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心脏血管肉瘤CT、MRI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效能分析
马苗妙 金相丽 金赛飞
东阳市中医院,浙江 东阳 322100
【摘要】:目的:研究原发性心脏血管肉瘤患者的CT、MRI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效能。方法:于本院收治疑似原发性心脏血管肉瘤患者中,抽选60例作为观察对象,分别为上述患者开展CT检查、MRI检查,将患者的影像学特征、两种影像技术的诊断效能展开比对。结果:MRI和CT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相比,P>0.05。结论:CT、MRI于原发性心脏血管肉瘤的临床诊断中均有较高的价值。
【关键词】:CT;MRI;原发性心脏血管肉瘤;诊断效果;影像学特征
原发性心脏血管肉瘤是一种在临床实践中极为罕见的恶性心脏肿瘤,其起源于心脏的血管或间质组织。该疾病的主要特征是局部的浸润性生长,可能导致心脏栓塞和心功能不全等严重并发症[1]。因此,及时且准确的诊断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和制定治疗方案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原发性心脏血管肉瘤的重要手段。本文旨在分析CT和MRI诊断原发性心脏血管肉瘤的价值,详细内容作如下阐述。
1资料、方法
1.1资料
本文抽选60例疑似原发性心脏血管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时间介于2023年3月至2024年12月间。根据性别,男性占33例,女性占27例;年龄平均值(48.31±1.29)岁;依据纽约心脏协会(NYHA)分级,Ⅰ级占30例,Ⅱ级占22例,Ⅲ级占8例。
纳入标准:接受CT、MRI检查者;无其他严重心脏疾病、恶性肿瘤史者。
排除标准:图像有明显伪影者;有抗肿瘤治疗史者;复发性、转移性血管肉瘤者;患有严重器质性疾病,无法配合检查工作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分别接受胸部CT和心脏MRI检查,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CT:使用双源CT机进行检查时,扫描范围应覆盖从胸腔入口至膈面以下2厘米的位置。将管压设定为120kV,并采用自动调整的管流方式;球形管道的转速设置为每循环0.35s,准直仪的宽度调整为64mm或128×0.625mm;扫描层厚设定为5mm,复合层厚则为1.25mm。使用碘比乐作为对比剂,以4.5ml/s的流速进行注射后,进行增强扫描。
MRI:采用3.0T磁共振成像仪进行检查,配备腹部线圈,扫描序列包括标准的周围T2加权成像(T2WI)、T2脂肪抑制序列、四腔心位成像、左室流出道亮血序列以及心肌首过灌注序列等。扫描参数设定为层厚5mm,层间距8mm,视野范围260至320mm,矩阵大小为256mm×256mm。使用钆喷酸单葡甲胺作为对比剂,初始剂量为0.15mmol/kg,注射流速为3.5ml/s,执行心脏首过灌注扫描。之后,将对比剂剂量调整至0.2mmol/kg,并以2ml/s的流速继续注射,进行心肌延迟期增强扫描。
1.3观察指标
(1)统计两种诊断技术的准确性、特异度和敏感度情况。
(2)分析两种技术的影像表现。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22.0版本的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的形式呈现,并通过X2检验得出结果。若P<0.05,则表示数据间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
2结果
2.1 据表1和表2数据,MRI和CT的疾病诊断特异度、准确性、敏感度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
2.2 CT影像特征分析
文中纳入的60例患者当中,CT扫描显示右心房占位患者占23例,占比为38.33%,其中,伴上腔静脉侵犯患者占16例,右房壁不规则患者占13例;右心室占位患者占10例,占比为16.67%;无占位,但是存在大量心包积液深处占8例,占比为13.33%;无显著改变患者占19例,占比为31.67%。
2.3 MRI影像特征分析
60例患者当中,右心房占位占40例,占比为66.67%,伴有房室沟肿物侵犯占18例,伴上腔静脉侵犯占16例,右管状血管侵犯占6例;非均质增强前纵隔腔占位患者占5例,占比为8.33%;15例患者未发现明显异常,占比为25.00%。
3讨论
原发性心脏血管肉瘤是一种罕见且侵袭性较强的肿瘤,源于心脏的血管组织。伴随病程延长及病情进一步发展,肿瘤组织可对心脏功能造成直接影响,导致心包积液、心脏压塞等严重并发症[2]。通过早期诊断,可以有效识别病症,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但是此类肿瘤的发病率较低以及其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临床诊断过程中常伴随着较高的误诊和漏诊风险,可能导致疾病治疗的延误,进而影响患者的预后。
CT和MRI均可以清晰显示原发性心脏血管肉瘤的结构特征、生长模式。其中CT检查的图像分辨率较高,可以将肿瘤大小、形态、边缘、周围结构的侵袭情况等清晰显现。MRI在显示软组织的对比度方面表现优秀,可以帮助医务人员清晰、直观地观察肿瘤组织和心脏、周围组织的关系,并且可以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详细的血流动态学相关信息,为肿瘤性质的判断提供参考[3]。心脏MRI使用延迟增强成像,可以有效评估肿瘤的血供情况,从而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研究结果提示,CT、MRI于原发性心脏血管肉瘤的鉴别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通过充分利用影像学技术,医务人员可以准确评估、管理这一罕见且复杂的疾病,从而改善患者的整体疗效。
参考文献:
[1] 孔维仁,李双战,陈亚南. 原发性心脏血管肉瘤CT、MRI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效能分析[J]. 实用癌症杂志,2024,39(5):809-811,815.
[2] 梁静,陈文萍,李辉,等. CT和MRI特征在原发性心脏血管肉瘤诊疗中的作用探讨[J]. 临床放射学杂志,2022,41(4):757-760.
[3] 黄文鹏,侯佳蒙,刘娜娜,等. 原发性心脏血管肉瘤的临床影像分析[J]. 临床放射学杂志,2021,40(11):2105-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