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高文自胜:高考作文审题立意的思维进阶策略
孔晨蓓
艾青中学 浙江 金华 321000
清代思想家王夫之有云:“意,犹统帅也。无帅之兵,乃乌合之众。”在高考作文的竞技场上,审题如同驾驭文章的首要技艺,而立意则是构筑篇章的核心要义。立意的正误高下,决定了文章的成败得失。审题与立意,通俗地说,就是先了解“要我写什么”,然后确定“我要写什么”。
以2023年高考新课标II卷作文题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I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篇作文对学生来说,易落笔,但难出彩。在笔者所执教的班级对本道作文题的写作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审题立意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混淆或偷换概念,把拥有“自己的空间”与“独处”“人生的孤独”“孤独感”等同起来;二是对“自己的空间”的理解着重放在“安静”一词上,重点分析“安静”的好处;三是立意浅表化,把“安静的空间”定义为实体上的空间;四是立意大众化,缺乏深刻性,论证浅表化,不少同学的观点就是,青少年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因为有了自己的空间,就能够得到放松,成长,沉淀,行文过程中,“放松”写一段,“成长”写一段,“沉淀”写一段,点到为止。如何让立意走向深刻?在课堂中,笔者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问诊把脉”,并共同找寻应对策略,积极探索一条作文审题立意的思维进阶之路。
一、立足整体,把握宏观题意
高考作文题的构成,主要包括材料语,提示语和要求语。命题中的材料,也是写作运思的“触发点”。拿到作文题的第一步,就是快速浏览材料,思考它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传递给我们哪些主要信息。
就本道题而言,题目中的材料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为材料的第1句,结合语言文字运用部分陈述了当前很多的青少年有想要“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第二层是材料的第2句,强调了“青少年自己的空间的意义”。第一层是表明当下现象,引出话题,即“青少年想要一个自己的空间,能安静不被打扰”。第二层是意义,即明确了“青少年自己空间的意义”,即能“放松,沉淀,成长”。两个层次是由现象过渡到意义的逻辑关系。
因此,材料传递的核心信息是:青少年希望有一个安静的自己的空间,目的是能够放松、沉淀、成长,作文立意不能偏离上述目的。
二、追问核心概念,思考多元关联
“审”清了题目要求和作文材料大意后,如何让立意走向深刻?这就需要我们在立意时应深入追问材料中的核心概念,通过因果思维、条件思维和逆向思维等多元关联方式,在对材料核心概念的思考上,进行追问,“再多走一步”。
(一)深挖核心概念:追问是什么
让我们再次聚焦之前提炼的初步立意:“青少年希望有一个安静的自己的空间,目的是能够放松、沉淀、成长”。我们可以很快提炼出这句话的关键词,即“空间”“放松”“成长”和“沉淀”。接下来,我们便可以对关键词进行追问。材料中的“空间”是什么?是能让自己得以放松的一方天地,题目中对“空间”的概念界定也有限制,它是属于自己的,安静的,不被人打扰的,我们可以加一些修饰语,让“空间”的概念更加明晰,精准。而“放松“沉淀”“成长”又可以怎么理解?“放松”指对事物的注意或控制由紧变松,身心都得到休息;“沉淀”指的是才学和德行的涵养蓄积,而“成长”则意味着“摆脱稚嫩、走向成熟,成就理想自我”。
(二)依托联系思维,理清逻辑关系
在对核心概念进入深入思考后,我们需要以联系的思维,关注材料中关键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常见的逻辑关系有并列、顺承、对比、递进、转折、因果、条件等等。就以此题为例,我们发现“放松“沉淀”“成长”三者之间是一个递进的关系,分别对应着“基础层面”“更高要求”和“最终目标”。有了这样的逻辑链,我们在行文时也就不会止步于“平面滑行”,我们的写作思路也会更加清晰,层层深入。
在“再多走一步”的基础上,“思考多元关联”,就需要我们掌握扎实的逻辑知识。以常见的因果,条件,转折关系为例,三者也对应了常见的思维,即“因果思维”“条件思维”和“逆向思维”。那具体在立意时,我们应如何借助逻辑思维打开我们的思路呢?还是以本题为例,我们可以在前文提到的初步立意的基础上,依托各种思维,让立意走向深刻。
1.因果思维:追问为什么
青年为什么需要自己的空间?打扰来自哪里?联系现实,这或许是源于家长的过多干涉、父母的期望、学校的过多要求、社会的浮躁喧嚣……从现实的角度,青少年需要放松,正如周国平所言,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从成长的角度,我们要学会与自我的和谐相处,“万物静观皆自得”;而从哲理的角度,人生需要留白。
2.条件思维:追问“怎么办”
怎样才能让青少年拥有自己的空间?从社会角度,应该倡导一个更加平和的竞争环境,减少对青少年的过度期望和压力;从家庭角度,家长应该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压力,尊重青少年的个人隐私,给予他们一定的私人空间和时间;从学校角度,要减轻学业的负担,合理设置课程和作业量,避免过度填鸭式教育;而从自我角度,青少年应该学会在喧嚣中找到宁静,享受独处的时光,进行自我反思。
3.逆向思维:“反其道而思之”
逆向思维,也称求异思维,它是对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法。例如我们都在说“拥有自己的空间”有意义,那它有没有局限呢?因此,我们可以在必要时“引入虚拟论敌”。当你提出你想要自己的空间,你认为谁最会反对?我们率先会想到父母会反对,他们反对的理由或许是担心青少年在“自我空间”里放纵,沉沦。因而,通过逆向思维,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要给自我留以“一定”的空间:并非与世隔绝,并非躺平摆烂。至此,我们发现这样的立意跟之前的相比,多了一些思辨性。
三、回归情境限制,展现青春视角
经过对核心概念的头脑风暴,我们的思维不断发散,思考的内容也越来越全面。而在现实写作中,不少同学具备联系多元的能力,但他们想着想着,却走偏了,走远了,导致了“偏离题”。这也提示着我们,考场写作是各种“限制”下的些许“自由”,“再多走一步”是有界限的,不能“走远”“走偏”,不是另起炉灶,不是“弃材料而言他”,不是“假大空”的升华,而是基于命题本身的讨论、思考。
事实上,我们的作文题已经给我们限制了情境。本题中,“当代青少年”“不鲜见”“有时”等词,值得我们思考。这些情境限制,是在引导我们在审题时,要反观现实。作文高考真题,本题的命题,是有非常现实的意义的。本道题的命题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提到:“我们要主动走进青年,倾听青年,做青年的知心朋友。”这道题不仅充分关注到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要,更希望家长、老师、社会重视这样的需要与想法,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因此,我们在审题立意时,必须具备“命题者意识”,以此帮助我们反思现实,从而让我们的论证更有现实针对性。此外,我们也应该意识到,高考作文默认的立场和视角就是当代青年。审题立意时,要有一种反思意识,反思当代青年在相应主题方面遇到的现实困境是什么?应该如何突破?如何成长?应该如何体现当代青年的蓬勃活力、美好人格、责任担当?在论证中始终有一种“我手写我心”的主体意识,才能有话说,说真话。
在高考的考场上,撰写议论文不仅仅是一个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理性分析的过程,它还深刻地体现了逻辑性、辩证性和创造性等高级思维能力。本文通过对高考作文的审题立意进行深入分析,旨在助力学生提升审题立意能力,展现思考的独特性,并在此基础上确保作文内容紧扣主题、切中要害,从而呈现“独到而新颖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