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研究

作者

齐晓敏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旧县镇中心学校 安徽阜阳 236600

   

引言

伴随《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的持续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已然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关键焦点。农村中学在整个教育体系里属于较为薄弱的部分,由于长期受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其语文教学存在一系列显著问题,诸如教学手段老旧、资源供应匮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而信息技术所具备的资源共享特性、实时交互特性以及多元呈现特性,能够有力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为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增添全新活力。当下,怎样把信息技术和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进行深度融合,打造出契合新时代需求的语文教学模式,已然成为农村教育改革中急需破解的重要难题。

一、强化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提升融合创新能力

教师是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的关键执行者,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是推动融合应用的首要任务。学校应构建分层分类的教师培训体系,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信息技术水平的教师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培训内容不仅应涵盖数字化工具的操作技能(如 PPT 制作、在线教学平台使用等),更应注重培养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引导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深度融合。例如,通过开展“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创新”案例研讨活动,组织教师分析优秀教学案例,提炼设计思路与方法,提升实践应用能力。此外,鼓励教师参与教育技术课题研究,通过实践探索与理论总结相结合的方式,深化对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规律的认识,形成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二、完善硬件设施建设,优化资源供给体系

政府与学校应加大对农村中学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智慧课堂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每位学生都能便捷地使用数字化学习工具。同时,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升级,提升网络带宽与稳定性,为在线教学、资源下载等提供有力支撑。在资源供给方面,建立“本土资源开发 + 外部资源整合”的双向供给机制。一方面,组织本地教师开发具有农村特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如乡土文学作品选读、农村民俗文化专题等,增强资源的适配性与亲和力;另一方面,依托区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国内外优质语文教学资源,建立分类清晰、检索便捷的资源库,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提供一站式服务。此外,鼓励教师与学生参与资源共建共享,通过上传优秀教学设计、学生作品等方式,丰富资源内容,形成动态更新的资源生态。

三、创新教学模式,构建智慧语文课堂

1. 情境化教学:激活学生情感体验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沉浸式教学情境,是提升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教师可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将课文中的场景、人物等直观呈现给学生,增强学习的真实感与代入感。例如,在教学《岳阳楼记》时,通过 VR 技术模拟岳阳楼的壮丽景观与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深刻体会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此外,运用多媒体技术整合音频、视频、图片等元素,制作情境化教学课件,如在讲解古代诗歌时,配以古筝曲、水墨画等元素,营造古典雅致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情感共鸣。

2. 个性化学习:满足学生差异需求

信息技术为实现语文教学的个性化提供了强大支持。通过学习分析技术,教师可以实时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收集阅读速度、写作风格、答题准确率等数据,构建学生个体的学习画像,进而制定差异化的教学策略。例如,对于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推送难度适中的阅读材料与针对性的阅读技巧训练资源;对于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创新写作课题与高阶写作指导课程。同时,利用在线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空间,学生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学习内容与学习进度,实现“精准滴灌”式学习。这种个性化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3. 跨学科融合: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信息技术为语文和其他学科的交融创造了便捷契机,而语文教学本身就具备高度的综合性与开放性。老师们能够规划跨学科的教学项目,引领学生借助多学科知识去处理语文学习过程中遭遇的难题。打个比方,当进行“家乡文化探究”这一主题的写作教学之际,把地理、历史、美术等学科知识加以整合,运用地图软件呈现家乡的地理位置与地形地势,依靠历史资料数据库梳理出家乡的发展轨迹,凭借美术设计工具制作关于家乡文化的宣传海报等等。借由这样一种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学生不光能够提高语文的综合运用水平,还可以培育跨学科思维与创新能力,拓展知识视野,从而顺应未来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结语

信息技术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新范式,价值不止于教学工具革新,更在于推动教育理念与模式变革。农村中学可通过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完善数字化设施、构建多元资源生态,突破地理与经济限制,引入优质资源。情境化、个性化、跨学科的教学创新,让语文课堂转向多维互动,唤醒学生共鸣与探究欲。未来,需平衡“技术赋能”与“教育本质”,在保留语文人文性基础上深化技术应用,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城乡资源均衡,助力教育数字化在基层落地。

参考文献:

[1] 唐运章 . 新课标下的农村初中语文数字化阅读教学课堂构建 [J]. 中学教学参考 ,2024(24):43-45

[2] 赵昌玲 . 以数字化工具为支持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 [J]. 中学语文 ,2024(5):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