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核心素养引领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作者

郭儒端

福建省泉州市台商投资区民族实验小学 362124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应树立创新意识,采用科学策略,切实将传统文化、爱国情怀等融入教学实践之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与审美创造。其中,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文学殿堂的明珠,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小学阶段的古诗词课堂,老师要在帮助小学生巩固对古诗词文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小学生古诗词欣赏能力的同时,还要兼顾培养他们语文核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引言

古诗文的不断积累与学习能够从根本上将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做到持续提升,学生才能从极富美感的语句中感悟出不同的人生,对诗人的真实情感做到精准挖掘,从而融入历史情境,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成功塑造小学生的良好人格。因此,小学语文教师结合古诗词具有的特点,根据小学生思维特征探索多元途径来完成高质量的古诗词教学,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1]。

1 带学生领略诗中“画”,提高语言运用

古诗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词常常秉承着“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思想,诗中有画,构思巧妙,为学生绘制了一幅美妙的风景图。把文字变成在眼前流动的诗篇,需要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可以从这一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感悟其语言运用的同时,运用巧妙的语言用现代汉语来描摹诗中“画”。

以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为例,这首诗用简单、朴素的语言描摹了一幅优美的乡村五口之家的生活“画”,给我们展现了清新秀丽、恬静质朴的乡村生活。在这首诗中,诗人言语质朴、朗朗上口,给学生的朗读、联想与感悟预留了充足的空间,有利于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升华对诗歌的理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理解,学生能够认识到:质朴清新的文字可以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并由此在写作中摒弃华而不实的语言,转用清雅朴素的文风。同时,这首诗也给学生的写作带来了启迪,让学生学习到了如何在文章中构建情境的方式,从而实现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的提升[2]。

2 创设恰当情境,感悟情感基调

每一篇古诗词都是一副美到极致的绘画,所以老师们在古诗词课堂中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其中的诗情画意,并根据古诗词教学内容,设计恰当情景,使他们置身于古诗词情景之中,从而更加真切地体会古诗词的感情基调。在古诗词课堂中创造情景的方法也不少,如,用多媒体技术集图、文、音、像于一身,就能够把古诗词所描绘的场景生动活泼地呈现给学生。

又如,在教《山行》这首古诗时,老师就可以创造这样的情景:学生们,古诗词课堂中,老师一般都会用最简单、最生动活泼的表达诗情画意的境界。四季都如画(多媒体显示画面,群山起伏,枫叶如火),学生们,请介绍一些你从画面中看出了哪些?(学生发言)在某个深秋季节的傍晚,大诗人杜牧正乘着马车在山路中行走,山中的枫林景色使他沉醉,他情不自禁地自禁地吟诵起了《山行》这首诗歌。(屏幕显示《山行》)引导着孩子们进入梦幻般的意境。课堂开头创造这样的意境,为他们体验诗意情感提供了机会[3]。

3 重视语句鉴赏,培养审美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应站在小学生的角度考虑,结合学生理解能力,明白学生与古诗词创作年代有一定距离,从而无法进一步理解古诗词。为此,教师走出一味要求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方式完成诗词记忆的误区,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前提下,完成牢固记忆并能轻松背诵古诗文,而且是带着情感和节奏去背诵,宛若自然朗读,让背诵不再困难。教师还考虑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背后潜藏的诗情与画意精准挖掘,会从学生感知能力提升入手,找准切入点,运用诗句鉴赏方式帮助学生挖掘出古诗词当中的文本意象、人生哲理和文本内涵等元素。教师应科学选取文化价值与德育价值高的古诗词或者经典语句实施鉴赏训练,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并大胆猜测,分析古诗词重点句子的真实含义,学生能够运转思维去鉴赏与分析,一方面提升其审美素养,另一方面则是形成人文精神。

例如,在欣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教师应对“遍插茱萸”所体现的风俗习惯做到详细讲解,学生马上理解为何一定要在九月初九这一天佩戴茱萸,旨在辟邪,从而借助风俗习惯的讲解完成古人美好愿望的传递,学生对古诗词当中含义有进一步理解,成功体会其中内在情感,懂得通过语句鉴赏去欣赏古诗词,获得审美能力不断提升。

4 开展阅读活动,塑造人文品质

小学语文教师需要通过多元互动与日常接触对学生实际阅读需求进行全面收集,结合古诗词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制订具有个性化的阅读计划,挖掘出古诗词当中文化与德育教育元素,围绕新课程标准组织阅读活动。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素质教育要求组织一些简单的古诗创作活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学生会根据基本语言知识的掌握,结合古诗文体特点与表达方式进行创作,通过实践检验自身古诗鉴赏能力,也让思维呈现出发散性,从而获得诗词创作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古诗词教学内容进行不断丰富,开展古诗词创作活动,学生可以大胆地将自身想法融入诗词创作过程。

例如,教师鼓励学生对《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和《送孟浩然之广陵》进行对比,结合《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表达特点,以送别为主题鼓励学生完成诗词创作。学生会主动走入送别情境,结合生活经验,选择古诗文表达方式融入友情与亲情的不舍,从而突出主题,让创作的诗词具有一定意境。学生也在诗词创作过程中强化知识迁移能力,对学生人文品质成功塑造起到极大程度的推动作用,为学生健康成长夯实基础。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古诗词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土壤。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应根植于古诗词,采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在诗词教学中体现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林树青.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古诗文授课探究[J].新课程,2020(40):54-55.

[2] 孔伟芳.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0(79):31-32.

[3] 杨晶.探究诗词艺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20(0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