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知”为翼,助力学生最佳学习状态的达成
李鹏
大连市金州区红旗小学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如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然成为教育领域聚焦的核心议题。课堂,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其教与学的主体是谁?答案毋庸置疑,是学生。教师的角色也随之发生深刻转变,从传统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教学前期的精心设计者、教学过程的高效组织者以及学习过程的积极协作者。课堂是学生专属的学习场域,学生是其核心,学习是其重心。因而,对课堂的评价关键在于学生,要看学生在课堂中完成学习任务的实际情况。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要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关键在于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全情投入地参与课堂学习。教育家冷冉先生曾着重指出:“课堂学习的关键,在于让学生以最佳状态投身课堂。”然而,何为“最佳状态”,又如何助力学生达到这一状态,这无疑是我们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探寻“最好状态”的内涵
所谓“最好状态”,应该涵盖了“身、心、知”三个维度,促使学生在各方面都达到自身的最优水平,只有这样的课堂,对于每一位学生而言,才会是有序、有效且高效的。
(一)身——身体状态
学生的身体应处于健康、精力充沛的状态。学校与家庭需携手合作,科学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锻炼与休息时间,确保时间、内容和强度适度且富有成效。以小学生为例,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25年)》中,依据国家相关标准,他们每日的户外运动时间不应少于2小时,睡眠时间不得低于10小时,家庭书面作业时长不超过1小时。这是学生达到最佳学习状态的基础,只有保障学生得到充足的锻炼与休息,才能使其身体机能调整至最佳,为高效学习提供坚实的生理支撑。
(二)心——心理状态
学生参与学习,良好的情绪是重要保障。这种情绪应是平和、稳定的,既不过于兴奋激动,也不存在畏难、抗拒心理。同时,学生还需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求知欲是学生对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一种积极心理表现,能最大限度地确保学生全程高效参与学习。此外,学生的心理应是健康积极、阳光向上的。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情绪积极的学生往往更乐于参与课堂互动,学习效果也更为理想。
(三)知——认知状态
认知状态主要包含学习习惯、知识储备和学科素养三个方面。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学习习惯有着不同的标准,涵盖预习、阅读、探究、倾听、表达、书写、自我管理等多个方面,学生需逐步养成良好的自然习惯。我国基础教育知识结构化特征显著,学生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构建必要的认知基础,进而运用已有知识探索新授内容。学科素养则是指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三方面的状态对于学生的健康、全面和终身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多管齐下,助力学生达至最佳状态
既然明确了“最好状态”的内涵,那么如何将学生的身体、心理和认知状态调整至最佳呢?这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一)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与家长均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将学生的健康、全面和终身发展作为教育目标。健康的体魄是一切学习和成长的基石,只有学生保持良好的身心和精神状态,才能更好地投入学习。例如,当学生感冒时,身体不适会分散其注意力,降低学习效率,即便再简单的知识,理解和掌握起来也会变得困难。倘若优异的成绩是以牺牲孩子的健康为代价,相信没有一位教育工作者或家长会认同这种做法。因此,我们要始终将学生的健康放在首位,在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的基础上追求学业进步。
(二)强化德育引领
在过去,学生的学习目标较为明确,有的为改变生活境遇,有的为实现个人理想,有的为报效祖国,当然也有纯粹出于对知识的热爱。学习的内驱力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老师需要引导学生明晰自己学习的目的、内容以及预期想要达到的程度。
在之前的工作中,曾有这样一位学生,家庭条件优越,但学习成绩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缺乏学习动力。通过与学生深入谈心,了解到她的理想是成为一名驻外记者,于是我以此为切入点,与她共同分析实现这一理想所需的努力方向,包括提升语言能力、拓宽知识面、培养敏锐的观察力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学生明确了目标,学习动力显著增强,学习成绩也逐步提高。这充分说明,我们要高度重视思想教育工作,善于运用德育的力量,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制定适合个人成长的目标和计划。只有当学生发自内心地想学,才有可能实现会学、好学和学好。
(三)注重习惯与能力训练
习惯和能力的养成是学生成长的关键,这需要家庭和学校紧密合作,共同开展训练。在学习方面,家庭和学校应制定统一的训练标准。以自理能力为例,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要求,而自理能力的养成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有着重要影响。如果学生的书桌、书包和房间杂乱无章,往往会影响其学习的条理性和效率。
针对习惯、能力的训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家长和教师具备足够的耐心和信心,依据既定标准持之以恒地进行教育和训练,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及时肯定和鼓励。例如,在培养学生的书写习惯时,教师和家长要从坐姿、握笔姿势开始,一步步引导学生规范书写,对学生书写的每一次进步,如笔画更工整、书写速度加快等,都要给予表扬,让学生在积极的反馈中不断强化良好习惯。
(四)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知识源于生活,也应服务于生活。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认知水平,使教学情境、教学策略、作业设计以及学习场域等,尽可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情感体验,让学生能够结合生活经验获取知识与技能,并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
作为家长,也要做到适度放手,让学生能够更多地进行生活体验。曾经有一位六年级学生,由于家长过度保护,从未有过独立消费的经历,在学习百分数应用题中关于涨价、降价、折扣等问题时,始终难以理解相关概念和解题思路。在征得家长同意后,让学生进行了几次独立消费体验,通过实际购买商品、计算价格折扣等活动,学生对这类题型的理解有了显著提升,学习积极性也大大增强。这表明,构建学习与生活之间的有效桥梁,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我们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会知识的价值,明确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五)关注学生情绪和育人情绪
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绪状况,对学习质量也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保障学生以饱满的情绪参与学习、锻炼,也是极为重要的。
小学阶段,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极易受到外界影响,教师和家长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引路人,自身的情绪状态对学生有着深远影响。如果施教者情绪稳定、积极饱满,学生往往也会受到感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投入学习。反之,若施教者情绪消极、焦虑,学生也容易受到负面情绪的干扰,影响学习效果。例如,在一次升旗仪式上,一位一年级的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很难长时间保持规范站姿。为了能够让他快速调整状态,我们并没有选择“管教”,而是全力放大了他的点滴进步,并为他做出正面示范。在随后的几次升旗仪式上,我们都会关注并表扬他。在这种积极情绪的引导下,学生逐渐能够在升旗仪式上保持更长时间的规范,从最初的几分钟到后来基本可以全程规范。这充分说明,教师和家长应时刻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多给予学生积极向上的肯定和鼓励,对于促进学生的积极、健康成长是非常有效的。
“有序、有道、有情、有法、有效”是我们追求的课堂学习的理想化的效果。持续推进“自主·开放”引领下的“生本”高品质课堂建设,就是为了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始终要求教师要站在学习者的角度,全方位帮助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只有保障了学生这一“主角”的状态,课堂学习才能更加有效、实效和高效。
在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坚守育人初心,扎根教育教学实践,持续开展探索创新,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不断优化育人的方法和策略,做到“以情促教,以情促学”,实现情与知的有效交融,为学生形成适应终身成长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