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资本论》视角下资本逻辑的反生态性的阐释

作者

马英博

沧州师范学院 河北沧州 061000

摘要:本文将资本逻辑的反生态性的批判不限于外部环境的生态失衡,还将资本逻辑下人本身的发展也作为一个资本反生态性的一个重要落脚点,简单来说资本的逻辑最直观的体现到工人本身即:“最有效的经济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从当牛马的人身上榨出最多的劳动。”[ 《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08页。]而资本“依靠工人的劳动和技巧,取得了光辉的成就,但伴随而来的是,工人身体退化,遭受种种折磨,早期死亡。”[ 《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85页。]除了海克尔将生态学定义为“研究动物与有机及无机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作者认为《资本论》中探讨资本逻辑的反生态性不能丢掉“人本身”这一命题,以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视角来看,人本身即是整体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也是一个复杂精密的生态系统。这样资本逻辑的反生态性至少所包括两个方面的批判一是在资本逻辑中的劳动者本身,二是在资本逻辑下外部自然环境。这样才能得出如果由资本逻辑的增值性和扩张性发展,人与自然将会走上双重异化的道路。

一、《资本论》中对资本逻辑反生态的两方面批判

1、批判资本逻辑下外部自然的反生态

由于商品使用价值部分究其本质是自然力和人类劳动的共同作用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种种商品体,是自然物质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 《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6页。],劳动在价值构成环节向商品的转移成商品的价值,自然物质在价值构成环节向商品转移成商品的使用价值。资本在不对劳动价值进行剥削的情况下是无法的到增殖的,同理资本不对自然物质进行挖掘的情况下也是无法增殖的。资本的其增殖的本质特性就导致资本无法兼顾在合目的和合规律的条件下来对自然物质进行运用,“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般”。正是这种属性导致了自然资源的透支,引发了自然与社会之间的生态危机,暴露了资本的反生态特性。

阿格尔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中,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应该根据不断变化的资本主义社会结构而不断向前发展的,主张将马克思的变革与生态危机理论结合起来,使得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能同生态危机趋势的批判协调起来。作为一个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阿格尔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陈列在东欧和中欧自然历史博物馆玻璃柜内的文物”。[ 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第1版,第1页。]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理论体系,阿格尔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独特学术品格。因此应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断变化,来充实和丰满马克思主义。阿格尔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工业领域的危机阐述,在资本主义社会今天已经转移到消费领域“即生态危机取代了经济危机”。

《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主要集中于,生产过程中对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的剥夺。事实上伴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家迅速的积累起私人财富的同时,生态领域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十分惨烈的。倘若从剩余价值的层面考虑那么“事实上,全球变暖和荒漠化都是变相的“福祉”,它们只是增加了私人财富扩张的可能性”[ 福斯特等:《财富的悖论:资本主义与生态破坏》,《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 年第 2 期。]。如若生产力的发展进步一定要以生态资源来换取的,那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的反生态批判,则给予我们观察生产力发展背后带来的社会红利和财富所得分配是否均匀,这种生产是否超过了生态所承受的限度,工人是否享受到相应的社会红利。

2、批判资本逻辑下工人自身的反生态

马克思《资本论》中运用了大量文字和数据来批判资本逻辑下劳动工人自身的生态失衡。其中,主要集中在对工人劳动时间、劳动环境的批判。由于资本逻辑的运行下,资本的增值性和扩张性也体现到具体劳动工人的劳动过程中去,从以延长工作时间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到提高生产率或劳动强度的相对剩余价值无疑都在破坏工人劳动时间的生态平衡。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劳动过程中的工人参与而言,首先来说就是资本就为了更多的剥夺剩余价值,则只能在工人身上掠夺剩余劳动时间,以此来生产绝对剩余价值。但就劳动工人自身身生态来说,劳动力工人劳动时间的延长“不能延长到超出某个一定的界限”[ 《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68页。],这个界限取决于两点,一个是劳动力的身体界限,一个是劳动力的精神界限。虽然英国在 1850 年制定了工厂法,要求“一周平均每个工作日为10小时”[ 《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77页。],周一到周五 12 个小时,周六周日分别为8和7.5个小时。法律如此但资本家仿佛在执行起来不断的挤压工人吃饭的时间来获得劳动的绝对剩余价值,在这样的对工人人身生态的不断挤压之下“国家的生命力遭到根本的摧残。英国周而复始的流行病和德法两国士兵身长的降低,都同样明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 《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77页.]。除了劳动日的延长违反了人的承受的尺度之外,对于某些行业中在劳动过程中不得不与高污染、高患病的劳动打交道也是侵蚀工人生态的重要原因,根据《资本论》中引用的《公共卫生第 8 号报告》中写道:“清理破布的女工是传播天花及其他传染病的媒介,而她们自己就是这些疾病的最先的牺牲者”[ 《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33页。],在这种情况下工人既要在劳动过程中为资本家获得剩余劳动时间而积劳,又要面对不符合身体健康的工作环境和内容而患病。

二、资本逻辑中人与自然的双重异化

1、资本逻辑中现实的劳动工人与外部自然界的异化

第一个方面,现实中实践的人无法在与自然资源的劳动关系中成就自身。近代资本主义国家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将对有价值的、可以构成商品使用价值的自然资源私有化,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国家成为自然资源的所有者,“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资料和生产者分离的历史过程”[ 《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22页。],生产资料和生产者的分离即造就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又造成了生产者在法律身份上成为所谓的“自由人”。这样便可以促使“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这种在法律层面自由的劳动者,“他们脱离生产资料而自由了,同生产资料分离了,失去了生产资料……资本关系以劳动者和劳动实现条件的所有权之间的分离为前提”[ 《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21页。],在劳动资料同劳动者分离之后,“使他们本身转化为雇工,使他们的劳动资料转化为资本”[ 《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21页。]。

第二个方面,现实中需求的人无法享受自然资源对生活环境的作用。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永续发展的空间,为一切生存活动提供了最有利的自然条件。良好的自然环境应然以共存共享的方式来为人类的发展提供可能,但资本主义私有化在剥削劳动者剩余价值的同时也剥削掉了工人享受自然环境资源的权利。劳动者在生产剩余价值的同时,由于资本家的剥削无法享受良好的生态环境,劳动者为资本家生产宽大、豪华的住宅,为自己生产出狭小到超出自然限度的破旧住所,这直接导致了资本家的富人区和工人的贫民区对立,城市和乡村对立,也导致了工人区成为传染疾病的重灾区。

第三个方面,现实中能动的人无法在自然环境中得到精神上的生长。人的实践活动和需求满足都要仰赖自然界,这种依赖是长期同自然界的交往中养成的,正如人类原始时期的宗教大多对自然界的某种物质有着崇拜的神秘色彩。以辨证唯物主义的视角来看,外部自然不但为人类生活提供物质层面的需求,也为人类生活的精神层面提供孕育和生长的场所。例如,“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61 页。],自然界的天然物质既是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文化领域,既是科学文化研究的对象,又是人的精神文化塑造的关键因子。

本文系2024年度沧州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资本论>中生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课题批准号:2024107一般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