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级德育活动的定位
唐容
开州区汉丰第一小学
摘要:班级德育活动不仅是提升学生道德品质、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塑造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本文围绕班级德育活动的定位进行深入探讨,从其教育意义、价值取向以及功能定位三个层面展开分析。通过对班级德育活动的精准定位,明确其在小学教育中的关键作用,探索其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多维影响。本文最终阐述了准确定位德育活动对小学班级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对未来德育活动理论研究与实践深化的期望。
关键词:小学班级;德育活动;价值定位
一、班级德育活动的教育意义定位
班级德育活动应定位为道德教育的实践平台,而非简单的知识传授。这种定位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体性,关注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班级德育活动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真实互动中理解道德要求,内化道德规范,从而实现从知识到行为的转化。这一定位使德育活动成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促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道德价值。
德育活动在教育意义上的定位不仅关注短期效果,更强调长期影响,旨在通过系列活动的累积效应,逐步构建学生的道德认知体系与价值判断能力。这一定位要求活动设计必须基于学生认知特点与道德发展规律,关注道德意识的渐进形成过程。在教育意义层面,班级德育活动定位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尤其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这一时期是品德形成的关键期,德育活动应定位为引导学生从自我认知逐步拓展至社会责任的关键载体。
班级德育活动在教育意义上的定位还体现了宏观与微观的双重性,从宏观层面看,其定位为培养符合社会期望的道德主体;从微观层面看,则定位为关注个体差异、促进每位学生德育发展的个性化平台。这种多层次定位使班级德育活动既能服务于国家教育目标,又能满足学生个体成长需求,为学生提供从自我向社会延展的道德成长路径,帮助其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与道德判断能力。
二、班级德育活动的价值取向定位
班级德育活动的价值取向定位体现了教育哲学与社会需求的深度融合,应以培养学生完整人格和全面发展为基本价值取向,同时满足社会对道德主体的期待。在价值层面上,德育活动定位应秉持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作为道德认知与实践主体的地位,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感受道德价值,形成内在道德动机。德育活动价值取向定位需要关注主体间性原则,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程中道德认同的形成,在交往与对话中实现价值共识的建立。这种定位摒弃了传统德育中价值灌输的单向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价值建构,其理论基础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从文化传承角度看,班级德育活动价值取向定位还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念的辩证统一,既关注传统美德如仁爱、诚信、尊敬等基本道德要素的传承,又注重现代社会所需的创新精神、法治意识与全球视野的培养,从而形成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价值体系,避免价值取向的单一化与片面化。这种价值取向定位使班级德育活动成为连接历史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需求的桥梁,超越了简单的道德说教,转向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整体性培养。
班级德育活动价值取向的定位还应体现生态性与整体性原则,将学生的道德发展置于生态系统理论框架中考量,认识到个体道德发展受到微系统(如班级环境)、中间系统(如家校互动)、外部系统(如社区文化)及宏观系统(如社会价值观)等多层次因素的影响。在这一理论视角下,班级德育活动价值取向应定位为构建和谐德育生态的重要环节,通过促进各系统间的良性互动,形成协同育人的价值共同体。在此基础上,德育活动价值取向还应突破碎片化倾向,定位为整体性道德培养的平台,注重知情意行各要素的和谐统一,避免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分离。价值取向定位的科学性还体现在对学生道德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尊重上,根据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过渡的关键期,班级德育活动价值取向应定位为促进道德自主性发展的引导过程,通过提供道德思考与道德选择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与道德自觉性。从实践哲学角度看,班级德育活动价值取向定位应超越理论与实践的二元对立,强调在具体情境中的德育实践对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决定性作用,使学生在活动中既能获得道德体验,又能反思道德原则,最终形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道德品质。
三、班级德育活动的功能定位
班级德育活动在功能上应定位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整合平台。这一定位突破了传统德育说教式的局限,强调德育活动在整合多种功能方面的关键作用。从认知功能看,德育活动定位为提供道德概念与原则的体验式学习环境;从情感功能看,定位为激发道德情感、培养道德动机的情境创设;从行为功能看,则定位为道德习惯养成与道德品质形成的实践场域。这种多功能整合的定位使班级德育活动成为学生德育发展的综合载体,有效解决了道德知行分离的问题。
班级德育活动在功能上还应定位为班级文化建设与个体道德发展的双重促进机制。一方面,通过德育活动的开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道德环境;另一方面,又通过班级文化的影响力,促进每位学生的道德自觉与道德自律。这种互促共进的功能定位使班级德育活动既能发挥环境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又能强化个体的主动参与意识,形成班级整体与个人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从长期功能看,班级德育活动应定位为学生终身发展的道德基础奠定过程。小学阶段的德育活动不仅关注当下的道德行为养成,更应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定位为培养学生自主进行道德判断与道德选择能力的关键环节。这种面向未来的功能定位强调德育活动对学生德育发展的长期影响,关注德育活动在培养学生道德自主性、批判性思维以及解决道德问题能力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为学生的终身道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小学班级德育活动的精准定位对于发挥其教育功能具有决定性意义。通过对班级德育活动在教育意义、价值取向及功能三个层面的深入定位分析,彰显了德育活动作为道德实践平台的关键作用。准确定位班级德育活动不仅有助于理清其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更为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理论指导。班级德育活动通过其独特的实践性特征,为学生提供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整合平台,在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良好品德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化对班级德育活动定位的研究,有助于提升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严婷. 小学德育活动项目化实施策略研究[J]. 新课程导学,2024(23):11-14.
[2] 阙肖. 小学德育主题活动实践研究——以河南省新乡市C小学为例[D]. 河南:河南师范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