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水利产权制度改革路径研究综述》

作者

朱金创

象珠镇人民政府 321300

摘要 本文系统梳理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水利产权制度改革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路径。研究表明,农村水利产权制度改革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产权理论、历史演变、现状问题、改革路径、典型案例和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全面综述,提出了完善产权界定、创新治理机制、强化政策保障等改革路径,为深化农村水利产权制度改革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村水利;产权制度;改革路径;水资源管理

引言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日益成为学术界和政策研究的重要议题。农村水利产权制度作为水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制度安排,直接关系到水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当前,我国农村水利设施普遍存在产权不明晰、管理机制不健全、运行效率低下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本文旨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农村水利产权制度改革的研究成果,分析当前改革面临的主要挑战,探讨适应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的改革路径,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本文试图构建一个系统的农村水利产权制度改革框架,为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一、农村水利产权制度的理论基础

产权理论为农村水利产权制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根据现代产权经济学理论,清晰的产权界定是资源有效配置的前提条件。农村水利设施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物品,其产权安排既要考虑排他性和可转让性,又要兼顾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国外学者如Coase、Demsetz等提出的产权理论,强调了明确产权对解决外部性问题的重要作用,这些理论对分析我国农村水利产权问题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在我国特殊的国情下,农村水利产权还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集体所有制框架下的水利设施产权安排,既要保障农民用水权益,又要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许多学者指出,当前我国农村水利产权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所有权虚置、使用权模糊和收益权不明确,导致"公地悲剧"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改革的核心在于构建权责明确、运行高效的产权体系,实现水资源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统一。

二、我国农村水利产权制度的历史演变与现状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水利产权制度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计划经济时期,水利设施完全由国家或集体所有、统一管理;改革开放后,逐步引入了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多种形式,但产权界定仍然不够清晰。2000年以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推进,水利产权制度改革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深层次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当前我国农村水利产权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产权主体模糊,许多水利设施名义上归集体所有,但实际上处于"人人所有、人人不负责"的状态;二是权能结构不合理,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权能边界不清;三是流转机制缺失,水资源难以通过市场实现优化配置;四是监管体系不健全,导致水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水利设施的可持续运行和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水利产权制度改革的路径探索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推进农村水利产权制度改革需要多管齐下。首要任务是完善产权界定机制,通过确权登记颁证,明确各类水利设施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主体。可以借鉴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的经验,探索水利设施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的新型产权结构。

其次,要创新治理机制,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调节、社会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一方面要强化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要培育用水合作组织,增强农民自主管理能力。同时,建立健全水权交易市场,通过价格杠杆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再次,要强化政策保障体系。完善法律法规,为水利产权制度改革提供制度依据;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可持续的管护经费保障机制;加强科技支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水平。此外,还要注重生态保护,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改革全过程。

四、典型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

全国各地在农村水利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已经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浙江省通过"五水共治"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确所有权和使用权,引入市场化运营机制,显著提高了管理效率。甘肃省探索"水权到户"模式,将水资源使用权量化到农户,建立水权交易平台,促进了水资源优化配置。山东省推行"井长制",将机井管理责任落实到人,有效解决了农田灌溉设施"有人用、无人管"的问题。

这些案例的共同经验是: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创新改革模式;注重产权激励,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强化制度配套,确保改革措施落地见效。同时也存在一些教训,如部分地区改革过于激进,超出了农民承受能力;有些地方重产权界定轻后续管理,改革效果难以持续。这些经验教训为深化全国范围内的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

五、未来研究方向与政策建议

未来农村水利产权制度改革研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向:一是产权细分与水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协调机制;二是数字技术在水权确权和管理中的应用;三是生态价值视角下的水利产权制度设计;四是乡村振兴与水利产权改革的协同路径。

基于现有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加快水利产权确权登记,建立全国统一的水权确权系统;第二,完善水权交易制度,培育规范的水市场;第三,创新投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与管理;第四,加强能力建设,提升基层水利管理服务水平;第五,健全监管体系,确保改革过程中的公平与效率。

六、结论

农村水利产权制度改革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国家水安全、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梳理了相关理论和实践,分析了改革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多维度改革路径。研究表明,成功的改革需要坚持系统思维,兼顾效率与公平,平衡发展与保护,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未来改革应当更加注重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治理创新,构建适应乡村振兴要求的新型水利产权制度体系,为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同时,还需要加强国际经验比较研究,吸收借鉴先进理念和做法,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水利产权制度。

参考文献

1.张明智, 李红梅.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水利产权制度改革研究[J]. 中国农村经济, 2020(5): 45-56.

2.王立新, 陈晓华.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路径探析[J]. 农业经济问题, 2019(3): 78-85.

3.Smith, A. Water Rights and Rural Development: A Comparative Study[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4.赵金城, 刘伟平. 中国农村水权制度改革二十年:回顾与展望[J]. 管理世界, 2021(2): 112-124.

5.农业农村部. 关于深化农村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Z]. 2022.

作者简介:姓名:朱金创,性别:男,出生年月:1992.09.28,籍贯:浙江永康,职称:水利助理工程师,学历:本科,毕业院校:西安理工大学,研究方向:水利水电工程,单位名称:象珠镇人民政府,邮编:32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