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实战化战斗体能训练模块化设计与应用研究

作者

杨胜龙

武警警官学院 四川成都 610213

引言

实战化战斗体能训练属于现代军事力量创建中的关键部分,它的目的是依靠科学规划并模块化应用,达成训练效能的最优状态。针对信息化、智能化条件下的未来作战需求,传统单一的体能训练方法已不能完全支撑起复杂战场环境中的多种挑战。模块化设计按照作战任务特性,将耐力、力量、速度、灵敏以及综合对抗等要素加以融合,塑造出系统化、针对性且可拓展的训练架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模块化训练体系设计

(一)训练模块划分原则

第一是科学性与实战性相统一的原则,以作战任务需求为牵引,兼顾个体差异与群体特征,将训练内容划分成若干具有独立功能的单元。科学性在于依照人体生理学、运动学以及军事行动特性,界定各项体能要素的关键指标和发展走向,使得模块结构恰当、目标明确。实战性则侧重于与战场环境以及任务情境紧密联系起来,让训练内容可直接体现未来作战时官兵可能遭遇的高强度负荷和复杂的动作模式。第二是层次性原则,不同模块在训练目标、强度上存在递进关系,从基础训练过渡到专业化训练,最后达到综合应用效果。第三是灵活性原则,按照部队任务类型、训练周期,将模块进行可调整的组合,保证训练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可扩展性,使体系具备高度适应性和操作性,为高质量战斗力生成提供科学框架。

(二)各类功能模块设计

耐力模块以增强有氧、无氧代谢能力为重点,设计长距离负重奔跑、高强度间歇训练等形式,保证官兵在长时间连续作战的情况下,战斗力保持稳定。力量模块以上肢、下肢和核心肌群为主,设计负重深蹲、爆发推举、战术搬运等动作,满足携装机动、近身格斗等需求。速度模块突出短时间爆发力和快速反应能力,结合短跑、冲刺变向、快速突击等训练,提高战术行动中瞬间制胜的能力。灵敏模块重视空间感知和快速协调反应,如敏捷梯、障碍跨越、战术闪避等,让作战行动变得灵活。综合对抗模块将各种训练要素叠加起来,模仿真实战场的突发情况和不可预知性,在复杂环境下的连续动作和协同配合,考察并提升整体体能水平。五大模块在目标定位和训练手段上互相补充,以保证官兵体能全面提高。

(三)模块间的组合衔接

模块化训练的优势是根据不同任务需求动态组合,让体能训练有整体性又有侧重点,在组合时突出循序渐进的逻辑衔接。基础模块是核心能力的前提基础,所以先安排耐力、力量等训练,便于积累体力储备应对后面更高强的训练。第二是强调交替性和互补性,将速度和灵敏模块交错进行,保证训练新鲜感,防止单一负荷造成的训练疲劳,促进各方面体能要素协调发展。第三个重要点是重视综合对抗模块的集合功能,在训练周期的后阶段汇集前半期成果,按照实际作战需求模拟情景,进行综合训练以达到全要素对抗,检验体能在复杂情境中的应用效果。模块衔接并不是简单拼合,而是因作战任务和个人差异合理调配,具有高度的适配性和战斗指向性。

二、模块化训练体系实践路径

(一)训练实施流程

模块化训练展开流程以科学规划为中心,从需求分析、计划制定、执行反馈这几个环节紧密联系起来,保证训练目的准确达成。首先,在需求分析阶段,针对部队任务类型、作战环境特性以及人员体能情况展开全面评估,找到训练重点和难点。随后进入方案制订阶段,按照耐力、力量、速度、灵敏、综合对抗等不同模块的要求,制订系统的训练计划,确定训练时段、负荷量以及评价标准。在实际操作期间,注重严格依照模块划分内容去组织,确保训练连贯性与稳定性。同时,结合动态监督手段,随时掌握个人生理指标及其变动状况。反馈阶段,通过数据收集、表现评估,判定训练成果,并针对执行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做出改进。整个流程的科学性与系统性使模块化训练能在高效的组织框架内得到最佳结果。

(二)阶段性训练方法内容安排

模块化训练在实际操作时要突出阶段性安排,由浅入深,逐级递进,初始阶段重在打牢基础体能,重点是耐力和力量,长距离负重行军,器械抗阻训练等方法将被采用,为后面专项能力打好基础。中期阶段主攻专项能力强化,加入速度和灵敏模块,进行冲刺跑、变向训练及障碍越障等高强度内容,官兵在突发情况下的快速反应和灵活应对会得到强化。后期阶段则是综合应用,各种训练成果将集中到综合对抗模块,连续战术搬运、团队协作冲刺和复杂战场模拟等项目将被安排,体能在多维度条件下的协同表现将被检验。阶段性训练的安排符合人体适应规律,战斗体能的综合表现力也会逐步提升。

(三)实战模拟考核机制

实战模拟考核机制是模块化训练中的重要一环,其设计目的在于考察体能成果能否真正转变为战斗力。考核内容依照实战情境展开,设置复杂的环境以及不可预知的因素,例如在高温条件下持续机动,穿越障碍地形进行负重突击,或者在多个目标的情况下执行协同对抗任务。考核方式采取全程任务导向,将耐力、力量、速度、灵敏等要素嵌入到战术任务链条之中,形成全方位的挑战。监测手段涵盖心率、功率输出、负重移动效率等数据指标,并结合实战表现加以综合评判。考核结果既显示个人体能状况,又为后续训练改进提供依据,确保训练始终符合作战需求。实战化考核的设计让训练成果在动态压力下得到考验,模块间的有机融合和战斗效能的全面展示得以加强。

三、结束语

总之,实战化战斗体能训练的模块化设计给军事训练模式的革新发展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它依靠科学地划分模块,合理衔接内容并加强实际检测,做到了训练体系的高效性与适应性,模块化的训练可以满足不同作战任务的需求,改善个体和集体在复杂环境下的综合表现,往后还要不断拓宽智能化监测,数据化评价和情景化模仿的应用范围,让训练越发贴近实战,促使战斗体能训练朝着系统化,细致化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 王磊 , 姚本佐 . 功能性体能训练在警察体能训练中的设计与应用 [J].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2024, 33 (04):83-89.

[2] 李锐 . 基于岗位需求的消防体能训练计划设计 [J]. 今日消防 , 2024, 9 (10): 123-125.

[3] 赵冬 , 杨改红 , 喻龙 , 等 . 运动员体能训练动作量化修正系统设计 [J]. 信息技术 , 2024, (04): 87-92.

[4] 杨问新 .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体能训练仪器齿轮转速测量系统设计 [J]. 自动化与仪器仪表 , 2023, (12): .

作者简介: 杨胜龙(1978 -11),男,汉族,四川南充人,本科,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军事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