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研究
张玉伟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成吉思汗街小学
摘要:本文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理论,探讨了当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实践策略。通过分析现有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教学与评估之间存在明显的不一致性,影响了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全面提升。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在教学设计中实现目标、内容与方法的一致性,强调通过分层次、逐步递进的目标设定来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教学策略;教学方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多注重计算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在“教-学-评”一致性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上主导知识的传授,学生则往往被动地接受信息,这种模式虽然能够保证学生对基础计算技巧的掌握,但却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思维深度。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成为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数学能力的关键。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现状
目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师主导模式,主要以讲授基础的计算技巧和公式为主,课堂上常通过板书和口头讲解来传授计算方法。教学内容大多集中在四则运算、分数、百分数等基本计算技能的训练,注重知识点的系统性和条理性。然而,这种传统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深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局限于机械性操作,缺乏对计算本质的理解。同时,教师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主要依靠期末考试和小测验,忽略了过程性评价和多元化评估,导致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计算思维得不到充分发展。
(二)教学与评估的不一致问题
当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学与评估之间存在明显的不一致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巧的训练,而评估标准却往往偏向于机械性计算和标准答案,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计算过程的关注。这种不一致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关注结果而非思维过程,无法真正理解计算的意义和方法。此外,教学中的个性化辅导和评估标准的统一性也存在差异,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评估要求脱节,影响了学生实际能力的全面提升。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打击,计算能力的提升也变得表面化,难以满足其实际应用的需要。
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学-评”一致性的实施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学目标的一致性是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基础,确保教学目标与学生认知发展、学习需求以及评价标准的协调统一。教学目标应当明确具体,同时具有可操作性,并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和发展阶段进行科学设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做到层次分明,逐步引导学生从基础的计算技能到更复杂的数学应用问题。
具体来说,教学目标可以通过分层次、具有挑战性的设计来推动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例如,在低年级阶段,目标应侧重于基础计算能力的培养,如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基本运算的准确性与熟练度。而在中高年级阶段,目标应向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如培养学生运用运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将具体的任务设计为逐渐递进的任务链条,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能够挑战更高阶的思维,例如通过引导学生解决较为复杂的应用问题,如实际生活中的数学计算、数学模型的构建等。
例如,在一个计算教学单元中,教师可以设置不同层次的目标:第一层次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第二层次则是在实际情境中应用这些运算,比如计算购物总价、解决时间与距离的关系问题;第三层次是引导学生通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如利用分数与比例的概念解答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实现数学知识的逐步掌握,而且能够在实际应用中将这些知识与技巧加以融合,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科学设定和逐步递进的教学目标,能够确保学生的学习过程与评价标准相契合,最终实现计算教学中的“教-学-评”一致性。同时,教师的评价标准也应根据目标的层次进行调整,确保评价能够准确反映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成果,促进学生从基础到高阶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一致性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学内容与方法的一致性至关重要,它确保了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的紧密契合,有效支持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设计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计算教学内容,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实施这些内容。例如,在进行基础计算技能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分步讲解的方式,逐一展示每个计算步骤,让学生清晰地理解每个环节的操作,同时避免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混淆和错误。启发式教学方法也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和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而不是单纯地接受知识。
此外,教学活动的设计也应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如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帮助,共同解决计算问题,进而提升其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游戏化学习的方式则通过设置与计算相关的趣味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将枯燥的计算训练转化为有趣的互动体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计算技能。这些教学方法和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计算技巧,还能够促进他们的数学思维发展,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实现教学内容、方法与目标的高度一致性。
三、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教-学-评”一致性问题,提出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之间的一致性策略。这些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计算能力,并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指导。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教师应更加注重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和科学性,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灵活设计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未来的教学实践应继续探索如何在多元化的教学环境中实现“教-学-评”一致性,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数学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玉霞,牛书云. "教—学—评"一致性下的单元教学实践[J].教育视界,2024(24):37-41.
[2]韦海娜.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研究[J].互动软件,2022(10):1117-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