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守护启蒙:小学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的深远影响研究》

作者

隆志强

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新田铺镇栗山完全小学

教育是儿童成长的核心支撑,关乎千万家庭的幸福美满,更维系着中华民族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系统性社会工程。个体成长过程中需接受三类核心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其中,家庭教育既是人生的启蒙教育,更是贯穿终身的基础教育。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作为孩子的首任“老师”,对儿童的认知发展、性格养成与价值观塑造具有原生性影响。正如“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儿童的行为习惯与思维方式往往折射出家庭教育的特质,凸显了其在儿童发展中的关键地位。

家庭教育伴随孩子成长全程,从咿呀学语到认知世界,其启蒙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这种教育并非刻意的“教学”,而是通过家庭生活的日常互动、情感交流与行为示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世界的初步认知,为后续发展奠定心理与能力基础。

当孩子进入小学阶段,正式开启系统性学习后,一个普遍现象值得关注:面对相同的学校教育资源与教师教学,学生的成绩表现、综合素质却呈现明显差异。这种差异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家庭教育的质量。小学阶段,尤其是 1-3 年级的低学段,是儿童学习习惯、规则意识与专注力形成的关键期。科学的家庭教育能通过合理引导、亲子陪伴与正向激励,为孩子的成长发展筑牢根基;反之,若家庭教育缺位,家长忽视教育责任、缺乏科学方法,孩子易出现学习动力不足、行为规范松散等问题,导致成长滞后。

教育家叶圣陶曾言:“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这一理念在小学阶段尤为凸显。良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父母的以身作则,小学家庭教育的核心特质在于与家庭生活的深度融合——家长无需刻意“说教”,而是通过日常言行的“相机教育”,让教育自然发生。父母的生活习惯、待人接物方式与学习态度,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范本,对其社会行为与学习品质产生深远影响。

家庭教育以家庭为天然场域,拥有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无法替代的优势:情感联结的亲密性、教育场景的生活化、影响时间的持久性。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家长不应仅作为“知识传递者”,更要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守护者”、个性发展的“引导者”与精神世界的“激发者”。因此,为保障小学阶段儿童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需重点关注以下实践方向:

一、营造良好家庭环境,筑牢成长基础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极强的环境敏感性,家庭环境中的氛围、人际关系与生活方式,会通过重复、自然的日常互动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作为乡村学校教师,我曾遇到一个令人深思的案例:在课堂调查“妈妈的兴趣爱好”时,超过半数学生的答案是“打牌”。当地部分农村留守妇女因缺乏精神寄托沉迷牌局,导致家庭中缺乏安静的学习空间与积极的亲子互动,孩子普遍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这一现象警示我们:父母需主动营造积极的家庭氛围,减少不良生活习惯对孩子的干扰,通过创设学习角、开展亲子阅读、组织家庭活动等方式,让家庭成为充满书香与温情的成长港湾。

二、坚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力量

孔子云:“人之初,性本善”“人非生而知之,亦非生而贵之”。出生起点相近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个体差异的核心原因,在于家庭教育环境与家长示范的不同。

一次家长接送场景令人印象深刻:两名男孩在校门口打闹时不慎碰到一位家长,男孩们立刻道歉,家长却执意追责,即便女儿劝说“他们不是故意的”也不为所动。这种不讲理的处理方式,无疑会给孩子传递“得理不饶人”的负面示范,甚至造成心理困扰。

另一典型案例中,一名学生因行为粗鲁、频繁与同学冲突被请家长,其父到校后不问缘由便对孩子拳脚相加,且言语粗俗。正如俗语“有其父,必有其子”,家长的暴力沟通方式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行为模式。父母是孩子的“活教材”,其道德品质、处事风格与情绪管理能力,都会成为孩子效仿的模板。因此,家长需时刻规范自身言行,在孩子面前展现公平正直、责任担当、言行一致的品质。

三、理性规划成长预期,避免教育极端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的普遍心愿,但部分家长将这种期望异化为不切实际的要求:看到“神童”案例便盲目跟风,为孩子报满音乐、绘画、舞蹈等各类兴趣班,导致孩子陷入“连轴转”的学习状态。这种过度教育违背儿童成长规律,不仅使孩子无暇消化知识、发展兴趣,更易引发厌学情绪与自我否定。

反之,若家长对孩子期望过低,动辄否定“你不如别人”,则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使其丧失成长方向。科学的家庭教育应遵循“适度期望”

原则: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通过观察发现其兴趣特长,在鼓励中引导孩子探索成长,既不拔苗助长,也不放任自流。

四、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种子需要空气、阳光和水才能发芽,孩子的健康成长则需要民主、平等与尊重的家庭氛围。在家庭中,家长应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平等对待他们的想法,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即便观点幼稚不成熟,也需给予耐心引导。

在多年班主任生涯中,有个四年级女生让我印象深刻:她存在小偷小摸行为,一次班上同学丢失电话手表,调查后确认为她所拿。当我请来了家长,女孩父亲二话不说便扇了她几巴掌,怒斥“丢尽脸面”。经后续沟通得知,女孩家庭条件并不差,但其父母重男轻女,长期忽视她的情感需求。她从最初拿家里的钱未被关注,逐渐发展到在学校偷拿物品。这一案例警示我们:孩子的行为问题往往源于心理需求的缺失。家长需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特点调整教育方式,创造轻松和谐的家庭环境,给予孩子独立思考与自我锻炼的空间,培养其积极向上的人格。

总之,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教育发生的第一个场所。父母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道德养成、智力发展与身体素质至关重要。社会的发展要求家长深刻认识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潜在价值,既要摒弃传统家教中的落后观念,也要为孩子创造健康合理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任重道远,需要家长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与优化,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儿童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马忠虎 . 如何使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 [J].1994(5):52-53.

[2] 方华 . 家校共育赢未来——对家校合作教育的思考 [J]. 江西教育 ,2014(1):11-13.

[3] 马忠虎 . 家校合作教育学 [M]. 北京 :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