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清代抚州地方志民俗音乐史料整理与研究

作者

金琪昌

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江西省南昌市 330022

摘要:地方志是中国古代文献,详尽记录了特定地区的地理、历史、经济和文化。它对研究地方历史极为重要,尤其是其中丰富的民俗和音乐史料。本文研究清代抚州府县志中的民俗音乐,通过文献整理分析音乐在民俗中的表现和文化意义。

关键词:府县志;民俗音乐;抚州

清代抚州地区包括抚州府和六县:宜黄、临川、金溪、乐安、崇仁、东乡。本文以《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西府县志辑》中的抚州府县志为蓝本,系统研究清代地方志资料。并在其中发现许多音乐活动资料,主要分为礼仪和岁时民俗用乐,本文探讨这些音乐在民俗中的表现和内涵。

一、礼仪民俗中用乐

1.婚礼

婚姻对每个国家都至关重要,不仅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繁衍,也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古人的婚礼有着严格的流程。古人结婚时要经过以下六个流程,首先男子通过媒婆向女方求亲,获认可后赠聘雁,即“采纳”。随后,媒婆询问女方生辰八字和姓名,即“问名”。男方根据八字请算命先生占卜,若八字相合则可合婚,即“纳吉”。男方送聘礼至女方家,女方回礼,此环节称“纳徵”或“上头”“纳币”。之后,男方与女方家商定婚期,即“请期”。最后,结婚当天男方迎娶新娘,即“亲迎”。

道光年间《宜黄县志》记载:“婚礼,纳采、问名诸事皆如古礼……,三日婿导新妇入厨下,亦鼓乐。”此外还有清同治《崇仁县志》载:“彩舆到门,鼓吹三番始入。”在婚礼当天,各地均会使用鼓乐,以烘托热闹喜庆的气氛,由此可见音乐在婚礼这一场合的重要作用。

2.丧礼

丧礼是表达对逝者哀悼和缅怀的仪式,反映了儒家文化对孝道和家族伦理的重视。朱熹在《家礼》中详细划分了丧礼的多个环节,包括小敛、大殓、成服等,丧期为三年,期间家庭生活应保持简朴,以示对逝者的哀思。

清同治《东乡县志》载:“丧礼,始死……,及发引,必用鼓吹”。金溪县的记载与之类似:“及发引,必用鼓吹,亲戚咸送。”在“发引”这个环节,也使用鼓吹进行引导。东乡县的丧礼仪式保留了朱子《家礼》的规范,但在“发引”环节,两地都有用鼓乐的传统。尽管古代儒家反对丧礼用乐,民间习俗却难以禁止。这反映了人们逐渐摆脱儒家束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形成独特的地方仪式。

二、岁时民俗中用乐

1.元宵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在每年的正月十五阖家团圆,大家相聚在一起。关于这个节日的文化渊源,历史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结论,主要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西汉祀太一”。汉朝皇室在正月上辛日祭祀“太一神”,活动从黄昏持续到天亮,逐步形成张灯结彩的习俗。第二种说法是“东汉燃灯表佛”。宋代高承的《事物纪原》一书中记载:“西域十二月三十日,是此方正月望,谓之大神变日,汉明帝命烧灯,表佛法大明也。”在东汉明帝统治时期,佛教广泛传播,正月十五日点灯以示对佛的敬仰,这一习俗也逐渐演变成元宵节。第三种说法“魏晋道教祀三元”则提到,道教神灵“三官”在正月十五日降临人间,道教信徒们进行祭祀仪式,点燃灯火以祭祀上元天官,因此元宵节亦由此得名。

清同治《崇仁县志》载:“‘元夕’,各于内外门首张灯……,佐以鼓乐。”《东乡县志》又载:“‘元宵’,为粉粢以供祖……杂以秧歌、采茶。”[ (清)李士棻,王维新.东乡县志·卷十六[N].清同治八年刻本.]由上述材料可知,清代抚州元宵节活动丰富,包括花灯、爆竹、鼓乐、秧歌和采茶等。崇仁县以鼓乐伴花灯游行,东乡县和金溪县则通过跳秧歌和表演采茶舞庆祝。音乐和舞蹈是元宵节期间抚州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当地丰富的民间文化和传统习俗,许多习俗至今仍被保留。

2.中秋

中秋节,亦称作祭月节。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学术界尚未达成一致意见,目前存在三种主要的解释。第一种是中秋起源于君王的祭月仪式,《礼记·月令》记载:“天子春朝日,秋朝月。朝日以朝,秋朝月夕。”之后这种祭月仪式逐渐传入民间,形成了中秋节。第二种是中秋与神话《嫦娥奔月》相关。第三种是中秋节的形成与秋报习俗有关,农民在收获季节庆祝丰收,选择农历八月十五日作为节日,可能源于秋报遗俗。

清同治《东乡县志》载:“八月十五日……,田禾既登,乡村各赛神,召优俳相聚会,意本为秋报。”金溪县的活动与之相同,均为赛神。《崇仁县志》载:“八月‘中秋’,……里巷弦歌达旦。”由此可见,东乡县和金溪县县志显示中秋节与“秋报”有关,崇仁县的“赏月”习俗则与嫦娥奔月传说相关。这表明不同起源的习俗在民间流传并相互影响。中秋节期间,音乐是庆祝活动的重要部分,人们通过“优俳”表演和“弦歌”方式庆祝,这些活动丰富了节日内涵,增强了团结和归属感。

3.清明

清明节,这一天是祭祀、祭祖和扫墓的节日。《节序日考》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三月节。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矣。”清明节源于古代的墓祭礼,后演变为民间祭祖扫墓的习俗。

清同治《崇仁县志》载:“‘清明’,备香楮、牲醴祭于墓,以纸钱压墓上,谓之“挂纸”,归则会饮。是月,祠庙悉行祀礼,燕饮颁胙。城市、乡里中皆尚演戏。”清明节期间,人们用香楮和牲醴祭祀祖先,并在墓上压纸钱,称为“挂纸”。祭祀后,家人会聚餐。祠堂和庙宇也会举行仪式,宴饮并分发祭肉。无论城市乡村,演戏是庆祝和祭祀的一部分。

结语

本文通过研究清代抚州民俗音乐,发现清代抚州民俗音乐以鼓乐、戏曲、舞蹈为主,无等级限制和统一规范。音乐紧密联系百姓生活,如丧礼、婚礼、节庆等,反映社会文化,体现儒家文化影响。

如今现代社会中,许多民俗仪式和音乐逐渐消失,导致文化失落。深入研究古代民俗音乐对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至关重要,有助于民众了解和欣赏文化遗产,使传统习俗焕发新活力,推动经济和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李卓玲.乾隆时期河北地方志音乐史料的整理与研究[D].广西艺术学院,2021.DOI:10.27039/d.cnki.ggxyc.2021.000061.

[2]姜晨.清代山东地方志民俗音乐资料整理与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