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湘南红色音乐在高校艺术实践体验中的价值研究

作者

段霁虹

湘南学院 湖南 郴州 423000

一、引言:

湘南红色音乐形成于湘南地区革命进程中的音乐形式,其时间跨度上至1928 年湘南起义,下至新中国成立后湘南革命精神的传承创作,内容上既包括《打土豪分田地》《红军过瑶寨》等原生态革命民歌,也涵盖《湘南起义组歌》《瑶寨星火》等现代改编作品[1]。与其他区域红色音乐相比,湘南红色音乐的核心特质在于“革命叙事”与“湘南地域文化”的深度绑定——它并非单纯的革命宣传工具,而是将湘南人民在起义、支前、建设中的真实经历,融入本地音乐语境形成的艺术表达,是湘南革命精神与地域文化认同的双重载体。

二、湘南红色音乐在高校艺术实践体验中的核心价值

(一)审美体验价值

传统红色音乐教学中,部分学生存在“红色音乐旋律老旧、内容说教”的认知偏差,而湘南红色音乐的地域审美特质,能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获得全新的审美体验。在“湘南红色歌曲演唱实践”中,学生需把握嘉禾伴嫁歌“细腻婉转”的唱腔技巧,体会《送郎当红军》中“不舍与坚定”的情感平衡;在“红色戏曲改编实践”中,学生通过学习祁剧高腔的“真假声转换”,感受《湘南烽火》中“斗争激情与乡土温情”的旋律融合,这种“地域化审美体验”让红色音乐脱离抽象的“革命符号”,成为可感知、可共情的艺术作品。

(二)文化传承价值

湘南红色音乐是湘南地域文化的“活化石”,其蕴含的方言、戏曲、民族音乐元素,是湘南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艺术实践通过“体验式传承”,打破地域文化传承的“博物馆式”困境,实现文化的“活态延续”[2]。在“湘南红色音乐资源整理实践”中,高校可组织学生与当地文化馆、非遗传承人合作,开展田野调查:学生深入宜章、衡阳耒阳等湘南起义旧址,记录民间艺人演唱的《湘南起义小调》,整理濒临失传的《红军歌谣》手稿;跟随祁剧非遗传承人学习红色祁剧的唱腔技巧,参与《湘南烽火》剧目的片段排练。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是“文化记录者”,更是“文化继承者”。同时,艺术实践中的“创新转化”让地域文化适应时代需求。学生可将湘南红色音乐与现代音乐形式结合,这种“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实践,让湘南红色文化既保留地域特质,又具备时代活力,实现“传承—创新—传播”的良性循环。

(三)思政育人价值

高校思政教育常面临“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而湘南红色音乐的“革命叙事性”与“实践体验性”,能让思政教育从“课堂说教”转变为“沉浸式体验”。湘南红色音乐的每一首作品背后,都对应着湘南革命的具体历史场景——《朱德的扁担(湘南段)》对应红军在湘南山区的挑粮经历,《瑶寨互助歌》对应红军与瑶族群众的鱼水情。在艺术实践中,学生通过“还原场景—情感代入—价值认同”的路径,实现思政素养的自然提升。

(四)实践创新价值:推动高校艺术实践模式的“在地化”升级

当前部分高校艺术实践存在“同质化”问题:实践内容多围绕通用红色音乐或经典艺术作品,缺乏地域特色;实践形式多为“合唱比赛”“音乐会演出”,模式单一。湘南红色音乐的引入,为高校艺术实践提供“在地化”创新方向,推动实践模式从“标准化”向“特色化”转变。一方面,实践内容实现“地域资源转化”,高校可依托湘南红色音乐开发特色实践课程;另一方面,实践模式实现“多维协同”创新。高校可构建“校地协同—跨专业融合—成果转化”的实践模式,这种“多维协同”模式,让高校艺术实践不再局限于校园内部,而是与地方文化建设、社会需求相结合,提升实践的现实意义与影响力。

三、湘南红色音乐在高校艺术实践中的现实困境

(一)资源挖掘碎片化,实践素材供给不足

湘南红色音乐资源分布分散,且大量存在于民间艺人的口述、手写手稿中,缺乏系统整理。目前高校可用于艺术实践的素材,多为《湘南起义组歌》等少数知名作品,而《红军过瑶寨》《耒阳支前小调》等原生态作品,因未被记谱、录音,难以进入实践环节。

(二)实践形式同质化,地域特色未能凸显

部分高校在开展湘南红色音乐艺术实践时,仍沿用传统模式:以“合唱比赛”为主要形式,选择的作品多为改编后的“通用版本”(如用美声唱法演唱《打土豪分田地》,舍弃方言与地域唱腔);实践过程中侧重“技术训练”(如音准、节奏的纠正),忽视对地域文化内涵、革命历史背景的讲解。这种“标准化”实践,让湘南红色音乐的地域特色被弱化,学生难以获得“地域化体验”,实践的独特价值无法体现。

(三)文化认同薄弱化,学生参与动力不足

当代大学生多为“跨地域求学”,对湘南地域文化缺乏了解—部分学生不知道湘南起义的历史,不熟悉祁剧、瑶族音乐的基本形态,甚至对湘南方言存在“陌生感”。这种文化认同的薄弱,导致学生参与湘南红色音乐实践的动力不足:部分学生认为“湘南红色音乐与自己无关”,参与实践仅为完成课程任务。

四、湘南红色音乐融入高校艺术实践的路径探索

(一)构建“校地协同”的素材开发体系

1. 建立校地合作机制

高校与湘南地区文旅局、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革命纪念馆签订合作协议,组建“湘南红色音乐资源开发联盟”。联盟明确分工:地方机构负责提供民间艺人线索、革命历史文献;高校负责组织音乐专业教师、学生开展田野调查,运用音乐人类学方法进行记谱、录音、录像,整理形成“湘南红色音乐资源数据库”(包含作品文本、音频视频、历史背景、艺人访谈等内容)。数据库对高校艺术实践免费开放,定期更新(如每年新增2-3 首原生态作品),解决素材供给不足问题[3]。

2. 开发分层实践素材

根据学生的艺术基础,开发“基础型—提升型—创新型”三类实践素材:基础型素材(如简化版《打土豪分田地》乐谱、方言歌词注音版),适合非艺术专业学生入门实践;提升型素材(如祁剧红色片段曲谱、瑶族蝴蝶歌二声部乐谱),适合艺术专业学生技能训练;创新型素材(如湘南红色音乐元素提取库,包含旋律动机、节奏型、方言衬词),供学生开展创作实践。分层素材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扩大实践参与范围。

(二)打造“体验—创作—传播”的全链条实践体系

1. 以“场景化体验”夯实基础

高校在实践初期开展“湘南红色音乐研学之旅”,组织学生前往湘南起义旧址、瑶族聚居区,开展“沉浸式体验”:在宜章年关暴动指挥部旧址,听当地老人讲述《宜章暴动歌》的创作背景,现场学唱;在莽山瑶族乡,跟随瑶族艺人学习《送郎当红军》的演唱技巧,参与瑶族长鼓舞与红色音乐的融合排练。场景化体验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理解音乐内涵,建立文化认同[4]。

2. 以“跨专业创作”激发创新

组织音乐、戏剧、美术、数字媒体等专业学生跨专业合作,开展“湘南红色音乐创新创作实践”:音乐专业学生负责作曲、编曲;戏剧专业学生负责剧本创作、表演;美术专业学生负责舞台设计、视觉海报;数字媒体专业学生负责 MV 制作、线上推广。例如,学生团队以“湘南乡村振兴”为主题,创作音乐剧《瑶寨新谣》,融入瑶族音乐元素与现代流行音乐风格,在校园、社区、乡村进行多场演出,实现“创作—展演”的闭环。

3. 以“社会化传播”拓展价值

将实践成果与社会需求结合,推动“高校实践成果社会化”:与地方媒体合作,在湘南地区电视台、广播电台开设“湘南红色音乐青春版”栏目,播放学生改编、演唱的作品;与地方文旅部门合作,将学生创作的红色音乐作品纳入湘南红色旅游宣传内容(如在景区播放学生演唱的《湘南起义小调》);在短视频平台(抖音、视频号)开设“湘南红色音乐实践”账号,发布学生实践花絮、作品展演视频,扩大地域红色文化的传播范围。

(三)完善“文化普及—师资建设—评价激励”的保障体系

1. 加强地域文化前期普及

高校开设“湘南红色文化通识课程”,作为非艺术专业学生的选修课,课程内容包括湘南革命历史、地域音乐文化、红色音乐作品赏析,为学生参与艺术实践奠定文化基础;邀请湘南红色文化研究者、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讲座,讲解《湘南起义组歌》的创作历程、祁剧红色剧目的艺术特色,提升学生的文化认知。

2. 强化实践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选派音乐专业教师参与“湘南红色音乐师资培训”(由地方文旅局、非遗中心组织),学习地域音乐演唱、演奏技巧;聘请当地非遗传承人、红色音乐创作者担任“校外实践导师”,定期进校园指导学生实践(如指导祁剧片段排练、红色民歌演唱);鼓励教师开展湘南红色音乐研究,申报相关课题(如“湘南瑶族红色音乐的传承与创新研究”),提升师资的专业水平与实践指导能力[5]。

3. 优化实践评价激励机制

改变“以表演效果为核心”的单一评价标准,构建“过程 + 成果 + 影响”的多元评价体系: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实践中的参与度(如田野调查的投入程度、团队合作表现);成果评价关注作品的地域特色与创新程度(如是否融入湘南音乐元素、是否体现时代精神);影响评价关注实践成果的社会传播效果(如演出场次、线上播放量、社会反馈)。同时,设立“湘南红色音乐实践创新奖”,对优秀实践团队、作品进行表彰,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

结论

湘南红色音乐作为地域红色文化与艺术的结合体,在高校艺术实践体验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传承地域文化,更能实现“沉浸式”思政育人,推动高校艺术实践模式的“在地化”创新。当前,需通过“资源活化”解决素材供给问题,通过“模式创新”凸显地域特色,通过“生态构建”保障实践可持续开展。随着湘南红色音乐与高校艺术实践的深度融合,将形成“地域文化传承—高校人才培养—地方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为高校依托地域红色文化开展艺术实践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黄始俊 , 邓雪子 , 段紫仪 , 等 . 缄默知识理论视域下湘南红色文化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J]. 中学课程资源 ,2024,20(01):77-80.

[2] 赵子瑞 . 新时代红色音乐文化在高校的发展与传承 [J]. 中国民族博览 ,2024,(08):77-79.

[3] 张景贤 . 高校红色文化艺术教育资源库建设研究 [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22(04):70-72.

[4] 郭恺 . 红色音乐融入艺术类高校思政教育探析 [J].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21,(01):44-48.

[5] 彭毅 , 刘蕊琪 , 张鸿锦 , 等 . 高校大学生课外艺术实践活动的审美体验与艺术创造研究 [J]. 戏剧之家 ,2021,(19):57-58.

课题:文章系湘南学院红色文化研究院项目《湘南红色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实践体验中的价值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nhs2023019。

简介:段霁虹(1993.12-),女,汉族,湖南郴州,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教学与演奏、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