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村中学初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困境与对策

作者

李玉洁

新泰市石莱镇木厂峪实验学校 271200

一、农村中学初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初中生物学科以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如生命观念、生态意识、科学精神等。鲁科版教材尤其注重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人体的结构层次” 等章节中,均渗透了尊重生命、热爱自然、团队协作等德育元素。

对于农村中学而言,德育渗透具有特殊意义。农村学生长期接触自然环境,对动植物生长、农业生产等现象有直观体验,这为德育渗透提供了天然土壤。通过德育渗透,不仅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生态观,还能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同时,这也符合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

二、农村中学初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困境

(一)学科重视程度不足,德育渗透缺乏基础

农村中学普遍存在 “重主科、轻副科” 的观念,生物学科常被视为 “副科”,课时安排较少且多集中在低效时段 [2]。这种现状直接导致德育渗透缺乏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往往仅关注知识传授以应对考试,忽视了鲁科版教材中 “科学·技术·社会” 等拓展栏目中的德育资源,使得德育渗透成为 “附加任务”,难以真正落实。

(二)教学资源匮乏,德育载体不足

农村中学实验设备短缺、专业实验室匮乏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鲁科版教材中 “观察叶片的结构”“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等实验,需要一定的仪器支持,而农村中学往往难以满足,导致学生无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此外,农村地区图书馆、科技馆等资源稀缺,学生难以获取课外德育素材,进一步限制了德育渗透的广度和深度。

(三)教师德育意识薄弱,渗透能力不足

部分农村生物教师对德育与生物教学的融合理解不足,认为德育是思想品德课的任务,与生物教学无关。他们缺乏挖掘鲁科版教材德育资源的意识,例如在 “生态系统” 章节教学中,仅讲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却忽视了其中蕴含的生态平衡理念和环保意识培养。同时,农村教师外出培训机会较少,对德育渗透的方法和策略掌握不足,难以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2]。

(四)评价体系单一,德育效果难以衡量

当前农村中学对生物教学的评价仍以纸笔测试为主,侧重知识掌握程度,缺乏对学生德育素养的评价。鲁科版教材强调的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在评价中被边缘化,例如学生在 “校园植物调查” 活动中表现出的环保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无法通过现有评价体系得到认可。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导致教师和学生对德育渗透缺乏动力,难以形成良性循环。

三、农村中学初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对策

(一)提高学科重视程度,强化德育渗透意识

学校应转变 “重主科轻副科” 的观念,合理安排生物课时,保障德育渗透的时间。教师需深入研读鲁科版教材,挖掘其中的德育资源,例如在 “人体的营养” 章节中,结合农村学生常见的饮食问题,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在 “生物的进化” 章节中,通过介绍科学家的探究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同时,可借鉴 “深度学习” 理念,将德育目标融入教学目标设计,采用 “四维三平目标” 格式,在核心素养培养中突出德育要求 [1]。例如,鲁科版 “细菌和真菌” 章节的教学目标可设定为:在了解细菌和真菌结构(水平一)的基础上,理解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水平二),最终形成合理利用微生物、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水平三,德育目标)。

(二)利用农村资源优势,丰富德育渗透载体

农村中学应充分发挥自然环境优势,弥补教学资源不足的短板。结合鲁科版教材内容,将第二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山林河畔,开展实践活动 [1]。例如,在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教学中,带领学生观察当地农田灌溉方式,分析节水措施,培养环保意识;在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章节中,引导学生观察家养动物的行为,理解生物与环境的适应关系,树立生命平等观念。

此外,可利用农村常见材料开展简易实验。鲁科版 “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 实验中,可用洋葱、清水等常见材料替代专业试剂;“探究环境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实验中,利用农田中的鼠妇和废弃纸盒完成,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责任意识 [2]。

(三)加强教师培训,提升德育渗透能力

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加大对农村生物教师的培训力度,通过专题讲座、教研活动等形式,提升教师的德育意识和渗透能力 [2]。培训内容可包括鲁科版教材德育资源的挖掘方法、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应用等。例如,针对初中学生处于习俗水平的特点,在 “生态系统” 教学中组织 “环保小卫士” 评选活动,通过同伴认可强化学生的环保行为 [3]。

同时,鼓励教师开展跨学科合作,与思想品德教师共同设计德育主题活动。例如,结合鲁科版 “生物技术” 章节和当地农业生产,开展 “转基因技术与食品安全” 辩论会,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四)完善评价体系,保障德育渗透效果

建立多维评价体系,将德育素养纳入生物学科评价范畴 [1]。除纸笔测试外,增加对学生实验态度、实践表现、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评价,建立个人成长 “档案袋”,记录学生在德育方面的进步。例如,在鲁科版 “校园生物种类调查” 活动中,从学生的参与度、合作表现、调查报告的环保建议等维度进行评价。

利用 “智学网” 等工具进行数据分析时,不仅关注知识掌握情况,还应统计学生在开放性试题中体现的德育认知,如对 “生态破坏” 问题的看法、解决措施的合理性等,为德育渗透效果提供量化参考。

四、结语

农村中学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尽管面临重视程度不足、资源匮乏等困境,但农村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活资源为德育渗透提供了天然优势。通过提高学科地位、挖掘鲁科版教材资源、开展实践活动、完善评价体系等措施,能够有效突破困境,实现生物知识传授与德育培养的协同发展。未来,农村中学需进一步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德育渗透模式,让德育之花在生物教学中绽放,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农村学子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许敏. 农村中学初中生物教学改革 “深度学习” 的探索与实践 [J]. 考试周刊,2019 (17):179

[2] 刘继坤 . 浅论农村初中生物教学的困境及对策 [J].   真情,2020(06):60.

[3] 姜艳丽 , 甘丽萍 . 新课改下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 [J]. 教育进展,2025(06):208-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