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退休职工社会价值再开发的路径探索与实践研究
顾敏华
无锡市红十字中心血站214021
作者姓名:顾敏华 ,出生年月:1966.1,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无锡,学历:本科,职称: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事业单位退休职工群体日益庞大,其社会价值再开发成为重要课题。退休职工作为宝贵人力资源,具有丰富工作经验、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能够为社会持续创造价值。通过搭建平台、创新机制、优化环境等多维路径,充分释放退休职工潜能,既能缓解老龄化社会压力,又能促进社会资源高效利用。本文就针对事业单位退休职工社会价值再开发展深度分析,并提出几点具有可行性的开发路径,以期提供参考与帮助,全面实现事业单位退休职工社会价值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事业单位;退休职工;社会价值再开发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事业单位退休职工群体的社会价值再开发成为一项重要课题。作为知识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来源,退休职工拥有丰富的专业经验、技术能力和管理智慧,是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然而,当前对这一群体的潜能挖掘仍显不足,大量人力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本研究探索如何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市场参与的多元化开发机制,旨在为优化老年人力资源配置、促进积极老龄化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助力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一、事业单位退休职工社会价值再开发的作用
(一)促进社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缓解老龄化压力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劳动力结构面临调整,而事业单位退休职工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专业技能和管理经验,是重要的人力资源储备。通过合理开发其社会价值,可以弥补部分行业人才缺口,特别是在教育、医疗、科研等领域,退休专家仍能发挥重要作用。例如,退休教师可参与社区教育或乡村支教,退休医生可提供基层医疗咨询,从而优化社会人力资源配置。这种“银发人才”的再利用,不仅能缓解劳动力不足问题,还能降低社会养老负担,推动积极老龄化发展。
(二)传承知识与经验,助力行业可持续发展
事业单位退休职工长期从事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是宝贵的“知识库”。通过返聘、顾问指导、师徒制等方式,他们可以将专业技能、行业标准和管理智慧传递给年轻一代,减少人才断层风险。例如,在科研机构,退休专家可担任技术顾问,指导青年科研人员;在文化领域,退休人员可参与非遗传承或地方志编纂。这种知识传承不仅能提升行业整体水平,还能增强组织记忆,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增强社会参与感,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
退休职工在离开工作岗位后,容易面临社会角色弱化、心理落差等问题,而社会价值再开发为其提供了继续贡献社会的机会。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社区治理、公益咨询等活动,他们能够保持社会联系,增强自我价值认同。例如,退休干部可参与基层党建或矛盾调解,退休技术人员可协助企业技术攻关。这种社会参与不仅能提升退休职工的身心健康,减少孤独感,还能增强社会凝聚力,形成“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良性循环,推动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事业单位退休职工社会价值再开发的具体策略
(一)搭建多元化参与平台,激发退休职工社会贡献活力
事业单位退休职工群体具有丰富的专业经验和技术能力,但由于缺乏合适的参与渠道,许多人的潜能未能充分发挥。要推动其社会价值再开发,首要任务是构建多元化、开放性的参与平台,让退休职工能够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选择适合的贡献方式。在知识传承领域,可以建立“银发智库”或“退休专家顾问团”,鼓励退休职工参与政策咨询、行业指导和技术支持。例如,教育系统的退休教师可以组建教研指导小组,协助青年教师成长;医疗系统的退休医生可以参与基层医疗培训,提升社区医疗服务水平。这类平台不仅能延续退休职工的专业价值,还能促进知识和经验的代际传递。志愿服务是另一重要路径。许多退休职工时间充裕、社会责任感强,适合参与社区治理、公益慈善和青少年教育等工作。例如,可设立“退休职工志愿服务站”,组织他们参与社区调解、文化宣传或环保活动。部分发达地区已试点“时间银行”模式,退休职工通过志愿服务积累积分,未来可兑换相应养老服务,形成良性循环。此外,市场化平台也能为退休职工提供灵活就业机会。部分退休人员仍具备较强工作能力,可通过返聘、兼职或自由职业方式继续发挥余热。例如,科研院所退休专家可受聘为企业技术顾问,文化系统退休人员可参与非遗传承或文化创意项目。政府和社会机构应提供信息对接服务,搭建退休人才数据库,促进供需匹配。
(二)完善政策与制度保障,优化退休职工再开发环境
当前,事业单位退休职工社会价值再开发仍面临政策支持不足、权益保障不完善等问题。要推动这一进程,必须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消除退休职工参与社会的后顾之忧。在政策层面,应出台专项文件,明确退休职工再就业、志愿服务和知识贡献的权益保障。例如,可制定《退休人员社会参与促进条例》,规范返聘协议、劳务关系和福利待遇,避免因再就业影响养老金等原有权益。部分地区已试点弹性退休制度,允许专业技术人才延长服务年限或阶段性返聘,这一做法值得推广。社会保障体系也需同步优化。现行政策对退休人员再就业的收入往往采取限制性措施,可能抑制其参与积极性。可考虑调整税收和社保政策,对退休职工从事公益性、非营利性活动给予补贴或免税优惠。同时,完善职业伤害保险制度,确保退休职工在志愿服务或灵活就业中的安全与健康权益。激励机制同样重要。可设立“银发贡献奖”“退休职工模范人物”等荣誉表彰,增强社会认可度。企事业单位可建立校友会、退休协会等组织,定期开展活动,保持退休职工与单位的联系。此外,提供技能培训和心理辅导,帮助退休职工适应角色转变,增强再社会化的信心和能力。
(三)推动社会认知转变,构建老年友好型参与生态
退休职工社会价值再开发不仅依赖政策和平台,更需要全社会对老年群体角色的重新认识。当前,社会对退休人员的定位往往偏向“养老”而非“贡献”,这种观念限制了其潜能的释放。媒体宣传是转变认知的重要途径。可通过纪录片、专题报道等形式,展现退休职工在科研、教育、公益等领域的积极贡献,塑造“老有所为”的社会形象。例如,报道退休教师支教乡村、退休工程师助力企业技术攻关的事迹,增强公众对老年人力资源价值的认同。社区是退休职工社会参与的基础单元。应推动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设立退休职工活动中心、兴趣社团和互助小组,促进社会交往。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退休职工是社会宝贵的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其社会价值再开发对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政策引导、平台搭建、机制创新和多方协作,可以有效激发退休职工的潜能,使其在知识传承、技术指导、志愿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持续发挥作用。未来,应进一步完善制度保障,优化参与环境,推动退休职工社会价值再开发的规范化、常态化发展,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效益的双赢。这一探索不仅有助于缓解老龄化压力,更能为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提供实践路径,推动积极老龄化战略的深入实施。
参考文献:
[1]郑薇.关于做好军队离退休职工档案管理的实践研究[J].办公室业务,2025(1):91-93.
[2]阳义南,位明茹.延迟退休何以实施:对年长职工弹性工作制的考察[J].学习与实践,2024(5):99-108.
[3]赖钦华.延迟退休背景下网信部门年长职工效能提升策略[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4(23):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