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北斗通信及机器视觉技术的电网无人机自适应巡检研究

作者

殷鹏

辽宁科技大学

1 引言

电网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输电线路分布广泛,常穿越复杂地形,传统人工巡检方式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且存在安全风险。无人机技术的兴起为电网巡检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将北斗通信与机器视觉技术融入无人机巡检系统,可实现无人机自主导航、精准定位以及对电力设备的智能检测,极大提升巡检质量与效率。

2 技术原理

2.1 北斗通信技术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具有高精度定位、授时以及短报文通信等功能。在电网无人机巡检中,北斗定位功能为无人机提供精确的位置信息,确保其按照预设航线飞行,定位精度可达米级甚至厘米级。例如,在山区等地形复杂区域,通过北斗差分定位技术,能有效消除信号干扰,保障无人机稳定飞行。短报文通信功能则在通信基站信号覆盖不到的区域,实现无人机与地面控制中心的信息交互,如传输巡检数据、接收控制指令等。

2.2 机器视觉技术

机器视觉技术利用摄像头等图像采集设备获取电力设备图像,通过图像处理算法对图像进行分析。首先,图像预处理环节通过灰度化、滤波等操作,去除噪声干扰,增强图像清晰度。接着,特征提取算法识别图像中电力设备的关键特征,如杆塔结构、导线状态等。最后,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与分类模型,对设备是否存在缺陷进行判断。例如,通过训练大量包含不同缺陷类型的电力设备图像样本,模型能够准确识别出导线断股、绝缘子破损等常见缺陷,识别准确率可达 90% 以上。

3 电网无人机自适应巡检系统架构

3.1 硬件组成

无人机平台:选用多旋翼或固定翼无人机,根据巡检任务需求搭载不同载荷。如搭载高清可见光相机用于拍摄设备外观,红外热成像仪检测设备温度异常,激光雷达获取输电线路周围地形信息。

北斗定位模块:集成高精度北斗定位芯片,实时接收北斗卫星信号,为无人机提供精确位置、速度和姿态信息。

图像采集设备:高分辨率可见光相机,帧率高、动态范围大,能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清晰捕捉设备图像;红外热成像仪,可检测设备表面温度分布,发现潜在过热故障。

3.2 软件系统

飞行控制软件:根据北斗定位信息和预设航线,实现无人机自主飞行、姿态控制以及避障功能。在遇到障碍物时,能自动规划新的飞行路径,确保巡检任务顺利进行。

机器视觉处理软件:完成图像采集、预处理、特征提取与缺陷识别等功能。通过深度学习算法不断优化缺陷识别模型,提高识别准确率和效率。

数据传输与管理软件:利用 4G/5G 通信网络或北斗短报文通信,将巡检数据传输至地面控制中心,并对数据进行存储、分析与管理,为后续设备维护提供决策依据。

4 挑战与对策

4.1 技术挑战

在电网无人机巡检作业里,通信稳定性问题尤为突出。偏远地区受地理环境限制,通信基站覆盖不足,信号易受山体、森林等遮挡而减弱或中断。例如在西南山区的输电线路巡检中,无人机常因信号不佳,导致数据传输延迟甚至丢失,严重影响巡检任务的连贯性与数据完整性。复杂电磁环境下,高压输电线路本身产生的强电磁场,以及周边工业设备、通信基站等释放的电磁干扰,会与北斗通信及 4G/5G 通信信号相互冲突。就像在工业聚集区,大量工业设备同时运转,形成复杂电磁环境,干扰无人机通信链路,造成其与地面控制中心的通信时断时续,难以稳定接收控制指令和回传巡检数据。针对此,多模通信技术成为关键解决方案。该技术融合卫星通信、地面移动通信(如 4G/5G)以及新兴的星地激光通信等多种通信方式。在卫星通信方面,利用北斗卫星的全球覆盖优势,即便在偏远地区也能保障基本通信。同时,当无人机处于通信基站信号良好区域时,自动切换至 4G/5G 网络,以获取高速、稳定的数据传输通道,满足大量巡检图像、视频数据的快速回传需求。而星地激光通信凭借其超大带宽、高速率传输特性,可作为应急或补充通信手段,在特定场景下实现海量数据的瞬间传输,确保通信无缝切换,维持数据稳定传输与无人机的可靠控制。

机器视觉精度提升同样面临诸多难题。电力设备运行环境复杂多变,光照条件时刻影响图像采集质量。白天阳光直射下,设备表面易产生反光,使关键部位细节被掩盖;夜晚光线昏暗,图像清晰度严重下降,增加识别难度。如在夏季中午强光照射下,绝缘子表面反光强烈,机器视觉系统难以识别其是否存在细微裂纹。设备间的相互遮挡也是一大阻碍,部分输电线路杆塔结构复杂,某些部件被其他结构遮挡,导致机器视觉系统无法完整获取其图像信息,影响缺陷判断准确性。为攻克这些难题,研究人员不断优化深度学习算法,通过引入更先进的神经网络架构,如改进型卷积神经网络,增强模型对复杂特征的提取能力。同时,扩充训练样本多样性,收集不同光照、天气、遮挡条件下的电力设备图像,让模型学习更多特征模式。此外,引入自适应图像增强技术,根据采集图像的实际光照、对比度等情况,实时调整图像参数,突出设备关键特征,有效提升模型在复杂环境下对电力设备缺陷的识别能力。

4.2 成本挑战

无人机设备采购成本是首要难题,高性能无人机及其搭载的专业检测设备价格不菲。例如,配备高精度红外热成像仪、高分辨率可见光相机以及先进激光雷达的无人机,单架采购成本可达数十万元。后续维护成本也不容小觑,无人机的电池、电机等关键部件损耗快,需定期更换,每次维护费用较高。数据处理成本同样居高不下,大量巡检数据的存储、分析需强大的计算资源与存储设备。在大规模电网巡检中,每天产生的图像、视频数据量巨大,传统本地存储与处理方式需购置昂贵的服务器与存储阵列,成本高昂。为降低成本,规模化应用是有效途径。随着电网巡检对无人机需求增加,通过大规模采购无人机设备,可利用规模效应降低采购单价。优化巡检流程也至关重要,合理规划无人机巡检路线,减少不必要飞行里程,降低设备损耗与能源消耗,减少人力投入。采用云计算技术可将数据存储与处理转移至云端,借助云平台强大计算能力与海量存储资源,避免本地大规模硬件投入,仅按需支付云服务费用,从而大幅降低数据处理成本,提升电网无人机巡检的经济效益。

5 结论

北斗通信及机器视觉技术在电网无人机自适应巡检中的应用,为电网巡检带来了革命性变革。通过实现精准定位、智能检测与高效数据传输,显著提升了巡检效率、准确性与安全性。尽管目前仍面临一些技术与成本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完善,该技术将在电网巡检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推动电网智能化运维水平不断提升,为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有力支持。在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相关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探索更多创新应用模式,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电网需求。

参考文献:

[1] 冯钰玮 , 李芳芳 , 邹江 , 胡伟 , 胡耀蓉 . 基于北斗技术的贵州电网高精度位置服务系统设计及建设方案 [J]. 电力勘测设计 ,2025, (01): 21-25+61 .

[2] 稂龙亚, 杨阳, 严波, 刘江, 任新星, 杨凯. 北斗星基增强技术在电网无人机巡检中的应用 [J]. 北京测绘 , 2021, 35 (12):1557-1560.

[3] 张学松. 北斗技术在电网基建工程中的应用[J]. 中国设备工程 , 2024, (08): 228-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