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能手机科学控制的研发治理策略

作者

姚鸿

盐城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江苏盐城 224000

作者简介:姚鸿(2002-),女,江苏苏州人,盐城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

基金项目:2024年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智能手机科学控制的研发治理研究”。

互联网时代,手机成为经济社会愈加重要的生产工具和生活媒介。在提高了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的便利性同时,也使人们逐渐沉迷于网络世界。本文研究的主题是智能手机科学控制的研发治理,主要基于小青团青少年心理发展服务中心项目的研究,以中小学生对智能手机科学使用为对象。通过调研中小学学生现状,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手机防沉迷难题进行突破性深度思考研究,通过对收集数据开发的企业提出建议,化解难题,帮助中小学生防沉迷于手机,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社会幸福度。

一、智能手机过度使用的现状分析

(一)过度使用手机对视力造成严重损伤

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有多达6亿近视患者,已成为世界第一近视大国。2014年教育部组织开展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研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生近视率不仅持续攀升,而且呈现低龄化趋势发展:小学生视力不良率为45.7%,初中生为74.4%,高中生为83.3%,大学生甚至高达86.4%。由此可以推算,目前全国近视中小学生人数已超1亿,近视患病率排在东亚国家前列,近视总体人群数居全球之首。

(二)过度沉迷手机严重影响睡眠

据《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4》(中新网2024年3月19日报道),报告显示2023年居民睡眠指数为62.61分,相较于2022年降低了5.16分,较2021年降低了2.17分。2023年,63.7%的被调查者在2224点上床睡觉,71.2%的被调查者在68点起床,48.2%的被调查者能在半小时左右入睡,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为7.37±1.35小时。手机成瘾是影响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通过对睡眠质量、手机成瘾及其各维度进行相关分析可以发现:睡眠质量与手机成瘾及其4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睡眠质量的7个维度与手机成瘾及其4个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三)滥用手机造成严重心理危害

对手机的痴迷、滥用将对无数人群,尤其是青少年群体造成严重心理负面影响。《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8)》专题调查显示,2017年5月,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初二学生李某某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被父亲没收手机后,从家中11楼南侧阳台跳下,其母亲也因儿子离世悲痛欲绝,在其去世后的两天跳楼身亡;2017年6月,杭州一名13岁男孩因痴迷于用手机打《王者荣耀》被父亲责骂,一言不合跳楼摔断腿。在医院劝其转院诊疗以免留下后遗症的关键时刻,男孩对父亲提要求:“把手机拿来,我要登录下游戏账号。”;初一的晓文(化名),在父母眼中她“习惯不好”——夜深不睡、玩弄手机、不听规劝、爱发脾气……事实上,竟然是抑郁症在“作祟”;15岁初三男生小陈,每天通过手机“看世界”,渐渐成瘾,继而造成慢性失眠。目前,他已经在医院治疗近一个月了;17岁高三学生王弘(化名),高一下学期私下刷了母亲的信用卡偷偷买手机,一年多来习惯手机不离身。他在与父母的争执中,用头撞墙、拿钢笔戳自己的手,开学后与同学发生矛盾,不想上学;13岁女孩小莉初一下学期网课期间手机和电脑不离手,快开学时因作业完不成不肯上学,上课“神游”,晚上常刷手机到凌晨1点才能睡着,还以自杀威胁父母要玩手机;14岁男孩在家玩游戏,爷爷喊吃饭但他没有搭理,随后爷爷将男孩手机抢走,并骂了男孩,男孩遂将爷爷杀害......

二、智能手机过度使用的原因探究

(一)户外活动时间,匮乏缺少陪伴。

在当今社会,现代孩子的成长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尤其是在户外活动时间和陪伴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他们容易沉迷于手机。现代孩子大多居住在城市环境中,城市的高楼大厦、密集的交通以及相对较小的居住空间,都在无形之中限制了孩子们户外活动的机会。城市里可供孩子自由活动的安全空间相对有限,家长往往出于对孩子安全的担忧,不太愿意让孩子独自外出玩耍。且由于快速节奏的城市生活,家长们都忙碌于生计无暇陪伴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孩子们放学后,常常只能被困在家中,面对枯燥的书本或独自玩耍。这种情况下,手机就成为了他们寻求乐趣和陪伴的便捷选择。

(二)网络更新迭代,新鲜事物层出不穷。

随着 5G 时代的翩然而至,网络如同汹涌澎湃的浪潮,以一种令人惊叹的迅猛之势蓬勃发展。在其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带来诸多便利与变革的同时,却也如同一张大网,将人们严严实实地包裹于海量信息之中。而中小学生群体,正处于三观塑造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犹如尚未完全成型的胚胎,仍在持续地孕育和发展之中。在这样的特殊阶段,要让他们从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信息海洋里,精准地筛选出对自身成长有益的信息,并清晰地甄别出那些可能对其身心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的有害信息,这无疑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

(三)逃避现实压力,心理需求未满足。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家庭和学校是他们生活的最主要的两个环境。当在这两个环境中遭遇困难或挫折时,智能手机往往会成为其逃避现实生活压力、寻求慰藉的直接途径。在家庭中,若孩子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怀、理解与鼓励,且面临如与父母沟通不畅、父母期望过高导致的巨大心理压力,其内心苦闷无法排解时,手机游戏中简单直接的任务系统和即时反馈机制,能够迅速给予他们回应和认可。每一次游戏中的升级、得分,都像是一种成就和鼓励的象征,满足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缺失的成就感。这种感觉就像在一些家庭中父母总是忙于工作,对孩子的内心世界缺乏关注,孩子在学校遇到的烦恼、困惑无人倾诉,他们只能在手机游戏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安慰。因为游戏不会对他们的情绪忽视或指责,反而会给予他们各种“奖励”和“肯定”,让他们暂时忘却家庭中的压抑氛围。

(四)榜样行为,“以身作则”。

在中小学生手机使用问题日益凸显的当下,家长的榜样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不容忽视。首先,家长自身沉迷手机这一现象已成为诸多问题的根源。当家长整日沉浸于手机世界,无论是刷短视频、玩游戏还是浏览社交网络,孩子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进而模仿家长的行为。例如,在家庭聚会中,本应是家人亲密交流互动的时刻,若家长频繁低头玩手机,孩子也会觉得玩手机是正常且可被接受的行为甚至误以为是本该有的日常习惯,从而对手机产生依赖。

三、智能手机过度使用的破解之策

(一)企业研发防沉迷系统架构与功能设计

1.目标管理导向的系统设计

企业以降低中小学生手机沉迷程度、促进健康使用为总目标。将此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可衡量指标,如减少每日平均使用时长、降低特定时间段(如深夜)的使用频率、提高学习类应用使用占比等。例如,设定在系统推广后的半年内,使试点学校学生平均每日手机使用时长降低 30%。根据学生年龄、年级、学习需求等因素对用户进行分层。为不同情况的学生设定个性化的手机使用目标。比如,对于小学生,重点限制娱乐类应用使用时长,鼓励使用教育类应用进行课外学习;对于中学生,则在保证学业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合理分配社交和娱乐时间。

2.流程优化理念下的功能梳理与设计

引入身份识别与使用场景判断机制。当学生启动手机时,系统首先识别用户身份(通过指纹、面部识别或密码等方式),然后根据预设规则判断当前场景是否适合使用手机。例如,在上课时间,除特定教育类应用外,禁止启动其他应用;在休息时间,则允许适度娱乐,但超过一定时长后自动提醒或限制使用。实时监测学生使用手机的行为,当发现连续使用时长过长、使用应用类型单一(如长时间玩游戏)或处于不利于视力健康的环境(如光线过暗)时,系统自动弹出提醒窗口提示学生休息或调整使用方式。若学生未响应提醒,在一定时间后可自动中断应用或锁定屏幕,强制休息一段时间。例如,每使用手机 40 分钟,强制休息 10 分钟,期间仅允许接听紧急电话。

3.激励机制融入系统功能

学生在使用手机过程中,遵守使用规定(如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后使用手机、未超过规定时长等)可获得积分。积分可用于兑换学习资源(如电子书籍、在线课程)、实物奖品(如学习用品)或虚拟奖励(如个性化主题、游戏道具,但虚拟奖励需谨慎设计,避免过度引导学生关注游戏)。例如,每天使用手机学习类应用超过2小时,可获得 15积分;连续一周未超过规定娱乐时长,额外奖励 50 积分。同时设计成就系统,学生完成特定目标(如连续一周在特定时间段内不使用手机、成功减少某类应用使用时长等)可解锁成就徽章,并在班级或学校范围内展示。同时,设立排行榜,根据学生遵守手机使用规定的情况进行排名,排名靠前的学生可获得额外奖励或荣誉称号,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自我管理动力。

4.风险管理考量下的系统安全与隐私保护

企业高度重视学生数据安全,采用加密技术存储和传输用户数据,确保学生个人信息(如使用记录、学习成绩等)不被泄露。建立严格的数据访问权限管理制度,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访问和处理相关数据,防止数据被滥用。在系统设计中充分尊重学生隐私,明确告知学生数据收集目的、范围和使用方式,并获得学生及其家长的知情同意。系统仅收集与手机使用管理和健康促进相关的必要数据,避免过度收集个人敏感信息。同时,为学生提供查看和管理自己数据的渠道,保障其对个人数据的控制权。

(二)企业助力中小学手机管控策略

1.明确手机使用规定

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根据学生年龄、学习需求和学校管理要求,共同制定详细的手机使用规定。例如,明确规定学生在学校期间手机的存放地点(如统一放置在教室指定的手机收纳箱)、使用时间(如课间休息允许使用 10 - 15 分钟,用于查看紧急信息或与家长联系)和使用场景(如仅允许在教师监督下使用手机完成学习任务)。针对校外时间,制定适合家庭环境的手机使用指南,引导家长合理监督孩子手机使用。建议家长与孩子共同制定家庭手机使用计划,明确在完成作业、进行户外活动、用餐等时间段内手机的使用限制。例如,晚餐时间禁止使用手机,晚上 9 点后必须上交手机等。

2.建立手机管理机制

企业为学校和家长提供手机管理软件或平台,方便他们对学生手机使用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管理工具具备应用管理(可远程限制或允许特定应用使用)、使用时间统计与分析(生成详细报告,帮助家长和教师了解学生手机使用习惯)、远程锁定与解锁(在特殊情况下,如学生丢失手机或违反规定,可远程操作)等功能。为学校教师和家长提供系统使用培训,确保他们能够熟练运用管理工具。同时,设立专门的技术支持热线或在线客服,及时解答他们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定期组织线上或线下的交流活动,分享手机管理经验和优秀案例,促进家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三)企业参与教育宣传与社会责任实践

1.开发教育资源与宣传材料

企业与教育专家合作,开发针对中小学生和家长的手机使用教育课程,内容包括正确使用手机的方法、沉迷手机的危害、如何培养健康的手机使用习惯等。课程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动画视频、互动游戏、在线讲座等,以提高学生和家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制作生动形象的宣传海报和手册,展示手机沉迷的案例、数据以及合理使用手机的建议。海报可张贴在学校、社区、图书馆等场所,手册可发放给学生和家长,形成广泛的宣传氛围,提高全社会对中小学生手机使用问题的关注度。

2.参与公益活动与社区教育

企业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学校、社区开展手机使用健康讲座,向学生、家长和教师普及手机使用知识,分享手机防沉迷系统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解答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讲座可以结合现场互动、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演示,增强实用性和吸引力。与此同时设立专项公益基金,用于支持学校开展手机管理相关的研究、实践和教育活动。亦可设立奖励计划,对在手机管控方面表现优秀的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励更多人踊跃参与到中小学生智能手机利用管理工作中来。

参考文献:

[1]国家卫健委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近视患者人数多达6亿,已成为世界第一近视大国。

[2] Liu Y, Liu Y, Jiang Y,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digital smart device use and myop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The Lancet Digital Health, 2021.

[3]汪品植. 过度使用电子设备 Z世代近视率飙升[EB/OL]. (2024-03-07).

[4]李京泽. 中新健康丨报告:手机成瘾是影响睡眠质量重要因素[EB/OL]. (2024-03-19).

[5]张尼. 报告称居民日平均睡眠不足7小时 大学生“沉迷”手机[EB/OL]. (2024-03-18).

[6]车丽. 中国医师协会:长时间使用手机可严重影响睡眠及情绪[EB/OL]. (2019-03-20).

[7]杨月. 首部中国人睡眠状况学术出版著作《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每日刷手机超2小时致睡眠障碍[EB/OL]. (2022-03-21).

[8]刘晨茵. 中小学生自杀事件折射“手机病” 专家:切勿打骂多沟通[EB/OL].(2018-04-28).

[9]杨韵仪, 王莞云. 初中女生深夜不眠沉迷手机,竟是抑郁症“作祟”[EB/OL].(2020-01-08).

[10]朱丹华, 陈宇娟. 刷手机成瘾 初三男生患上失眠症[EB/OL].(2021-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