们积极讨论,有的认为月下刺猹的画面更能展现闰土的勇敢机智,凸显他与“我”生活环境的差异;有的则提出如果换成捕鸟,可能更侧重于体现闰土的生活技能,但在突出人物形象的独特性上稍显不足。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渐学会对文本进行质疑和思考,培养了初步的质疑批判意识。

二、布置阅读任务,引导合理分析推断

阅读任务是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重要载体。教师通过布置具有针对性的阅读任务,能够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进行合理的推断。在布置阅读任务时,要明确任务目标,让学生清楚知道需要完成什么、达到什么要求。同时,任务的难度要适中,并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任务的形式应多样化,如撰写阅读笔记、绘制思维导图、进行文本续写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时,我布置了如下阅读任务:首先,通读全文,找出文中列举的三个科学发现的事例,分析每个事例中科学家是如何从“问号”到“真理”的;然后,思考这三个事例在文中的作用,它们是怎样支撑作者“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的;最后,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从细微之处发现问题并探究出结果的经历,写一段文字进行分享。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仔细阅读文本,分析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推断作者的写作思路。有的学生发现,每个事例都是先描述现象,提出疑问,再通过不断的实验和研究得出结论,有力地论证了文章的观点。通过这样的阅读任务,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还学会了如何进行合理的分析推断,提升了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组织课堂辩论,全面激活批判性思维

课堂辩论是一种极具活力的教学方式,能够全面激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辩论过程中,学生需要快速分析对方观点,找出其中的漏洞和不合理之处,同时清晰、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进行有力的反驳。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为了组织好课堂辩论,教师要提前确定辩论主题,确保主题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且具有一定的争议性。在辩论前,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辩论过程中,维持好课堂秩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尊重不同观点;辩论结束后,进行总结评价,帮助学生梳理辩论中的要点,提升思维水平。以教学课文《桥》为例,我组织学生们开展了一场辩论:“老支书在洪水来临时的做法是绝对正确的,还是存在不合理之处?”正方学生认为老支书临危不惧,果断指挥村民有序过桥,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自己和儿子最后牺牲,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赞扬,做法完全正确;反方学生则提出,老支书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有更周全的安排,比如提前制定应急预案,或者在组织村民过桥时,也可以更好地兼顾自己的儿子,他的做法虽然高尚,但从结果来看,存在一定的遗憾。在辩论过程中,双方学生都积极思考,引经据典,从不同角度论证自己的观点。通过这场辩论,学生们不再局限于对课文表面的理解,而是深入思考人物行为背后的合理性,全面激活了批判性思维。

四、实施对比阅读,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对比阅读是将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的阅读方法。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够更清晰地发现文本之间的异同,从而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和特点,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在选择对比阅读的文本时,要注意文本之间的关联性,可以是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也可以是不同作者对同一主题的描写,还可以是同一主题但不同体裁的文本。在对比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如写作手法、人物形象、思想情感等,让学生在比较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在学习《匆匆》这篇课文时,我选取了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春》与《匆匆》进行对比阅读。先让学生分别朗读两篇文章,感受其中的语言风格和情感基调;然后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两篇文章都出自朱自清之手,在写作手法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在表达情感方面又有怎样的差异?学生们通过仔细阅读和对比发现,《春》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而《匆匆》则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一连串的问句,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无奈。通过这样的对比阅读,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两篇文章的理解,还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审视文本,批判性地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现手法,有效提升了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引导质疑反思,批判性地改进阅读

质疑反思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批判性地改进。当学生完成阅读任务或学习完一篇课文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阅读过程中,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文本的内容和含义?有没有忽略重要的信息?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是否存在片面性?通过这样的反思,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调整阅读策略和方法。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对教材中的观点、教师的讲解提出质疑,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以《只有一个地球》教学为例,在学完这篇课文后,我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我们在理解课文中关于地球资源有限、需要保护地球的观点时,有没有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深入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哪些行为是对地球资源的浪费和破坏?我们又可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保护地球?”学生们经过反思,发现自己在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浪费资源的行为,如随手丢弃纸张、不随手关灯等。同时,他们也提出了很多保护地球的建议,如开展环保宣传活动、进行垃圾分类等。此外,还有学生对课文中“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这一观点提出质疑,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人类有可能找到适合居住的星球。针对学生的质疑,我们展开了进一步的讨论和研究。通过这样的质疑反思过程,学生学会了批判性地看待问题,不断改进自己的阅读和思考方式。

结语

站在信息爆炸与知识迭代加速的时代潮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培养,早已超越传统教学范畴,成为为学生打开思维之窗、培育终身学习能力的关键钥匙。当学生们能从闰土的形象中反思时代局限,在老支书的抉择里探讨人性的多面可能时,我看到的不仅是批判性思维在课堂上的萌芽,更是未来社会所需的独立思考者的雏形。这条培养之路虽充满挑战,但每一次学生眼中闪烁的质疑光芒、每一篇充满思辨色彩的阅读感悟,都在印证其价值所在。作为语文教师,我将继续以教材为土壤,以创新教学为雨露,深耕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沃土。

参考文献

[1]陈志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研究[J].作家天地,2025,(09):56-58.

[2]韩文娜.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J].教育,2025,(07):112-114.

[3]胡英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路径探究[J].格言(校园版),2025,(09):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