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学游戏在农村小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张浩珊

德惠市同太乡和平中心小学 130316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数学游戏作为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具有趣味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特点,能够有效弥补农村数学教学的不足。通过数学游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在解决问题、探索规律的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激发创新灵感。

关键字:小学数学;数学游戏;自主创新能力;策略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然而,在农村地区,受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学设备有限、师资力量薄弱等因素制约,数学教学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传统填鸭式教学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自主探索与创新能力发展受限。因此,研究数学游戏在农村小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应用策略,对于提升农村数学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基于教材内容,设计趣味化数学游戏

小学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对于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相比生动的语文来说,接受度差,学习兴趣低下。然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小学生最主要的内在驱动力。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中,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是激发学习兴趣,引导主动参与最有效的方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获取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主动建构的过程。数学游戏通过创设趣味性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主动探索数学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以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乘除法》单元为例,针对农村学生对抽象计算缺乏兴趣的问题,设计“数字寻宝”游戏。教师提前在教室不同角落藏好写有乘法算式的卡片,学生分组寻找卡片,并快速计算出结果。正确完成计算的小组可获得下一关线索(如一道应用题)。通过这种游戏化形式,将枯燥的计算转化为充满挑战的探索活动。学生在游戏中不仅巩固了乘除法运算技能,还需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效提升了创新思维能力。

二、结合生活实际,开发实践性数学游戏

农村学生相比较城镇孩子来说,更熟悉生活,更了解生活。由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原因,农村留守儿童较多,他们自我的生活能力也比较强,讲一些生活元素引入数学课堂游戏中,既能拉进数学知识与学生的距离,也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提升内在需要。也正如杜威“做中学”理论主张的那样,教育应与生活经验紧密结合。再加上农村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和生活资源,将这些资源融入数学游戏,能够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性,增强自主探索的动力。

以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单元为例,结合农村常见的竹篱笆、木架结构,设计“搭建稳固结构”游戏。教师提供吸管、绳子、牙签等材料,要求学生分组搭建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并通过承重实验对比两种图形的稳定性。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三角形框架在受力时不易变形,而四边形容易扭曲。这一实践过程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几何图形的特性,还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有学生尝试将三角形与四边形组合,设计出既美观又稳固的立体模型。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桥梁、房屋的结构设计,深化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理解。

三、利用合作探究,开展开放性数学游戏

新课程改革提出“以生为本”的核心教育理论之后,合作学习成为课堂上炙手可热的教学模式,它既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全策全力,取长补短,获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能够在同伴互动中突破现有认知水平,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在开展数学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开放性数学游戏,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探索的空间,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体学习能力的发展,也有助于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单元为例,设计“不规则图形面积测量”游戏。教师提供树叶、石头等不规则物体,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利用学过的图形面积公式(如长方形、三角形),尝试用多种方法计算物体面积。学生提出了“分割法”(将不规则图形分割为多个规则图形)、“填补法”(填补空白部分转化为规则图形)、“数方格法”等创新方法。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相互启发,不断优化解决方案,既加深了对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又培养了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创新能力。

四、借助信息技术,创新数学游戏形式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应用广泛。信息技术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农村学校虽然硬件条件有限,但可利用低成本的数字工具(如手机、平板电脑)丰富数学游戏形式。

以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与反比例》单元为例,教师利用免费绘图软件(如GeoGebra)设计“动态函数图像探索”游戏。学生通过操作手机或平板,改变函数参数(如速度、单价),观察图像的变化规律。例如,在“行程问题”中,学生调整速度值,直观感受路程与时间的正比例关系;在“购物问题”中,通过改变单价,理解总价与数量的反比例关系。这种动态化、可视化的游戏形式,将抽象的函数概念转化为直观的图像变化,帮助学生自主发现数学规律,激发创新思维。

五、注重过程评价,优化数学游戏效果

评价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传统的评价方式过分注重成果,而忽略过程,这就会使得一些学生的点滴成长不能被看见,长此以往,不被关注的这些“点滴”就会逐渐消散,孩子们学习的热情也会降低。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药实施多元化的评价,应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和创新表现。通过科学的评价反馈,能够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改进学习方法,持续提升创新能力。

在每次数学游戏结束后,教师采用“三维评价法”:一是知识掌握维度,考查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二是过程表现维度,观察学生在游戏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创新方法;三是情感态度维度,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例如,在“数学谜题闯关”游戏中,教师发现某学生虽然计算速度较慢,但提出了独特的解题思路,便在评价中重点表扬其创新思维,同时给予针对性指导。此外,教师还可组织学生互评和自评,通过交流分享,拓宽思维视野,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未来,农村教师需进一步挖掘数学游戏的育人价值,结合本土资源和学生特点,开发更多符合农村教学实际的游戏活动。同时,教育部门应加强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和教师培训,为数学游戏教学的深入开展提供保障。只有多方协同努力,才能让数学游戏真正成为农村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的“催化剂”,推动农村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艳雯.小学数学教学中游戏化学习法的实施效果分析[J]. 数学大世界(上旬),2023(11)

[2] 李皖豫.游戏化学习对小学生数学学科的影响[J]. 数学小灵通(中旬刊),20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