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校社三位一体共建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作者

葛成玲

南京市栖霞区马群幼儿园

摘要:作为幼儿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对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现代教育理念和模式的不断创新,给幼儿园的劳动教育实践提供了更多新选择,其中以家校社三位一体模式最为突出。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探讨了家校社三位一体共建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践策略,助力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家校社;三位一体;幼儿园;劳动教育

引言:就幼儿园劳动教育的现状来看,还存在诸多困境。一方面,幼儿园劳动教育资源有限,课程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难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家长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部分家长过度关注幼儿的知识学习,忽视了劳动能力的培养;此外,社会力量参与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机制尚未完善,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与协同合作。在此背景下,探索家校社三位一体共建幼儿园劳动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优势,成为解决当前问题的必然选择。

一、挖掘地方劳动教育资源,建设特色课程

(一)开设劳动主题特色课程

幼儿园可以联合家长和社区,共同对当地的劳动文化资源进行调研。例如,组织家长志愿者和社区工作人员,与教师一起走访本地的传统手工艺作坊、历史文化景点等,了解地方特色的劳动形式,如剪纸、陶艺制作等。根据调研结果,筛选出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设计劳动主题特色课程。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将地方劳动资源转化为生动有趣的课程内容。对于小班幼儿,可以开展简单的手工制作课程,如利用本地的彩纸制作简单的剪纸图案;中班幼儿则可以参与一些稍复杂的劳动体验,如在社区手艺人的指导下,尝试制作简单的陶艺作品;大班幼儿可以学习编织、刺绣等传统技艺的基础知识,感受地方文化的魅力。

(二)开展劳动日教育活动

幼儿园、家长和社区共同策划劳动日活动,结合地方特色节日和季节特点,确定活动主题。比如在本地的丰收节期间,组织“丰收的喜悦”劳动日活动,邀请家长和社区农民一起参与。家长可以协助幼儿园准备活动所需的农产品道具,社区则提供场地和农业专家进行指导。在劳动日当天,幼儿园教师、家长志愿者和社区工作人员分工合作。教师负责组织幼儿进行活动,家长志愿者协助维持秩序和指导幼儿操作,社区工作人员提供专业的讲解和示范。活动结束后,幼儿园可以组织亲子分享会,让幼儿和家长一起分享劳动日的收获和感受。

(三)组织农耕劳作实践活动

幼儿园可以与社区的农场、农业合作社合作,建立农耕劳作实践基地。家长作为志愿者参与基地的建设和维护,如协助搭建简易的种植大棚、制作灌溉工具等。基地根据幼儿的需求,划分不同的种植区域,如蔬菜区、花卉区等。以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为依据,幼儿园组织幼儿到实践基地进行农耕劳作。在种植季节,教师带领幼儿在家长和农民的指导下进行播种、浇水等活动;在生长过程中,定期组织幼儿观察农作物的生长变化,学习简单的田间管理知识;在收获季节,幼儿可以体验采摘的乐趣,将收获的农产品带回幼儿园,制作简单的美食或手工艺品。

二、借助家校社三位一体优势,互为补充

首先,幼儿园应充分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核心引领作用,制定系统的劳动教育计划,明确各年龄段幼儿的劳动教育目标和内容。例如,为小班幼儿设计简单的生活自理劳动课程,像整理衣物、摆放玩具等;中班幼儿则侧重于班级环境维护劳动,如浇花、打扫教室卫生;大班幼儿开展更具挑战性的劳动项目,如参与校园小农场的种植管理。其次,家长是幼儿劳动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让幼儿参与家务劳动,如帮忙洗碗、扫地等。积极配合幼儿园开展的劳动教育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协助。比如,在幼儿园组织的手工制作活动中,家长可以协助幼儿收集制作材料。此外,家长还要及时向幼儿园反馈幼儿在家中的劳动表现,以便幼儿园调整教育策略。最后,社区、企业等社会力量能为幼儿园劳动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平台。社区可以开放一些公共劳动场所,如公园、图书馆等,让幼儿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感。企业可以为幼儿园提供参观学习的机会,让幼儿了解不同职业的劳动过程,如参观面包厂,了解面包制作工艺。

三、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注重引导反馈

构建由幼儿园教师、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教师从专业角度评价幼儿在园劳动课程和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劳动技能掌握程度、劳动态度等;家长评价幼儿在家中的劳动情况,如参与家务劳动的积极性和完成度;幼儿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通过自我评价,幼儿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劳动成果和不足,同伴互评则能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相互学习的意识。同时,整合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观察幼儿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劳动的热情、合作能力等,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终结性评价则针对一个阶段的劳动教育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如通过展示幼儿的劳动作品、总结劳动实践活动的收获等方式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向幼儿、家长反馈。对于幼儿,针对其劳动表现中的优点给予肯定和表扬,对存在的不足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引导幼儿不断提高劳动能力和意识;对于家长,反馈幼儿在园的劳动情况,为家长在家中开展劳动教育提供参考。

结语

总而言之,科学运用家校社三位一体模式开展幼儿园劳动教育实践,既能更好地满足幼儿学习发展需求,也符合新时期幼儿教育改革的要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从挖掘地方劳动教育资源,建设特色课程、借助家校社三位一体优势,互为补充、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注重引导反馈等方面入手,最大限度地利用家校社的教育价值。未来,应进一步深化家校社合作,不断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和评价机制,拓展社会资源的参与深度和广度,让劳动教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淑芬.家园共育背景下中班种植活动中的劳动教育路径[J].天津教育,2023(26): 64-66.

[2]王杰琳.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2(03): 230-232.

[3]陆玉.新时代背景下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J].早期教育,2022 (48): 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