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如何实现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探究
黄菊
四川省甘孜州理塘县双语寄宿制示范小学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深入实施,小学语文教学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其设计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知识巩固、能力提升及核心素养的形成。因此,如何在新课标指导下,创新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成为当前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作业设计
引言: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往往陷入机械重复、形式单一的困境。教师倾向于布置大量的抄写、背诵等机械性作业,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作业模式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还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导致作业效果大打折扣。
一、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作业设计“一刀切”
教师在作业设计上,往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完全相同的作业。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导致层次高的学生无法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层次低的学生则会因为题目难度过大而失去学习兴趣。这既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挖掘。
(二)作业设计形式单一僵化
当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形式单一,教师常常让学生花大量时间抄写、背诵一些课堂应该掌握甚至已经掌握的知识。这种机械重复的作业形式,不仅浪费了学生的时间,还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到做作业“味同嚼蜡”,容易产生厌倦心理。此外,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的作业设计,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读写训练随意性大
教师在课本知识学习暂时告一段落时,可能会突然布置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练笔,这种随意性较大的读写训练方式,使学生在心理上和生活上缺乏作业准备,技能上也缺乏积累。因此,学生往往会采取应付态度来完成这些作业,达不到理想的训练效果。这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也影响了他们对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二、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
(一)注重基础性与多样性
作业设计在《桂花雨》一课的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应巧妙融合基础知识的巩固与形式的多样性,旨在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具体而言,教师可精心规划两类作业:第一类作业聚焦于基础知识的打牢,通过字词抄写与课文背诵的传统方式,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扎实掌握课文中的核心词汇与基本情节,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奠定坚实基础。第二类作业则大胆创新,引入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桂花的绚烂图片与生动视频,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并记录下自己的独特感受,让文字在视觉的触动下更加鲜活;更可进一步拓展至户外实践,带领学生亲自步入自然,近距离观赏真实的桂花,让那份淡雅的香气与细腻的触感成为他们笔下灵感的源泉,从而在增强感性认识的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作业的趣味性与吸引力。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有效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更在无形中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与创造力,让学习《桂花雨》的过程成为一次难忘的心灵之旅。
(二)强化实践性与探究性
在学习《中国传统节日》这一丰富多彩的文化单元时,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兼具实践性与探究性的作业,引领学生深入探索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布置一项综合实践作业,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踏上一段寻宝之旅,搜集并整理我国传统节日的丰富资料,如春节的鞭炮声声、端午的龙舟竞渡、中秋的团圆月饼等,涵盖习俗、美食、诗词等多个维度。随后,学生们需将搜集到的资料巧妙地融入到手抄报或PPT的制作中,用色彩与文字共同编织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更为特别的是,作业还鼓励学生与家长携手,共同参与到节日美食的制作过程中,如一起包饺子、做月饼,让家庭成为传承文化的温馨课堂。同时,学生们还需录制下这温馨的制作过程,通过小视频的形式记录下与家人共度的美好时光。这一过程不仅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收集、整理与表达能力,更在亲子互动中加深了家庭成员间的情感纽带,让学生在亲手制作与品尝中,真正感受到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与独特魅力。
(三)培养自主性与合作性
作业设计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应当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同时注重培养其合作与协作的能力。在大单元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巧妙构思,为学生提供一系列丰富多样的作业选项,如诗歌创作、文学评论、故事续写等,这些选项不仅覆盖了不同的学习领域,还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性化兴趣与特长,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任务。这样的设计,既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权,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以学习《寓言故事》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组,每组负责选取一个寓言故事进行改编,并共同编写剧本、分配角色、排练表演,最终以课本剧的形式进行展示。这一过程中,学生们需要紧密合作,相互支持,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创作和表演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共同的目标下,他们学会了倾听、协商与妥协,培养了宝贵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这样的作业设计,真正实现了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成长的教学目标。
(四)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评价方式应灵活多变,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评价学生的作业时,教师可以采用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在完成手抄报或PPT展示后,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然后组织小组内互评,让学生在相互学习中取长补短;最后教师进行总评,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果,同时提出改进建议。这样的评价方式既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又注重了学习结果的评价,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语:
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正逐步迈向一个更加科学、全面、个性化的新高度。通过注重基础与多样的融合、强化实践与探究的结合、鼓励自主选择与培养合作能力,我们不仅能够有效地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创造力,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不应仅仅是课堂教学的简单延伸,而应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个性化成长的重要平台。它要求教师们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需求与特点,设计出既符合新课标要求,又能激发学生潜能的作业任务。
参考文献:
[1]熊心怡,伍雪辉.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理念及策略[J].甘肃教育,2024(15):119-123.
[2]吴芳,戴全爱,吴海红.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单元作业设计略探[J].新课程研究,2024(13):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