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网络新媒介下文学创作的转变

作者

何芸

西北民族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学部,甘肃 兰州 730030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迅速发展,网络文学成为了重要的文学现象,发展迅速。在文学创作上实现了巨大的转变。创作主体由作者中心变为读者中心,读者在其中还充当着文学创造批评者的角色。在创造方式上,文学创作由个体创作转变到工业化创作以及团队创作。文学作品特征方面,网络文学作品呈现类型化,套路化模式。这些转变将推动文学范式的根本性转变,将塑造一种新的文学生活。

关键词:文学创作;创作主体;创作方式;作品特征

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网络文学已从边缘地位转移到中心地位,如今网络媒介已深入到文学创作各环节,促使创作方式的转变,从传统封闭走向开放多元。网络给文学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止于变换了发表的媒介,同时也变换了文学创作的相关方面。

创作主体转变

“现代文学”传统的诞生以“启蒙”为口号,由少数精英来“教化大众”,而网络文学写作却越来越呈现协商机制、互动文化特点。[1]众所周知,传统文学创作主要依赖于个人的独立写作。在文学作品的孕育过程中,创作者往往与读者缺乏即时的交流和沟通,整个创作流程几乎完全由创作者独自完成。只有当文学作品正式出版后,读者才有机会接触到作品内容,并据此发表见解。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中的文学创作过程往往呈现出一种“我写你读”的模式,这种单向的创作流程显著缺乏与读者的互动交流。但是随着网络媒介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的开放性为读者和作者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创作者可以通过在这一平台上连载自己的作品,读者也可以在评论区里发表自己的第一感受,表达自己对这一作品内容的真实感受和想法,通过与作者进行隔空对话,作者可以在读者的指引下,共同完成这部小说,读者可以是男女老少。传统读者受众都是比较单一的,网络类型文学的出现不仅打破了与作者交流的隔阂,同时也在间接性的对写作主体的转变产生了影响,如今已由“作者中心”转变为“读者中心”,读者和作者之间还会产生一种粉丝黏性。创作者不再是孤独的创作者,他还拥有更多的陪伴者,这些网络文学的粉丝通过追更,评论等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阅读体验,同时表达自己对作者的一种认同,当然这也是他们的一种精神寄托。除此之外,读者角色还实现了从阅读鉴赏者转变为创作批评者。读者阅读到小说的时候,通过把自己的第一感受在评论区向作者表达之后,作者会根据读者的反馈感受进行下一步创作。这样以来,读者的建议也会对未完成的文本产生一定的间接性作用,从而身份就由一个阅读者转变为一个批评者。一个个体可以以多种身份进入文学创作过程中,有些写作者有着自己的粉丝群体,同样他也可以存在于别人的粉丝群体中。在网络新媒介的作用下,作者的中心地位不再存在,而是逐渐转变为读者的中心。作家的“个体经验”和私人冥想不再是文学的表达核心,个性化的表达受阻。要想在网络文学市场生存下来,作家不能任性、率性到只写自己。[2]总之,这种中心地位的转移,一定程度上,对文学创作者的主体性形成了障碍,但是一个受众时代正在崛起。

创作方式转变

网络文学生产方式转型不仅包括以“受众”为中心的类型化写作,还包括与新媒介革命匹配的一整套新的文学生产机制,将文学带入工业化大生产的快车道。[3]在网络文学的热潮发展下,网络文学的阅读者数量增加,读者感官式的阅读方式,为网络文学提供了不可估量的需求,因此在面对庞大的需求量下,出现了批量写作甚至团队写作。这种资本操作的方式,推动了文学消费的快步发展。传统的文学写作中,创作者需要花费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写出一部作品。如今,网络可以在一天的时间就生产出很多部作品,这种速度得益于文学工业化生产。文学网站从开始采用盈利模式推出网络文学作品,网络作品走向商品化开始,就注定了网络文学必然会走向分工协作的工业化生产之路。传统文学是“精英文学”,文学事实上是少数人的专业行为,其创作主体是具有明显专业特点的作家,如今网络领域下,网络写手数量激增,只要你愿意坐在电脑前敲敲键盘并把作品发出去,你就是网络作家,在这些网络写手中,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正是如此庞大的网络写手群体,也为网络文学推行团体合作、专业化流水作业提供了足够的、潜在的“生产工人”。在创作过程,创作者会运用相关的网络媒介对读者的关注点,市场趋势进行分析,确定热门素材,确定创作方向,使得作品更为符合大众口味,容易被市场接受,但是个人的知识容量是有限的。因此在这种机制下,创作者们就像奶牛一样被压榨着,就会出现抱团取暖的方式,他们会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创作,除此之外使用人工智能创作,只要你在里面输入相关主题、关键词,一部网络小说几分钟就出现了,这样一种创作模式使得文学批量生产。这种适应新媒体文学生产机制的新的文学生产方式,更像是文学工业化大生产。因此,网络文学就被打上了商品的标签。

文学作品特征转变

以受众为中心写作,意味着提供受众喜闻乐见的通俗文学产品,而通俗化的往往是类型化和模式化的。[4]网络文学在不断地发展中,也通常根据男女读者的兴趣划分文学类型,打上不同的标签。女性钟爱都市言情、穿越重生、霸道总裁等题材,男性钟爱玄幻奇幻、官场争斗、历史武侠等类型题材。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这类类型化的小说得到充分的发展。类型化,套路化的小说成为了文学生产的隐形手段。首先网络群体的庞大,各种人物群体都可参与文学创作。创作者创造这种文学活动主要是为了娱乐化,而在娱乐化的同时将文学写作作为一种获取利益的手段,而网络文学获利的来源之一就是提高作品点击量,曝光率,因此在文学创作时,创作者就会多迎合大众的口味,进行套路化创作或者反套路创作。这种创作方式自然而然也就造成了文学类型化。弗洛伊德认为,“快乐原则”是支配现代人精神活动的基本法则。每一种网络文学的故事情节,矛盾,人物塑造都可以复制粘贴,但是网络文学先要长久持续发展下去,就得依靠读者的反馈来获取动力。因此网络文学就要秉持着快乐的原则。爽文是读者读网络文学获取快乐的一大来源,爽文拥有庞大的粉丝数量群体,这些爽文可以使大众带入自己,满足自己作为一个主人公的欲望,需求和想象,进而释放读者现实生活中的压力。例如穿越剧《步步惊心》主人公从现代穿越到清朝,作为一个格格与阿哥相恋,这种就满足了女性读者们对古代王朝与太子恋爱的幻想。开挂的人生,无限的辅助,最终成就了女主。套路化文学的产生越来越是网络文学的一大巨头,同质化严重,风格模仿严重。

信息时代造就了网络文学,从而迫使文学发生转型。这种文学的转型造就了新的时代文学生活。从以“作者中心”的创作地位转移到“读者中心”,创作方式以大批量工业化创作,团队写作呈现,写作模式类型化套路化。在这种创作地位的转型无形中掩盖了作者的独创性。网络文学更加符合大众的口味,因此在此种文学环境下,文学的“灵韵”如何保存已成为值得关注的一大问题。

参考文献

[1]参见许苗苗: “游戏逻辑: 网络文学的认同规则与抵抗策略”,《文学评论》1( 2018) : 37—45。

[2]李灵灵.从创作到制作:网络新媒体视域下文学生产方式转型[J].文艺理论研究,2020,41(04):212-218.

[3]李灵灵.从创作到制作:网络新媒体视域下文学生产方式转型[J].文艺理论研究,2020,41(04):212-218.

[4]李灵灵.从创作到制作:网络新媒体视域下文学生产方式转型[J].文艺理论研究,2020,41(04):21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