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提升传统绘画中的审美与技法

作者

谷明璐 赵迎鑫 郑燕婷

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 100101

一、案例背景: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的“课程内容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的理念。本课为人美版六年级上册造型表现领域课程,本册涵盖国画课程共四课,分别为《中国画——水仙花画法》、《中国画——梅花画法》、《中国画——建筑画法》、《中国画——山水画法》。本课内容为中国画写意花鸟,梅花自古就受到我国人民的喜爱,它冬末春初开花,预告春天的到来。梅花具有傲雪耐寒的品格、清雅素艳的风韵,是借物抒情的好题材。人们在赏梅、咏梅、画梅的过程中往往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本课主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梅花特点,运用传统中国画技法表达对梅花的喜爱,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观察能力、审美能力,艺术表现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二、学情分析:

学生从低年级开始接触中国画,学会运用简单的笔法、墨法绘制国画作品,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将线条、色块组合成画面。中年级学习了写意花鸟的基本技法。我校高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国画基础,但每学期只有两到四节国画课,学生对技法的掌握并不扎实。本课为六年级上册第二节国画课,课前对学生的进行的调研,要求学生自行观察并体验中国画写意梅花。学生在没有学习相关技法之前,表现出梅花花瓣笔触锋利,枝干杂乱无章并且不符合梅花生长的规律。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表现出梅花的圆形花瓣和粗细有致的枝条,但是布局上过于均匀,没有疏密变化和留白的意识,落款也比较随意,没有章法。教师要把学生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本单元的学习中来,因为中国画的学习有着很强的连续性。本单元中国画知识、技法凸显,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尝试中国画的表现方法,体验笔墨趣味,实现本阶段“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表达思想与情感"的目标,要全面把握本课内容。

三、教学目标:

1. 学习点厾法,了解元代画家王冕《墨梅图》和董寿平 《红梅》作品。尝试用点厾法画一幅梅花小品。

2.通过体验、探究式学习,学习点厾法的梅花画法,体验其绘画过程。

3.提高学生中国画的表现能力。 通过本课教学弘扬我国民族艺术,激起学生热爱中国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分配:

本课引导学生运用国画基本技法点du法和墨色变化来表现写意梅花,我将本课分为两课时来进行:

第一课时:运用点du法学习画梅花,运用中锋“女”字型结构表现梅花的枝干,完成基本技法的练习。学习将梅花与枝干进行组合。

第二课时:用中国画的布局构图方法完成完整的国画小品。

五、课程结构:

单元主题:中国画——学画梅花

大概念:中国画写意梅花技法

基本问题:怎样运用中国画中笔法和墨法表现写意梅花小品

解决问题:

1.怎样运用点du法画梅花?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梅花的外形特点、教师示范、学生课堂实践练习,掌握正确的点du笔法和调色方法画出不同朝向的红梅。

2.怎样画出符合梅花特点的枝干?

通过赏析名家作品,对比观察现实中的梅花与画中梅花枝干的取舍,教师示范并引导学生练习枝干的穿插笔法。

3.梅花小品如何构图?

观察写意梅花作品,将基本构图方式分类讲解,进一步完成完整的写意梅花小品。

教师根据学生初步完成的作品给予评价和改进建议。

六、解决问题的过程描述:

第一课时:

(一)导入:赏梅、咏梅

创设情景:

中国自古有插花的习惯,看,冬末春初时,什么花绽放了?

听诗: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利用AI技术展示漫天飞雪中的红梅,古人在树下赏梅、咏梅,并将梅花插在花瓶中装饰居室环境。

教师小结:这是我们著名领袖毛主席写的咏梅诗。

提问:你还知道什么诗是描写梅的吗?诗人们笔下描写的梅花是什么样的?

小结:展示现实中梅花的照片。梅花是中国传统花卉之一。预示冬天即将过去。春天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的大好时光即将到来,梅花傲雪耐寒的品格,清雅的风韵,代表中华民族的性格。

教学意图:结合语文学科中古诗词引导学生咏梅,理解梅花的寓意和相关知识。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画梅花、插梅花。

(二)新授:

让我们一起仔细观察梅花的特点,你们知道梅花属于那种植物吗?它有几个花瓣?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通过对比观察发现梅花有五瓣花瓣,接近圆形,不同于桃花、樱花。并且梅花属于木本植物。

设计意图:了解科学相关知识,认识不同的花卉特点。

2.欣赏中国画中的梅花,与现实中梅花的不同,画中的梅花更加简练、概括。

3.教师通过示范,展示点du法,用国画颜料中曙红加水调淡后,笔尖再沾曙红色,藏锋点出梅花花瓣,花瓣的位置、形态不同,从而画出不同朝向的梅花。学生进行第一次课堂实践练习,比一比哪组画出的梅花形态各异,特点突出。待颜色干透,再用浓墨画出花蕊。

4.怎样表现枝干更能体现出梅花特点?

有一句话叫做“无女不成梅”,教师示范用干墨表现不同方向的枝干,用干墨侧锋表现主干,副枝中锋运笔。主枝和副枝的画法,不宜复杂,要简练、自然的穿插成“女”字。做到笔笔到位,胸有成竹。学生进行枝干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中锋笔法和梅花枝干的穿插。

5.将不同朝向的梅花有疏密的和枝干组合。教师展示范作,将学生课前作品展示,提出问题,怎样进行取舍。

(三)评价与小结:

分组评价梅花花朵与枝干的练习成果,谁画的最生动,思考花和枝干的比例关系,我们应该怎样将花朵与枝干进行组合?

评价标准:

花朵:1.正确运用点du法,花瓣圆润饱满,有色彩深浅变化。 2.表现出不同朝向的梅花。枝干:1.枝干的穿插与取舍。2.笔法与墨法的运用。

花枝组合:1.花有疏密变化。2.花和枝干的前后关系。

第二课时:组合布局,完成小品。

1.教师提出问题:怎样将学会的梅花和枝干组合成完整的国画作品?

展示典型写意梅花作品,分小组讨论这些作品是怎样进行构图的?

“C”型构图法与对角构图法

2.鼓励学生学一学、画一画。教师巡视指导。

评价提升:分小组组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小结评价,并在一定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添画、修改,使作品布局更和谐。

3.思考、讨论在画面中进行落款。字和画比例协调。关注画面的留白。

评价标准:

1.作品按照正确方式构图布局,画面和谐有留白。

2.落款的内容和位置

展示作品:环节利用AI技术将学生作品放到模拟美术馆中,通过链接可在平台上随时欣赏自己和同学们的作品。

拓展延伸

怎样将之前国画课所绘水仙花与梅花进行组合?欣赏作品,谈感受与构图方式。“S”型构图法,添加动物等。

教学效果及亮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教师帮助学生解决中国画写意梅花中的笔墨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完成具有中国画特点的梅花小品。积极进行课前调研,发现问题,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设立目标和重难点,作为最后学生课前课后的作品对比,进行反思和调整。教学过程中运用对比现实与作品进行观察、小组讨论与探究。从而使学生理解体会中国画中的取舍关系。教师示范要有针对性,突出讲解中国画笔法和墨法在梅花题材中的运用。课堂实践鼓励、引导学生画出完整的梅花作品。第二课时评价中教师要体现专业技能,帮助学生在作品基础上分析指导改进方法。作业体现出分层教学,使学生更加自信,在课堂上都能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提高。通过赏梅、咏梅、画梅的完整教学过程,体现了与科学、语文、书法学科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