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博物馆资源在初中历史实践性作业中的应用初探

作者

胡修亮

江苏省溧阳市第六中学 213300

摘要:历史教学处在从知识传授转向素养培育的关键时期,博物馆资源凭借直观、情境特性成为实践教学的得力工具,相关研究指出,当下博物馆资源应用于历史实践性作业虽具备一定基础,但存在资源整合不佳、教师运用能力不足、课程设计滞后等突出问题。推出以课程目标为指引的教学设计思路,还结合实践摸索出实施办法,一些地方的教学实例显示,将博物馆资源融入实践作业,能大幅提升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综合素养,也为日后馆校合作指明可行方向。

关键词:博物馆资源、历史教学、实践性作业、初中教育、教学改革

引言

素质教育持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迫切需要提升学生实践体验和历史感知,博物馆作为承载文化历史的重要场所,拥有大量实物与数字资源,在支持历史教学方面独具优势。但在实际教学中,博物馆资源运用尚处摸索阶段,资源利用匮乏、教学设计零散等问题显现,如何高效整合博物馆资源,构建科学的实践性作业体系,成为推进历史教学变革的关键,也为新时代历史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考。

一、博物馆资源与历史教学融合的现实基础

初中历史课程聚焦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像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教学要传授知识,还得重视学生体验实践,博物馆资源有独特历史性、实物性和情境性,在此背景下,成了课堂教学重要补充拓展。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关键载体,汇集众多珍贵历史文物、文献及影像资料,这些资源真实直观,能有效强化学生对历史事件和文化的感知,提升学习沉浸度与理解深度。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馆校合作以及校外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教育部多次发文倡导学校与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推动优质资源融入教学。许多地区将博物馆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为历史教学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实践支持。各地博物馆积极转型,从传统“展览型”向“教育型”转变,推出青少年专题展览、互动体验和线上数字资源库,拓展教学应用范围。信息技术发展为博物馆资源教学整合带来新机遇。

数字化展示技术、虚拟现实科技以及在线开放课程等新兴媒介的兴起,使得以往受限于地域阻隔与时间约束的博物馆资源,成功突破物理空间藩篱,广泛融入课堂教学与家庭学习环境,这种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模式,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呈现形式,还显著提升了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便利性与多元性。在当今社会,综合素质教育受重视程度持续攀升,家长与学校普遍注重培养学生知识范畴之外的能力,涵盖观察力、思辨能力以及跨学科思维等多个方面,博物馆资源所具备的多维度、多层次特质,精准契合这一教育发展趋势,使其于历史教学领域的现实价值愈发重要。

二、博物馆资源应用于历史实践性作业的障碍分析

尽管博物馆资源在初中历史实践性作业应用中呈现显著优势,实际操作时却遭遇诸多限制与难题,这些困境涵盖教育资源调配与融合的难题,还延伸至教师教学观念的适配、课程规划的可操作性以及评价体系的实效性等多个维度。各地博物馆资源的可获取程度差距明显,不同区域博物馆在数量规模、类型分布、展陈主题以及教育服务水平上参差不齐,特别是经济发展滞后地区的学校,极难获取高质量的博物馆资源,即便具备馆校合作基础,博物馆所提供的教育资源大多局限于展览讲解,缺乏依据初中生认知规律和课程标准专门研发的教学素材,致使其难以无缝嵌入历史实践性作业体系之中。

教师对博物馆资源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是另一核心制约因素。不少历史教师尚未树立将校外资源深度融入课堂教学的理念,长期依赖教材内容和传统讲授方法,对于如何借助博物馆资源开展探究式、任务型学习活动,既缺乏系统认识,也没有积累足够的实践经验。教师在教学时间规划、学生组织管理以及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等方面承受较大压力,致使他们在尝试引入博物馆资源辅助教学时顾虑重重。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结构性难题,现行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虽着重强调实践活动重要性,但落实到实际教学,实践性作业大多仍停留在书面答题、资料收集等传统形式,缺乏规范化、制度化的操作框架,难以支持博物馆实地参观、文物细致观察、史料深入分析等多样化实践形式的有效开展。实践性作业设计往往缺少明确目标导向与过程性指导方案,容易出现流于表面、浮于形式的情况,难以与课程核心目标实现有机融合与有效衔接。

评价机制缺陷严重阻碍博物馆资源在历史实践性作业中的高效运用,当下多数学校未建立科学完备的实践作业评价体系,特别是在衡量学生经由博物馆学习获得的历史认知提升、信息整合能力增强以及综合素养发展等方面,评价手段极为匮乏,这种评价缺位大幅降低学生参与积极性,还严重掣肘教师开展教学创新尝试。社会支持体系存在明显短板,学校与博物馆间缺少稳固长效的合作机制和畅通的资源共享平台,致使双方合作大多局限于临时性、低层次的合作层面。

三、基于博物馆资源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路径

认清博物馆资源教育价值后,搭建基于它的历史实践性作业体系,得从课程目标确定、教学内容融合、任务形式革新以及支持机制构建等多方面系统谋划,整个过程要以学生为主,紧扣历史核心素养培育要求,把博物馆实物、场景和数字资源转化成能操作、可评估的教学任务,促使历史学习从单纯知识记忆转向理解探究。课程方面,需清晰界定博物馆资源在历史实践性作业里的功能角色,将其融入整体教学安排,学校应依照国家课程标准,结合本地历史文化特点与馆藏资源优势,制定具体的实践教学目标。

设定阶段性任务群组,涵盖文物信息挖掘、历史场景回溯、文化异同剖析等内容。这有助于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逐步搭建起对历史事件的认知框架,培养逻辑判断能力。同时,重视跨学科融合,巧妙串联语文、地理、美术等学科知识,增强作业的综合性与拓展性。教学内容选取与编排上,着重凸显博物馆资源和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梳理展品背后历史脉络,筛选符合初中生认知层次的学习材料,进而开发富具情境体验与探索趣味的作业模块。围绕特定历史阶段或重大事件,引导学生在博物馆探寻相关文物、图像、文献,开展信息甄别与归纳,以此强化史料实证思维与历史阐释能力,作业形式设计跳出传统书面局限,打造以观察、记录、分析、表达为关键要素的多元任务体系。设置主题探究任务,支持学生在博物馆场景下自主采集资料并形成见解;运用项目化学习模式,组织学生围绕具体问题开展小组协同研究,最终经过研究报告、创意手抄报、精炼微视频等形式展示成果。这种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与创造力,拓展历史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要确保实践性作业顺利实施,必须构建完善的配套支持机制,学校需深化与博物馆的协作,在教学资源开发、师资能力提升、场馆使用调配等方面达成长期稳定的合作意向,教师需参与专项培训,熟练掌握引导学生借助博物馆资源高效学习的策略与技巧。借助前沿信息技术搭建线上资源共享平台,让无法实地参观的学生也能借助虚拟导览、数字展览等形式参与学习,从而拓宽博物馆资源的受众范围,提升其应用价值,在教学全程要着重完善过程性指导与反馈机制,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博物馆资源助力历史实践作业的成功案例与效果分析

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持续推进,部分学校与地区积极探索,将博物馆资源系统融入历史实践性作业体系,收获良好成果,这些实践丰富了历史学习场景,大幅提升学生参与热情、理解能力与综合素养,为馆校协同育人模式探索积累宝贵经验。部分地区建立稳固馆校合作机制,实现博物馆资源与课程目标紧密衔接,当地学校教师携手博物馆教育人员,围绕本地博物馆历史主题展厅,联合开发实践性作业任务包,包含文物观察记录、史料对比分析、历史场景模拟等多样内容,以真实历史文物为依托,引导学生多维度收集整合资料,有效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强化逻辑思维构建能力。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些学校推行‘前置导学—现场探究—成果展示’三阶段递进式教学流程,使博物馆参观真正成为作业体系的重要环节,避免流于形式。学生在参观博物馆前需完成基础知识学习并预设问题,实地参观时围绕特定主题有针对性地观察、收集资料,返回学校后通过小组研讨、撰写研究报告或制作多媒体作品等方式展示学习成果。这种结构化作业安排,既保障学习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又有效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数字博物馆和虚拟展览的广泛应用,更是打破地域限制,让缺乏实地参观条件的学生,同样能够参与到基于博物馆资源开展的历史实践性作业之中。

依托数字化平台,学生能够在线浏览高清展品影像,获取详尽背景资料,并完成多样化互动答题任务,极大拓展了学习途径与信息获取渠道,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也为历史实践作业实现个性化、差异化教学创造了条件,在评价环节,相关实践积极探索构建以过程为核心的多元评估体系,除了对最终成果进行量化评分,更加关注学生在任务执行过程中体现出的信息处理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运用过程性记录表、学习日志、同伴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全方位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成长进步,从实际反馈来看,这类融入博物馆资源的历史实践性作业深受学生喜爱,其沉浸式、体验式的学习特点有效激发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浓厚兴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整合能力与文化认同感。

结语

博物馆资源融入初中历史实践性作业,为传统课堂教学注入全新活力,有机整合实物展品、前沿数字技术与科学教育策略,历史学习实现从单一讲授模式向多维体验模式的转变,显著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与知识理解深度。在实践探索中逐步成型的教学模式与评价机制,已彰显出广阔的应用潜力。需持续优化资源配置方案,强化教师专业素养培育,健全协同合作机制,推动博物馆教育与学校课程体系的深度融合,从而为历史学科育人模式的创新发展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陈志刚.博物馆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研究[J].历史教学问题,2023,45(3):78-83.

[2]刘慧敏.初中历史课程中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与实施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10):66-70.

[3]孙文远.博物馆教育功能拓展与学校课程融合路径研究[J].中国博物馆,2021,38(4):54-59.

[4]黄晓琳.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基础教育研究,2024,36(2):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