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的体育武术训练与教学研究
张敏
包头市青山区全民健身中心 内蒙古包头 014030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武术体育的教学与训练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出良好的培养经验,旨在为提高全民体质与基层武术人才选拔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对武术教学现状的深入探讨,本文揭示了武术教育在中小学体育课程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期促进武术教育的全面发展和学生体质的提升。
关键词:武术;教学;训练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实践中,我国中、小学的义务教育阶段并未把武术学习纳入到体育教学大纲,更多的是以校外辅导班或兴趣班为主。这些辅导班和兴趣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对武术学习的需求,但缺乏系统的教学规划和专业的师资力量。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发展和教学方法的不断进步,我国多地已将武术纳入专项运动技能测试,成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体育与健康评价中的重要考核内容。这一改革不仅提升了武术教育的地位,也激发了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体育与健康评价的改革,对现有体育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学校、学生以及家长都必须及时适应新的考核标准和要求。虽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学纲要进行了积极调整,对学校和教培机构的教学方向和教学方法进行了良性的引导,但就目前来看,学校的体育教学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任课教师的武术知识和训练方法缺乏专业性。在原有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学体系中,体育教师是从事一线教学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各师范、体育院校绝大多数专业对体育教师的培养仅将武术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进行基础的普及性教学,有的甚至只是走走过场,并未实施专项培养甚至是专业培训,这样就导致大学生在走向一线体育任课老师教学岗位后,武术教学不规范、不专业,甚至是错误指导。由于武术的专业面窄,教学指师的不专业必将导致学生的学习和训练不专业,重复导致恶性循环。
二、武术教学和训练时间受到制约。现有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体制仍以文化课为重点,体育授课只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以田径教学和训练为中心,向部分球类项目进行相应的拓展。武术虽作为传统运动项目,在校内教学过程中仍属新鲜事物,由于缺乏趣味性,学生的响应度不高,一段时期内仍会受制于教学和训练时间的不足,以及专业器械和专业场地的制约。
三、学生及家长对接受武术教学存在误区。传统的教育模式下,衡量学生的能力及素质仍以课业考试成绩为主,部分学生和家长认为学习武术科目,既没有任何实际用途,又不具备考试加分能力,甚至训练过程、比赛中还有可能受伤,付出和收效不成正比,不如把时间用在文化课和其他课加分科目门类的培养上。这样就对武术教学产生了惯性的错误解读。
要解决上述问题,要从专业教师培养和传统教学思路转变两个方向进行着手,特别要重视以下几点:
一、规范武术教学应从规范教师培养抓起。各师范、体育院校在大学生的培养阶段,应突出武术教学的重要性和专业性,特别是对太极拳、南拳、八段锦等群众类体育武术项目和传统武术项目进行专业教学和指导,纳入必修课和必修学分考核,鼓励在学生校期间参加各类型比赛以及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教育部门以及中、小学在体育教师的招收和遴选时把接受过的武术方面的培训、考级、比赛成绩、实践等履历作为考核必要要求的一部分,从严、从专的选拔一线体育教师。
在成为专职教学人员后,尤其是义务教育教学阶段的体育老师,应随时能够针对最新的教考改革可能涉及的内容进行专项培养和教学方向调整,多组织体育教育人才的继续教育和完善岗位成果考核机制,鼓励在校武术人才和优秀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
二、在校武术教学与平时训练相结合。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武术教学时间毕竟有限,仅凭在校期间的练习很难达到满意效果。武术项目三分靠教学,七分靠训练,强化演练技巧以及保证武术训练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武术教学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武术运动不只是肢体动作的简单重复,它强调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配合和精神、力量、气息的完整统一。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学习武术难度大,尤其是细节动作,在教学完成之后,需要在课余时间勤加训练。
如何协调学校课业和武术训练的时间分配,这就要求各教育主管部门贯彻和落实教育部新课标、新大纲及学业水平考试体育与健康评价的要求,将体育课和早锻炼的内容进行调整,建设和完善教育教学专用场地,权重武术教学和训练的时间比例,着重加强体育武术的基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多组织基层性质的竞赛,鼓励优秀学员参加比赛,优化武术项目的选才机制,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促进武术教育教学的良性发展。
积极转变教学环境中家长和学生对武术教育的理解。在教育部改革后的新课标、新大纲及学业水平考试体育与健康评价的要求中,已经根据少儿生理、心理等特点,定制了武术、球类、技巧类等科目的专项培养内容,并对武术方向制订了专项要求并纳入中考体育考核,这就要求家长和学生摒弃唯课业成绩至上的观念,认识到武术教育在培养学生体质、意志力和自信心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举办家长会、讲座和体验活动,让家长和学生亲身体验武术的魅力,从而改变他们对武术教育的偏见和误解,为武术教育的普及和推广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教学和训练中,武术各个动作的掌握要经过复杂的实践和重复过程,在练习中会产生许多不良反应,如疼痛、疲惫、酸胀甚至是外伤等,这也导致家长和学生对武术的教学与训练比较排斥。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体和生理特点,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变换教学与训练的项目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训练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与训练效果,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素质。
总而言之,义务教育阶段的武术教学与训练工作是武术专项人才培养和打基础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教学、训练效果的好坏,关乎着以后这项运动的发展甚至选才。在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过程中,教培人员、学生、家长均应转变传统思维理念,重视体育武术的学习和训练的必要性,主动尝试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积极采用科学的训练策略和手段,合理的安排教学与训练任务,顺应新时期体育武术教学的新思路、新要求,以达到教学与训练的预期目标,提高教学与训练水平,将体育武术的教学和实践真正的应用到素质教育中,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和技能,为我国体育发展多出英才、出好英才,真正实现体育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