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数字化时代下展陈空间的交互设计研究

作者

张敬宜

廊坊师范学院院 河北省廊坊市 065000

1 数字化展陈空间的定义与特征

数字化展陈空间属于一种融合现代科技与文化表现的立体时空环境,关键特性是融入时间维度,依靠技术手段重塑观众的时空感受。它不同于以静态展品为核心的传统展览形式,有着诸多更新之处。其一,多技术融合表现得很突出,结合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全息投影以及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营造出虚与实相融合的表现场景。这些技术的运用既冲破了物理空间的束缚,又增添了展览的互动性和表现力。其二,展览空间重视全感官体验,凭借视觉、听觉、触觉等大量感官刺激,优化信息传达的效率并加深观众的沉浸感。例如,故宫博物院采用 360 度环幕显示技术,使得观众可以逼真地观察到文物细节,摆脱了传统静态表现的限制。 数字技术使展品具备动态讲述能力,观众可借技术手段与展品互动,感受更丰富的文化表达。湖南省美术馆举办数字光影艺术展,利用现代科技将静态画作转化为流动的视觉表达,增强观众的情感共鸣。数字化展陈空间倡导去中心化参与,传统展览里观众往往是被动接收信息的一方,但现代展陈设计促使观众变为积极探寻者,经由手势识别、语音交互等技术,观众能自行选取感兴趣的内容,创建个性化的参观体验。这些改进之处既让数字化展陈空间在优化信息传递效率方面有所助益,又较好地唤起观众的情感反应并增进其参与积极性。

2 交互设计的核心要素与实现路径探索

在数字化展陈空间中,交互设计既是技术呈现的手段,也是提升观众参与感、情感连接与信息传递效率的重要机制,要达到高质量的交互体验,首先应确定交互设计的关键要素,即用户、动作、系统反馈、情境、设备;这些要素构成了交互行为发生的最小单位,是数字化展陈空间搭建交互体验的基础。明确这些要素之后,才能在实践中有针对性地构建有效的交互路径,推动展览从“展示”向“体验”转变。

2.1 用户:交互行为的起点与设计核心

用户即是展陈空间里的观众,又是交互设计的主体,还是整条交互链路的起始点。在展陈设计过程中,用户的兴趣、认知水平、行为习惯以及文化背景都会影响到他们的交互方式选择以及信息接收效率。以儿童观众为例,他们操作能力较差,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所以比较适合使用图像化、游戏化的交互界面,并且配合语音导航之类的辅助功能。对于知识层次较高的成年观众而言,可以设计更复杂的导航路径、更深入的信息挖掘,满足他们的探索需求。从实际路径来看,要结合用户画像塑造、参观行为剖析、情感偏好构建等手段,创建围绕用户展开的交互设计机制。系统需具备按照用户身份或所选内容推送、路径个性化建议以及交互模式调节的能力,以此达成差异化交互体验,提升展览空间的适应性和反应速度。

2.2 动作:用户与系统之间的触发机制

动作是用户通过感知并操作介质向系统发出交互指令的过程,包含点击、滑动、语音输入、手势识别、身体移动等形式,在展陈空间当中,动作既是促使信息显现的手段,又是加强沉浸感和参与感的重要环节。在虚拟展厅中,用户利用手势选取展品,依靠身体位置改变视角,利用语音发问获得解说,这些动作既提升了交互的自由度,又增强了空间的动态可塑性。实践中根据不同的用户群体和场景选择合适的动作识别方式,保证识别的准确率、低延迟、高容错率,同时控制动作类型和复杂程度,保证用户能直观理解并自然操作。动作设计不能孤立存在,要嵌入到整个展览的叙事逻辑中,用动作驱动内容前进,实现信息流动的主动权。

2.3 系统反馈:构建交互闭环的关键

系统反馈就是用户动作被识别之后系统作出的回应,是塑造交互闭环的关键。有效的系统反馈既可证实用户操作是否有效,又可促使用户一直参与到互动之中,加强互动体验的连贯性。反馈的形式可能是视觉上的改变(比如界面变化、动画反应),听觉上的提醒(比如语音播报、提示音),触觉上的反应(比如震动反馈)等等。在展陈空间当中,当用户触碰文物投影的时候,系统立刻显示出文物的高清细节并且伴随着语音讲解;或者当用户站在某个地方时,系统自动把周围灯光变暗并突出主展览内容,以此来做到空间上的动态引导。实践路径要针对反馈是否及时、一致且符合情境,系统应有很高的实时响应能力,还要保证反馈的内容和用户意图契合,不能有信息噪声和误导。系统反馈在交互节奏的设计上也要发挥信息节奏的引领作用,让观众在自由探究的过程中,认知始终保持流畅。

2.4 情境:交互行为的语义载体

情境是指用户与系统交互行为发生的时空背景,是交互设计的意义发的环境。它包含物理空间的布局、光线、声音等感官信息,也包含叙事逻辑、文化符号、互动节奏等抽象信息。良好的交互情境能给观众提供行为线索、情感暗示和操作预期,加强观众的参与感和沉浸感。例如,在红色文化主题展览里,空间可以设置特定的灯光氛围、配乐和投影动画,营造出特定的情感语境,促使观众通过触控装置参与到情境式的剧情交互当中,在体验过程中达成历史认同。情境建构的实践途径包含主题空间规划、沉浸式媒介运用、行为引导策略设计等。重视将交互行为置于特定情境当中,给用户的行为赋予文化和情感意义,防止技术空转和信息割裂。

2.5 设备:交互行为的物理媒介

设备是连接用户和系统的物理媒介,完成信息的输入与输出。在展陈空间中,常见的交互设备有触摸屏、感应投影、交互地面、智能语音终端、穿戴设备、移动终端等。设备的选择与布置会直接影响到交互行为的便利性与沉浸感,比如大尺寸的触摸墙适合多人同时操作,增加了社交属性;全息投影结合手势识别技术可以实现“空中点击”,增加科技感;利用观众自带设备接入展陈系统,打通了“线上 - 线下”的信息链条,可以实现持续的传播。实践中应根据展览主题、空间结构与观众类型选择匹配的交互设备,优化交互设备的部署方式与交互逻辑。交互设备的设计要重视可达性、易用性与稳定性,不能使交互设备成为技术障碍,而是要让交互设备在空间中隐形存在,服务于内容表现与用户体验。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字化时代下,展陈空间的交互设计实则是技术助力下的文化传承变革,其经由立体感官刺激、动态讲述框架以及智能环境反应,一方面加强了信息传达的效率,另一方面重塑观众与文化的交流形式。然而,技术的工具属性需始终服务于文化内核,唯有在科技与人文的平衡中,展陈空间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升华。

参考文献

[1] 张毅 , 于亚新 . 数字化时代下展陈空间的交互设计研究 [J].美与时代 ( 城市版 ), 2025, (02): 107-109.

[2] 陈涛 . 园林式展陈空间的打造与利用——以成都杜甫草堂首届兰花展为例 [J]. 文化月刊 , 2024, (12): 89-91.

[3] 蔡建军 , 罗崇鑫 . 新媒体语境下展陈空间中视觉艺术应用表现与传播机制策略研究 [J]. 包装工程 , 2024, 45 (24): 468-481.

[4] 张静 . 博物馆公共空间与展陈契合研究——以柳州市博物馆为例 [J]. 民博论丛 , 2023, (00): 166-174.

作者简介:张敬宜,出生年月 :1991-07,女,汉族,籍贯:,所在院校:廊坊师范学院,职称:讲师,  学历 : 博士,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