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作者

黄兵

云阳县桑坪镇产业发展服务中心

【摘要】:规模化畜牧养殖是一种科学、高效的养殖方式,可有效提高养殖业的经济效益,突出集中生产的优势,同时也有助于保障畜牧业相关产品数量的稳定供给。但是,规模化畜牧业养殖过程中可能出现大量排放污物及污水、资源消耗增加等情况,与小规模的散养相比,对于区域内生态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大。为此,有必要探明规模化饲养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探索可靠的处理方式,减少其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促进现代科学化养殖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规模化畜牧养殖;生态环境;水污染;清洁能源;温室气体

规模化畜牧业养殖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有助于做大、做强畜牧养殖产业链,完善畜牧产品供应链。但是,规模化畜牧业养殖对于环境的影响也相对较大,在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理念下,需积极探明规模化畜牧业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梳理两者发展的矛盾点,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规模化畜牧养殖带来的生态问题,促进规模化畜牧业养殖,走上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

一、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

(一)温室气体排放增多

集中化的大规模畜牧饲养过程中,势必会排出大量的温室气体,可增加温室效应风险。规模化养殖过程中甲烷、氧化亚氮、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出量相对较高,其主要为动物肠道内容物发酵及粪便发酵产物。散户养殖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相对较低,在大气中密度较小,而集中大规模饲养时排放强度显著升高,可导致温室气体密度升高。

(二)环境污染

规模化畜牧业饲养过程中,会排出大量的污水,其中含有动物粪便尿液及清洗剂等,如果时间直接排放于环境内,可造成周围的土壤及水源污染。污水中的有害物质及营养物质也会慢慢渗入地下水中,污染地下水源。若污水流入河流、湖泊中,可以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藻突然爆发式生长,影响环境的稳定性。此外,规模化畜牧业养殖中排出的粪污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元素,包括铜、锌等,可导致土壤重金属超标,同时也可引发土壤板结硬化,影响农作物种植及农产品安全。

(三)资源消耗过度

大规模的畜牧饲养体系,每日消耗大量的水资源,猪、牛等牲畜的单头日均耗水量可达到15升以上,因此集中饲养后,每日用水量激增,可导致局部的水资源消耗过快。同时,集中饲养后,饲料的需求量也显著增加,谷物的消耗量巨大,可加重局部耕地压力,影响正常的农业生产。

(四)威胁野外物种生存

规模化畜牧饲养产业往往集中于远离人群的区域,需要扩张自然栖息地,可能导致局部的自然环境被破坏,影响野外物种的生存,导致局部生物多样性下降。同时,养殖场设置的野兽驱赶装置,也会影响野生动物的安全性,可影响局部物种的平衡,造成“恶性循环”,加剧生态环境破坏力度[2]。

二、规模化畜牧养殖生态保护的改善对策

(一)选择环境友好型污染治理技术

规模化畜牧业养殖中,区域内产生的污水及污物不可直接排放,应先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再严格按照排放要求排放至指定区域。同时,要积极推进粪污资源化发展,将粪污转化为能源,目前已采用的技术包括沼气发电、有机肥生产等,既可以将污物转化为能源,又可以促进种养结合,可将粪污变废为宝。此外,可根据养殖的牲畜种类,调整饲养模式,如林下畜禽饲养等,降低饲养密度,同时林间地下空闲区域散养畜禽,排出的粪便直接可以直接作为有机肥,可有效减少相关污染,提升动物福利,又改善农产品质量。提升污物处理效率,从源头解决排污及污染问题,相关技术发展速度较快,发酵床制备技术应用较多。发酵床制备技术是生态养殖模式的重要技术之一,这一过程中可以将微生物处理技术应用于粪污处理中,具有节水和除臭的双重功效。牲畜可直接饲养在有机垫料上,产生的污物和废水可通过垫料中的菌落进行降解,减少其中的有机物含量,并形成有益微生物复合菌群,发酵产生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的营养物质,有助于牲畜健康成长,同时也解决了粪污产生的臭味问题。

(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

通过粪污的合理化处理,减少相关温室气体排放。在畜牧品种选择时,可选择低甲烷、排放品种,并通过物联网监测温室气体排放情况,降低相关气体排放强度。通过沼气发电、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资源替代碳排放量较高的能源,促进可持续发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在畜牧业养殖舍内安装二氧化碳传感器,实时监测二氧化碳含量,并配合室内通风系统,出现二氧化碳密度升高时应及时进行排风,并设置风管热量交换系统,合理安排热量分配,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在饲料调配方面要科学配比饲料的营养素,通过氨基酸平衡配方,提升饲料利用率,同时降低氮磷及温室气体排放量[3]。

(三)严格控制资源消耗

发展循环农业有助于减少局部资源消耗量,例如将养殖粪污用于农田施肥,可减少化肥及粪污处理的用水量;为此,应积极推进种养结合项目,是畜牧业和种植业“双丰收”。养殖场选址前,分析局部可用于发电的自然资源,安装太阳能、生物能、风能发电系统,实现养殖场供电的“自给自足”,减少对统一供电的依赖性,降低电消耗量。对粪污及污水处理实施集中处理及监管,避免分散处理,选择清洁效果好、用水量较少的高效养殖场清洁系统,充分利用水资源,减少水资源消耗量。合理选择畜牧物种,避免高饲料消耗率的品种,并合理调整饲料配比,减少谷物的消耗量,降低耕地压力。

(四)充分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

建立规模化养殖场时应注意避免使用自然栖息地,可采用与局部环境结合的方式,避免乱砍滥伐,减少对野生物种的影响。养殖场排出的污水、粪污及含有细菌、病毒、抗生素的排出物,也要避免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避免污染土壤和水资源而影响野生物种的生存。建立养殖场与周围生态共治机制,充分保护周围生态多样性,对养殖场进行严格隔离控制,避免出现野生物种与养殖场的冲突。在保护野生动物的基础上,设置相关驱赶装置,避免伤害野生动物。

结束语:

在规模化畜牧养殖过程中,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尽量减少养殖场对环境的影响。建立环境友好型的规模化畜牧养殖产业,走生态产业化的发展思路,促进养殖业的稳定发展,同时也有助于稳定畜牧产品产能与品质,从而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徐莹,宁俊平,陈君怡,等. 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治理方法 [J]. 北方牧业, 2024 (3): 6.

[2]王小风,姜峰. 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J]. 吉林畜牧兽医, 2023, 44 (6): 149-150.

[3]吴丽英,王景龙. 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对策 [J]. 中国畜牧业, 2022, (18): 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