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文以载道 语传思政

作者

余爱华

红安县思源实验学校

语文学科是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载体 , 也是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当前,部分教师将思政教育内容从课堂教学中剥离出来进行单向的知识灌输,并且不加思考地套入政治术语,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无法有效触动学生产生情感上的认同感。要破解这些困境,须立足学科本质,在字词品读中渗透价值意蕴,于情境创设里搭建知行桥梁,让思想引领融入语言习得全过程。

一、初中语文教学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一)文道融合,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语文课的本质在于“文以载道”,而经典文本中的思想精华和人文因子正是语文育人的根基所在。“文”为本,“道”为魂 ; 二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才是文道合一。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具体学科知识内容之中的方式也使得思政工作从枯燥乏味变成可以触摸感受的具体过程,使抽象的精神层面变得有血有肉,进而激发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深刻认识[1]。

(二)价值引领,立德树人固本强基

初中语文学科是进行人生观教育的重要阵地 , 更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教材内容所包含的各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都能成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载体,教师需通过课文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以及坚定的文化自信心,并且将理想信念融入到学生的思想之中,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2]。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深耕文本,解码价值厚植情怀

以《木兰诗》教学为例,教师可通过设置问题链来激发学生的思考。首先,进入阅读环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木兰为什么要去冒充男子入伍 ?‘愿为和’从此’两字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观 ?”引导学生联想到“军书十二卷”的紧迫状况 , 从而体会出木兰身上所蕴含的美好品质——既有传统的忠君爱国精神,也有传统美德中的尊老爱幼、顾家重情的思想。“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话是整篇文章的重点,教师可以在此处对学生发问;“既然全篇没有着力于战争场面的描绘,而是重点写了战士们的归来,那么这是否说明诗人对于战争的态度就是厌恶的呢 ?’著我旧时裳’又该如何理解 ?”最后让学生将这两个句子进行对比辨析,使学生明确木兰作为一位巾帼英雄,她不仅有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同时还有强烈的家庭观念以及责任心,可以帮助学生们更进一步地了解到了何谓担当意识。

(二)创新教法,情境浸润知行共生

以《卖油翁》教学为例,教师以创设情景导入教学环节,课堂开始时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中国传统工艺的制作流程及技艺 [3]。然后引入了本节课所要讲解的主题“技近乎道”,进而将本文的重点内容集中在“我亦无他,惟手熟尔”的句子上,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让学生来回答,“那么文中提到的‘惟手熟尔’指的是什么 ?”以及“那作者是如何描述这一现象的呢 ? 找出相关的词句。”以此类推,教师随后需再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请从他们两人对话中感悟一下,他们俩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之处 ?”从而得出结论,即“熟能生巧、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 有本领不等于就有德行和修养”。为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认识程度,教师组织设计“匠人访谈录”的情境游戏,让每个小组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身份,让他们互相提问并解答,由此得到启发,领悟到“学以致用”的道理。

(三)多维联动,协同育人拓渠增效

以《黄河颂》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从文章的重点词语着手,“摇篮”“屏障”, 建立完整的问题线索“为什么要把黄河比喻成 ' 中华民族的摇篮 '' 民族的屏障 '?”“为什么说我们这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国家会孕育出如此伟大而又坚强的性格 ?”通过比较黄河澎湃壮丽的画面以及“劈成南北两面”的客观事实之间的冲突,引导学生去思考体会“象征着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的顽强性格”。随后教师可以联系家庭生活方面,让学生开展一次“请长辈讲述家乡河流的故事”的活动,布置任务之后要求学生完成收集“治水事迹、抗洪经历、邻里互助”等有关于黄河方面的文字叙述。学生通过问题的回答,进一步深化对“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百折不挠”黄河精神的深层理解。

结束语:

初中语文和思想政治的融合,本质上就是将学习语言文字的能力转化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未来还需要不断地去研究如何让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并挖掘它们之间的契合之处 , 从而使其真正地起到“立德树人”“启智润心”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薇 .“大思政”背景下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探析 [J].职业 ,2025,(01):81-83.

[2] 李志良 . 谈初中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 2023(18):118-120.

[3] 陈燕琼 . 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 [J]. 语文教学之友 ,2023, 42(1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