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戏曲多剧种表演专业《剧目》教学研究
林永娜
中国戏曲学院 北京 100068
摘要:《剧目》是戏曲多剧种表演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中,京昆剧目的教学依照剧种通识、分行授课、功法特征、流派研习等内容开展教学,掌握戏曲表演规律,开发艺术潜质,提高艺术素养,品味戏曲神韵,传承文化精髓。
关键词:剧种通识、分行授课、功法特征、流派研习
戏曲多剧种表演专业的剧目教学研究是基于中国戏曲学院2009年将多剧种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正式纳入了本科人才教育体系,十多年来招生的剧种涵盖昆曲、藏戏、粤剧3个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京剧、豫剧等3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种,还有北京曲剧、吉剧2个地方戏新兴剧种,拓展戏曲表演人才道路,着力强化戏曲学科教育内涵。
所谓戏曲多剧种表演专业是对有单位、有演员、有演出、有相关资料的戏曲院团或院校进行的合作办学。这么多戏曲剧种怎么开展办学与教育?首先,在招生模式上制定每年招收一个班级,生源的构成是对全国戏曲用人院团、院校进行充分调研而定,可分为整班建制或混合式班级。整班建制是单一剧种(“订单式”)的班级模式,是对合作意愿强、组织生源好的某一个戏曲剧种进行招生的班级;混合式班是对多个剧种的尖子表演人才进行的招生,择优录取,严把进口关,保障生源质量,培养高端戏曲表演人才。
随着时代发展和各剧种对戏曲表演人才的需求,推动中国戏曲教育全面发展,《剧目》作为戏曲多剧种表演专业本科教育教学的核心课程,研究戏曲多剧种表演专业的剧目教学为更好的培养新时代戏曲多剧种表演的高端实用性人才。中国戏曲学院戏曲多剧种表演专业的剧目教学分为京昆剧目和地方戏剧目教学,本文主要是针对戏曲多剧种表演专业的京昆剧目教学展开研究。
在教学模式上,戏曲多剧种表演专业的学制四年,采取2+1+1模式,前两年学生在校本部开展本科教育教学课程的全面学习,这一阶段的剧目课是以京剧、昆曲这两个剧种的优秀经典剧目为教学内容;第三学年在本剧种的实践教学基地完成本剧种的剧目学习,第四学年进行本剧种的剧目汇演,汇演剧目可以是本剧种的经典剧目,也可以是移植改编京剧、昆曲等剧种的优秀剧目。在教学规律上,戏曲多剧种表演专业的京昆剧目教学严格按照戏曲表演艺术的规律行事,特别是多剧种表演专业的京昆剧目教学要选择基本适应戏曲大多数剧种的艺术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尊重戏曲各剧种表演艺术独特性的前提下,研究京昆剧目与其它剧种的表演共性和对其它剧种进行教育的通识作用,中国戏曲表演艺术高等教育办学,要做到科学发展、持续发展。
在教学资源上,中国戏曲学院建院75周年以来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特别是京剧高端实用性表演人才和教育者,在教学上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团队和系统、完善的教学纲要,建设有与戏曲表演(京剧)专业本科教育教学相适应的剧目库,这些资源吸引着各地方剧种的演员前来求学深造。“京昆不分家”是说在京剧的表演中有一部分是昆曲表演内容,学习昆曲能为各剧种的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学院在京昆剧目教学上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设备,为多剧种表演专业开设京昆剧目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艺术上,京剧和昆曲作为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戏曲剧种,有成熟、完善的表演体系,具有综合性、程式性、规范性的艺术特征,演出剧目丰富多元,题材广泛。京剧和昆曲的行当齐全,分行精细,每个行当都有自己严谨规范、独特别致的表演程式和套路,京剧和昆曲在唱、念、做、打“四功”的表演手段上丰富多样,表演动作优美典雅,舞蹈性强,一招一式皆有讲究,具有极高的传统文化艺术审美价值,这些都是把京昆剧目纳入戏曲多剧种表演专业剧目教学的重要因素。
从剧种来说,不同的剧种有着不同的风格韵味,首先是声腔和道白的区别,各剧种有其鲜明的声腔和语言识别度,也就是戏曲表演中的唱腔和念白。唱、念、做、打被称为戏曲表演“四功”。中国戏曲学院多剧种表演专业的学生在校本部学习京昆剧目,教学上就需要找出各剧种的表演共性,有的放矢的开展多剧种表演专业的京昆剧目教学。
无论是南方剧种,还是北方剧种,无论是唱文戏,还是演武戏,各剧种在舞台上都少不了神情意态和身段功架的“做功”表演。戏曲的花旦、花衫、架子花脸等以形体表演见长的行当在表演上侧重于“做功”,遴选时我们侧重“做功戏”一类的行当和剧目进行教学;戏曲各行当、各剧目在戏曲“四功”的表演上侧重点也不同,比如青衣和老生重于唱功,花旦则多饰演丫鬟一类的人物,在表演上以道白和表情做戏见长;武生、武旦、武丑则擅长激烈的“开打”。戏曲的各行有专攻,戏曲的剧目有“一戏一技”之分,这是戏曲分行制度与剧目风格为塑造舞台人物形象提供的表演手段,戏曲的剧目大致分为文戏和武戏两大类别,展现不同的题材,适应不同的观众群体。戏曲的“做功戏”与行当紧密相连,除了一些“做功戏”的剧目,还有一些青衣、老生的“大文戏”中也有繁重的“做功”表演,比如: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的《贵妃醉酒》,在大段二黄唱段中加入了闻花、喝酒等细腻的身段表演,这些表演既是唯美的身段功架,也是杨贵妃情感意态的流露;再比如京剧大师程砚秋先生在《锁麟囊》“朱楼”一折的表演,程先生很讲究手、眼、身、步与水袖的技巧运用,充分展现了“做”的表演功力,对塑造薛湘灵的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为后面故事情节做足了铺垫,使人物情感更加生动,这些“做功”剧目和“大文戏”中的情感抒发和形体表演都是多剧种表演专业京昆剧目教学的重要内容。
在戏曲舞台上,演员为塑造人物形象创造了分行制,戏曲的行当丰富多样,生、旦、净、丑各有表演专攻,各行内又有更加具体的细化与分工,例如京剧的生行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京剧的旦角分为:青衣、花旦、武旦、老旦等;净行分为铜锤花脸、架子花脸和武花脸;京剧丑行分为文丑、武丑、彩婆子等。戏曲行当是把舞台角色类型化,用行当的手法刻画一种类型的舞台角色,在类型化的舞台角色中再寻求人物的性格特征,使得我们的表演塑造从量化到细化,刻画人物更精准、更形象。戏曲的分行表演与教学是中国戏曲大多数剧种的共性,多剧种表演专业在剧目授课中同样遵循戏曲的分行制,分行制授课是戏曲表演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基石,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戏曲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 戏曲曲艺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1年版。
2、钱宝森口述 潘侠风整理《京剧表演艺术杂谈》,北京出版社1964年版。
作者简介:林永娜,硕士,中国戏曲学院副教授,二级演员,主教武旦、刀马旦剧目课程,师承宋丹菊、马玉琪、谯翠蓉等老师。代表剧目有《扈家庄》《穆柯寨》《战金山》《改容战父》《寿州救驾》等。曾荣获北京高校第十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最佳现场展示奖”、“最受学生欢迎奖”、“最佳教学反思奖”;荣获北京市教委第十二届“国戏杯”学生戏曲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荣获中国戏曲学院第七届青教赛“一等奖”;荣获中国戏剧家协会第四届“中国戏曲红梅金花”称号;2022年入选北京市教委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2024年荣获中国戏曲学院“青年教学名师”。
项目名称:中国戏曲学院青蓝工程“青研提升”项目
——京剧行当、流派发展与多剧种剧目教学研究
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戏曲表演与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