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世界历史理论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作者

赵晓婷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

摘要:通过分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观点,简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内涵,进而以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眼光看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展现出马克思与恩格斯新世界历史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和活力。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世界历史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世界历史理论有较强的时代价值,尤其对于我国提倡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形态》中关于世界历史理论的建构逻辑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形态》中揭示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分析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最后阐明了世界历史发展的目标。

(一)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态》中鲜明的提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个重要论断。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前资本主义阶段带有狭隘性和地域性的民族历史被打破,资本主义大工业使得各民族日益连成一个紧密的整体。比如“在英国发明一个机器,它夺走了印度和中国人的饭碗,并能够引起这个国家生存形式的改变,那么这个发明便是一个世界历史性的事实。”[1]这样,人的“地域性”就变成了“世界历史性”,在这种情况下,人的解放程度与世界历史的程度高度吻合的。

(二)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前期,生产力条件十分落后,限制各地域的交往。但是随着生产力的日益扩大,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扩张,由此诞生了资本主义大工业。这样就打破了各个民族之间的封闭状态,让各个民族的人转变为“世界历史性”的人。正是由于生产力的相互作用,人的社会性活动由此展开,世界分工的国际化日益凸显。

(三)世界历史发展的目标

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强调,“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个重大发现。“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现实应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而这个运动的前提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2]马克思和恩格斯还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未来共产主义,指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不是抽象行动,而是物质的,是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个过着实际生活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活动。”[3]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受邀参加联合国70周年庆祝峰会,并在上面系统论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4]实现世界的和平发展是我们与联合国的共同目标。我们世界各国仍需要与联合国来共同努力完成这个目标。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从内容上看,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很多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安全等六个领域,从而形成六位一体总体布局。从发展过程来看,首先要通过国与国之间的共同利益,构建利益共同体,然后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承担相应责任,从而构建责任共同体,最后国与国之间密不可分,进一步构建命运共同体。其实质就是通过维护共同的利益、承担共同的责任、应对共同的挑战,从而把各个国家紧密联合在一起。

三、世界历史理论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借鉴意义

《形态》中的世界历史理论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在阐释世界历史理论时所面临的现实环境与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对的时代条件已经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仍然散发着真理的光芒,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

(一)历史转向世界历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

历史转向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之一就是人类同处一个地球村。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通过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条件和具体状态进一步阐释,深刻揭示了人类会伴随着世界历史的深入发展,越来越成为一个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高度融合的整体,充分昭示了人类越来越成为一个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带来了社会化的大生产和科学技术,而且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全球性危机,比如生态环境破坏、贫富差距日益悬殊等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承担责任,共同解决问题。正如马克思所述:“任何扩大的交往都会消灭原先小范围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实现需要建立在生产力和交往普遍发展的前提下,并且需要各个民族同时一下子采取行动才得以实现。”

(二)关注人类美好生活的诉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新型国际关系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动力就是要着眼于世界各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诉求。各国的联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而日益紧密,这些在我们日常的衣食住行上都可以得到体现,例如我们在国内可以购买不同国家的产品,同时也是为不同的国家提供产品。在经济全球化形成的这种紧密的联系下,需要世界各国人民来共同面对问题就变多了,比如环境污染、传染病的预防等等。中国人民始终坚持倡导共商共建的新型国际关系,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与世界各国人民构建美好家园的愿望是不谋而合的,中国愿意为此不懈奋斗。

(三)开放包容精神和合作共赢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求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对于资本主义征服性特点做了进一步的阐释,资本主义把世界文明进行了划分,分出高低优劣层次,认为发达国家的文明优于贫穷落后国家的文明,发达国家就以这种理由对欠发达的国家进行野蛮的掠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世界,也会阻碍世界经济的发展,当今世界的新趋势就是共同发展。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符合这种趋势,致力于合作共赢的理念,着眼于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秉持着开放包容的精神,谋求共同发展。我们生活的世界丰富多彩,各个国家都有其特色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世界因为各个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变得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P54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P8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P89.

[4] 吴默闻、丁俊萍.“大同”“小康”在近现代中国的创造性转化[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