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职农业班德育教育中的劳动教育实践研究

作者

袁鸣

江苏省高淳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南京高淳211300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增加,中职教育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特别是在中职农业班,劳动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还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本文通过分析中职农业班德育教育中的劳动教育实践现状,探讨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研究表明,通过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丰富劳动教育形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中职农业班劳动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职农业班;德育教育;劳动教育;实践研究;职业素养

一、引言

中职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在中职教育中,德育教育不仅关乎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未来发展。特别是在中职农业班,由于农业专业的特殊性,劳动教育成为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劳动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然而,当前中职农业班德育教育中的劳动教育实践仍面临诸多挑战。因此,深入探究中职农业班德育教育中的劳动教育实践,对于提升中职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状分析

当前,中职农业班德育教育中的劳动教育实践已取得一定成效。一方面,学校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开展,将其纳入课程体系,通过安排农业生产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价值。另一方面,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不仅掌握了农业技能,还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然而,与此同时,中职农业班德育教育中的劳动教育实践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体系不完善、劳动教育形式单一、师资力量不足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劳动教育实效性的发挥。

三、主要问题与挑战

(一)课程体系不完善

目前,中职农业班德育教育中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尚不完善。一方面,劳动教育课程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技能框架。另一方面,劳动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导致学生在专业技能掌握与劳动素养提升之间存在脱节现象。这不仅影响了劳动教育的实效性,也制约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劳动教育形式单一

中职农业班德育教育中的劳动教育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农业生产实践为主。虽然农业生产实践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农业技能,但长期单一的劳动形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影响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此外,缺乏多样化的劳动教育形式也限制了学生劳动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师资力量不足

中职农业班德育教育中的劳动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是制约劳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具备丰富农业实践经验和德育教学能力的教师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劳动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导致劳动教育效果不佳。师资力量的不足直接影响了劳动教育的质量和实效性。

(四)社会支持不足

中职农业班德育教育中的劳动教育还需要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然而,当前社会对中职农业班劳动教育的关注度不高,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和资源投入。这不仅限制了劳动教育形式的创新和拓展,也影响了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四、应对策略

(一)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为了提升中职农业班德育教育中的劳动教育实效性,需要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一方面,学校应根据农业专业的特点和劳动教育的需求,制定系统性和连贯性的劳动教育课程计划,确保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都能接受到相应的劳动教育[1]。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劳动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将劳动素养的培养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专业技能与劳动素养的同步提升。

(二)丰富劳动教育形式

为了激发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兴趣和参与度,学校应丰富劳动教育形式。除了传统的农业生产实践外,还可以引入农业科技体验、创新创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这些多样化的劳动教育形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更多技能,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学校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开展个性化的劳动教育活动,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中职农业班德育教育中的劳动教育实效性的关键。一方面,学校应加大对具备丰富农业实践经验和德育教学能力的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力度,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劳动教育意识和教学能力。通过组织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劳动教育的发展。

(四)加强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为增强中职农业班劳动教育实效,学校需深化校企合作。通过与农业企业合作,组织学生实习、参观,让学生体验劳动,提高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同时,校企联合开发课程资源,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对接。产教融合策略有助于劳动教育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为全面评价中职农业班劳动教育成效,学校需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既要重视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劳动过程中的表现、团队协作和创新意识,也要关注结果性评价,考核学生技能掌握和劳动成果。此外,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确保评价客观公正,促进劳动教育的持续优化和提升。

(六)营造良好的劳动文化氛围

为提高中职农业班劳动教育实效,学校需营造劳动文化氛围。可通过劳动技能赛、成果展等活动激发学生热情和创造力,树立尊重劳动的风尚。同时,利用宣传栏、校园网等宣传劳动教育意义和成果,增强师生认同。良好文化氛围有助于劳动教育在校园内的推广和深化。

五、总结

中职农业班德育教育中,劳动教育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关键。当前,劳动教育面临挑战,需完善课程体系、丰富形式、强化师资、校企合作、多元评价和营造文化氛围。劳动教育不仅是活动,更是理念,能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创新意识,提升就业竞争力。未来,劳动教育将更注重产教融合,拓展合作,优化课程和评价,加强学生劳动观念和职业规划教育,为培养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戴燕妮.多措并举,让劳动教育见实效——在劳动教育中彰显德育价值的教学实践研究[J].华夏教师,2023,(24):6-8.DOI:10.16704/j.cnki.hxjs.2023.2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