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
李培毓
沈阳天马医药工程有限公司 辽宁省沈阳市 110000
摘要:装配式建筑作为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核心路径,正日益成为我国建筑领域结构转型与绿色发展的关键支点。本文紧扣施工阶段的核心任务,系统梳理了装配式建筑在设计协同、构件生产、运输吊装、节点连接以及智能化施工中的关键技术要点,明确其在精度控制、效率提升与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装配式建筑在经济、环境及社会效益方面的综合表现,明确其在缩短工期、节约资源、提升施工安全水平等方面的价值体现。装配式建筑已不再局限于技术选择范畴,而逐步演化为建筑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抓手。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BIM协同;综合效益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建筑施工工程的发展空间变得越来越广阔,同时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他们对建筑物质量和技术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因此,在新世纪,可以说建筑行业的机遇和挑战是共存的。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经济环保又方便快捷的建筑方式,以其标准化的设计、集中化的生产和装配化的施工等优点受到了广大建筑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的青睐,已成为国家提倡使用的一种建筑技术方法。
一、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一)设计协同与BIM技术深化应用
设计阶段是装配式建筑工程实施的基础环节,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此发挥重要作用。BIM的有效应用能够实现预制构件的精确数字化建模、三维可视化推演以及施工图深化与碰撞检测,有助于消除传统设计中存在的缺陷。装配式建筑设计必须达到结构精度高、预制构件吻合度精准的标准,这对设计精细度提出了更高要求。设计人员需强化BIM协作平台的使用,明确各类构件的几何尺寸、公差要求及连接节点参数,保证模型与实物一致,达到现场装配时的精确对位。设计成果提交前需完成构件装配模拟,消除模型空间碰撞现象,以降低后续施工过程中构件返工和材料浪费风险。
(二)预制构件工厂化生产及质量控制措施
预制构件的生产过程是决定装配式建筑品质的重要因素,需全面实施工厂标准化生产管理模式。严格把控模具尺寸、钢筋绑扎及预埋件安装的误差范围,确保构件尺寸误差控制在允许偏差以内。为有效保障混凝土质量,采用恒温恒湿养护工艺并实时记录养护参数。质检环节应采取分段多点检验方式,对预制构件实施抽样复核,复核合格率必须达到95%以上方可出厂。构件质量记录、标识标号须清晰规范,以确保在现场安装中构件迅速、准确匹配,避免施工进度延误。
(三)构件运输与现场吊装作业优化
运输和吊装作业直接影响装配效率与成本控制。运输阶段需制订专门的运输组织计划,选取适合装配式构件特征的运输车辆,避免运输过程中的构件损伤。构件现场堆放需制定详细的布置图,以吊装路线与吊机运行半径为依据,使堆放与吊装的配合度达到最优。吊装阶段强调施工工序合理排序,规范吊装步骤,确保构件安装符合设计精度要求。实施现场实时监测系统与吊装辅助定位技术,进一步提升构件吊装效率与精确度,避免因构件安装偏差导致结构性能降低。
(四)连接节点技术规范与工艺精细化控制
连接节点是保证装配式建筑整体刚度、稳定性与耐久性的关键技术节点。节点连接方式通常分为干式连接和湿式连接。干式连接采用螺栓、预埋钢板等机械方式,要求螺栓预留孔径与构件上的孔洞精度严格一致。灌浆套筒湿式连接则需控制灌浆料质量、流动性与浆料强度,确保浆料完全填充节点套筒并达到设计强度要求。施工中应对套筒灌浆过程进行实时监测与检测,采用内窥镜等工具核查灌浆饱满度,节点检测合格率须达到设计规范标准要求,从而确保装配结构整体力学性能符合设计意图。
(五)智能施工技术集成与安全管控体系
装配式施工现场的安全保障难度较传统建筑更大,需引入智能施工技术与智慧化安全管理平台。现场应安装智能监测与预警装置,例如吊装安全防撞预警设备、自动化测量仪器和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确保实时掌控作业区域安全状态。在吊装高度较高或工况复杂时,应配备智能化吊装机器人或远程操控设备,实现精准定位并有效减少人工高空作业风险。建立装配施工专项安全管理制度与规范,细化吊装作业安全预案,明确人员职责,确保施工过程安全系数显著提升。
二、装配式建筑的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分析
装配式建筑在成本效益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化空间,具体表现在建设周期与资金投入结构的变化上。与传统现浇施工工艺相较,装配式技术采用了构件的工厂批量化生产方式,大幅减少现场人力资源投入,进而降低劳动力成本。与此同时,工厂标准化作业的构件成品率高,有效降低材料浪费和返工带来的经济损失。根据近年来相关项目经济数据统计,装配式建筑项目平均施工周期较传统方式缩短约20%~30%,资金回笼速度明显提升,财务成本显著降低,项目整体经济效益得以保障。受益于标准化程度提高,规模化效应逐步显现,施工企业可实现批量采购与构件的批量制造,进一步摊薄单位成本,最终促使项目综合成本结构得到有效优化。
(二)环境效益分析
环境友好型是装配式建筑区别于传统施工方式的重要优势之一。现场湿作业的显著减少,使得施工现场粉尘、噪音、废水排放量明显降低,直接改善施工区域环境质量,有助于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采用装配式施工模式可有效减少现场建筑垃圾约60%~80%,并显著降低混凝土现场搅拌、砖瓦切割等产生的扬尘污染。装配式建筑较高的构件重复利用率亦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综合而言,其在资源节约、污染控制、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表现突出,契合了国家绿色建筑发展战略的政策导向,进一步奠定装配式建筑在环保领域的长远竞争优势。
(三)社会效益分析
从社会效益层面审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可谓顺应了时代的内在需求。一方面,现场施工人员数量的减少与装配工艺的机械化大幅缓解高危作业强度,有利于改善施工现场的职业健康和安全状况,有效降低了施工现场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另一方面,装配式技术标准化程度高、施工质量稳定,产品交付时存在的质量问题明显降低,显著提高居民居住体验感,提升建筑产品在社会公众中的接受度。另外在装配式建筑的全面推广进程中,大量技术型岗位的涌现对建筑产业工人职业素养的提升和从业人员队伍结构优化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从城乡协调发展的角度看,装配式建筑技术的普及化将促进农村与城市地区建筑品质的均衡发展,间接推动城乡融合建设取得实效。
总之,装配式建筑在经济性、环境保护与社会贡献三方面效益显著,且各效益维度彼此促进,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这种多维度综合效益,为建筑行业向工业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也为未来更广泛地推广应用奠定了必要的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基础。
三、结语
本文围绕装配式建筑施工阶段的关键技术节点展开,明确了从设计协同到工厂制造、现场安装及智能安全管控的全流程技术要求。精准的施工组织与高效的节点处理能力,是装配式体系运行质量的基础保障。在效益层面,装配式建造模式表现出良好的经济适应性、生态环保性及社会推广价值,成为建筑业绿色转型与提质增效的强力引擎。展望未来,随着构件标准化体系、数字建造技术与施工装备智能化的不断成熟,装配式建筑将在更广泛的建筑类型与区域中实现深度融合,其综合竞争力亦将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石淋.关于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要点的分析[J].科学技术创新,2019(36):118-119.
[2]袁春鹏.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要点分析[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5,24(1):109-112.
[3]张莎莎,樊虹利.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要点及质量控制分析[J].科技资讯,2022,20(16):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