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篮球教学中团队合作能力培养案例
胡卫平
武平县第三实验小学 364300
摘要:该案例聚焦人教版小学体育六年级篮球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淡薄问题,把“趣味篮球挑战赛”当作载体,增添传切配合、掩护战术等元素,采用情境导入、技能分解、实战试炼与反思评判四步骤,带领学生在实战中体悟团队分工。学生传球次数攀升40%,战术实施成功率为65%,团队凝聚力进一步加强,反思提出设置差异化战术、加强跨组协同及深化跨学科结合等改进方向,为集体项目教学提供实践借鉴。
一、案例背景
处于人教版小学体育与健康六年级篮球单元教学阶段,针对学生虽初步掌握篮球基本的运球、传球技能,却团队协作意识不足的状况,构建聚焦“团队配合”的教学实例,教学当中察觉到,学生在自由练习期间多聚焦个人技术展示,没有传球呼应及战术配合,而篮球运动在本质上是集体项目,需借助团队合作开展攻防。本课借助“趣味篮球挑战赛”为载体,纳入“传切配合”“掩护战术”等教学要点,采用情境化任务驱使与小组合作演练,带领学生在实战时领悟团队角色分工,理解传球时机跟协作策略,慢慢树立起“以团队目标作引领”的运动思维,增进他们在篮球活动当中的团队合作水平与集体荣誉感。
二、案例过程
(一)准备环节:情境导入与团队组建
老师活动:
1. 以“篮球特工队”情境导入,播放NBA经典团队配合视频片段,提问引导:“为什么库里与格林的挡拆配合能创造投篮空间?传球队员如何判断队友跑位时机?”激发学生对团队战术的思考。
2. 将学生随机分为8人一组的4支队伍,要求各组在3分钟内完成队名、,并推选队长。老师强调:“今天每支队伍都是特工小组,需要通过团队配合完成三项‘机密任务’,最终积分最高的小组将成为‘王牌特工队’。”
学生活动:
热烈讨论队名与口号,队长组织分工(专人负责记录战术、专人担任“战术讲解员”),初步建立团队协作氛围。跟随老师完成动态热身(篮球操、绕障碍物运球),在运球过程中老师随机喊“特工集合”,学生需迅速按队伍聚拢并击掌喊口号,强化团队反应能力。
(二)基础技能:传切配合与掩护战术拆解
老师活动:
1. 传切配合教学: 示范“一传一切”动作:老师持球假装突破,突然传球给侧翼队友,同时空切篮下接回传球上篮。强调“眼神交流→假动作吸引防守→快速传球→空位跑动”四步骤。 组织“传切接力赛”:各队分成两组,相距15米站立,一组持球传切后跑至对面队伍末尾,另一组接球后重复动作,限时3分钟内完成次数最多的队伍获“默契先锋”积分。
2. 掩护战术教学: 用标志桶模拟防守人,演示“前掩护”“侧掩护”动作,强调掩护者需“站稳位置、张开双臂、用身体挡住防守者视线”,被掩护者需“观察时机、加速变向”。 开展“障碍突破赛”:各队依次通过设置3个“防守者”(标志桶)的区域,要求至少使用1次掩护战术,成功突破且未碰倒标志桶的队伍获“战术大师”积分。
学生活动: 分组练习传切配合时,部分学生因传球力度过大或跑动时机不当出现失误,队长主动召集队员讨论:“传球前喊‘跑’再传会不会更默契?”逐步学会用语言沟通调整节奏。 掩护练习中,队员互相提醒“掩护要卡位”“变向时压低重心”,部分小组自发用不同颜色的篮球区分传球队员与掩护者,提升战术辨识度。
(三)实战挑战:趣味篮球赛中的团队策略应用
老师活动:
1.任务一:限时积分赛
规则:4支队伍两两对抗,使用半场3对3赛制,计分方式特殊——单次进攻必须完成至少3次传球方可投篮,成功进球得2分,未完成3次传球进球仅得1分。老师在场边用秒表计时,实时播报各队传球次数与团队配合亮点(“某队完成5次传球后空位投篮,团队意识出色!”)。
引导反思:首节结束后暂停,提问“为什么有的队伍得分效率更高?”学生总结:“传球多的队伍能找到更多空位,单干容易被防守。”
2. 任务二:战术定制赛
要求各队在2分钟内讨论并制定1套专属战术(如“1号队员掩护→3号队员溜底线上篮”),由队长向老师演示战术跑位,经认可后在比赛中执行。成功执行战术并得分的队伍,额外获“战术执行王”积分。
巡回观察:发现某队队长用手势指挥战术(举1根手指代表第1套战术),老师及时肯定:“用非语言沟通能让战术更隐蔽!”
3. 任务三:绝境协作赛(8分钟)
创设“逆境情境”:各队在最后2分钟比赛中,强制规定“每次进攻必须由一名指定队员(身高较矮的学生)完成终结”。老师强调:“团队的意义在于让每个成员都能发挥价值,你们需要通过配合为‘关键队员’创造机会。”
观察亮点:“风暴队”通过连续掩护为“关键队员”开辟突破路线,成功得分后全队击掌庆祝,老师即时点评:“这就是‘一人突破,全队支援’的团队精神!”
学生活动:
限时积分赛中,部分学生从“抢球单干”逐渐转变为“主动分球”,甚至出现“连续传球后主动为队友挡拆”的配合。一次成功的传切得分后,队员们自发喊:“这次传了4次球,太爽了!” 战术定制赛时,各队围圈讨论战术细节,队员提出:“如果掩护失败,第二个人马上补位掩护”,展现出对团队角色的深度理解。 绝境协作赛中,“关键队员”感受到队友的支持,逐渐克服畏难情绪,一次突破上篮命中后,同队队员将其围在中间欢呼,团队凝聚力显著提升。
三、案例反思
本次教学通过情境化任务与阶梯式合作练习,有效激发了学生对团队协作的认知与实践。从“传切接力赛”的基础配合到“绝境协作赛”的角色担当,学生逐步从“个人炫技”转向“战术思考”,课堂观察显示,传球次数较前一课提升40%,战术执行成功率达65%,尤其在“关键队员终结”任务中,87%的小组能通过掩护为指定队员创造机会,体现出团队角色分工意识的显著进步。 但教学中仍存在两点改进空间:一是战术设计的差异化不足,部分能力较弱的小组在复杂战术执行中出现配合失误,后续可增设“基础版”与“进阶版”战术选项,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参与需求;二是跨组协作意识的培养仍停留在表面交流,可引入“混编战队”环节,让不同队伍学生临时组队完成任务,强化更广泛的团队适应能力。将数学逻辑与体育教学结合的尝试初显成效,学生在分析“最短传球路径”时展现出较高的参与热情,未来可进一步开发跨学科任务,深化“运动即思维”的教学理念。本课以篮球为载体构建了“做中学、错中悟”的团队合作培养路径,为后续集体项目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