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病虫害的原因分析及无公害防治
宁胜坤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林业和草原服务中心834034
全球森林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病虫害压力,其大规模爆发不仅直接造成了巨大的林木资源损失,木材生产、生态旅游等涉林产业的经济收益因此遭受严重冲击,森林固碳释氧、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及生物多样性维护等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结构与功能也遭到持续性破坏。在发展中,凸显了扭转防治理念、革新防控技术体系的极端重要性,即以森林生态系统自身的平衡调控为基础,重点发展以生物防治、物理调控及生态工程为核心的无公害防治技术,从而兼顾森林健康恢复、生态安全保障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多重目标,已然成为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实施进程中的一项关键科技需求与实践挑战。
一、林业病虫害的原因分析
(一)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性脆弱
当前大规模人工造林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树种选择集中化倾向,尤其在速生丰产林建设领域过分依赖少数经济价值较高的针叶或阔叶树种,导致形成大面积遗传背景单一、植被层次简单的林分结构,此类缺乏生物多样性支撑的生态系统天然丧失了对有害生物的自然抑制作用。同时林木品种选育环节过度追求生长速率与材质性状的改良目标,却显著忽视了抗逆性能的系统培育工作,致使多数商业化栽培树种面对病虫害侵袭时表现出明显的生理脆弱性,特别是连作经营模式下林间有害生物基数的连续积累与病原微生物的富集化趋势不断加剧。营林作业过程中地表枯落物清除过于彻底、林下植被控制强度过大等管理措施的实施,客观上破坏了蜘蛛类、寄生蜂类等天敌生物的栖息环境与食物链衔接功能,进一步削弱了生态系统内部固有的自我调控与平衡维持能力,为病虫害爆发创造出有利的生态条件[1]。
(二)全球气候变化驱动虫害格局演变
持续观测数据表明近三十年全球升温趋势已显著改变多数林业有害生物的传统适生范围,尤其是冬季均温的抬升大幅降低越冬死亡率,导致春尺蠖、松毛虫等蛀食性害虫的北向扩散速率加快,部分寒温带林区首次成为虫害高发区。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的增加主要表现为春季异常干旱与秋季持续暴雨交替出现,干旱胁迫促使松树类植物树脂分泌能力下降而难以形成有效物理屏障,暴雨则加速病源真菌的跨区域气传扩散进程,二者叠加作用放大了病害流行强度。物候学研究表明暖冬现象已导致松材线虫媒介昆虫松褐天牛的年世代数由历史常态的 1 代增加为 1.5 代,其成虫羽化期与松树生理活动期的重合度提升直接加剧了疫病传播效率,此类由气候驱动的病虫害发育周期改变正在重构灾害发生的时空规律与危害特征。
(三)跨境物流加剧有害生物扩散风险
伴随国际贸易体量持续扩张,木质包装材料、苗木调运及林产品流通的全球化进程显著提升了检疫性有害生物的越境传播概率,特别是松材线虫、美国白蛾等入侵物种借助货轮压舱水、集装箱夹缝等途径突破地理隔离屏障的事例逐年递增。国内省际间绿化工程所需大型苗木的大规模调运常未能严格执行根际土壤消杀规范,致使土传病原微生物(如樟疫霉菌根系病害)的传播范围呈跨流域扩散态势。检疫监管体系在基层执行层面仍存在监控盲区与时效延迟问题,当截获的携带活体虫卵的木制品经非正规渠道流入后,相关工作人员因缺乏快速鉴定技术支持难以及时启动区域性除害处理流程,这种被动防控模式使得外来物种在新区建立种群的风险系数持续上升。
二、林业病虫害管理中的无公害防治策略
(一)生态系统调控技术强化
通过建立多树种混交、异龄复层林分结构体系打破人工林单一化格局,尤其注重抗性砧木与乡土树种的配置比例优化,构建具备天然屏障功能的生态系统架构。在森林经营方案中系统纳入天敌保育技术措施,包含林窗保留带内原生植被的自然演替空间预留、人工鸟巢与昆虫旅馆的定向布设以提升捕食性天敌的定殖规模。推广实施免耕覆盖与凋落物适度留存模式维护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的完整食物网结构,充分发挥自然生物链对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基础约束效能,特别是松毛虫茧期寄生蜂群落栖息地的系统修复工作需列入常规营林管护流程。
(二)生物制剂的规模化应用
加速球孢白僵菌、苏云金芽孢杆菌等微生物源制剂的标准化生产工艺研发,建立活孢率稳定在 95% 以上的无人机超低容量喷洒技术规程,重点突破林冠层穿透力不足的技术瓶颈。完善性信息素干扰技术的集成应用体系,在松褐天牛等媒介昆虫交配期实施迷向丝阵列布控方案,结合虫情测报灯自动计数数据动态调整装置布设密度。推进蛀道式注药技术的升级改造,利用印楝素等植物源引诱物质配合缓释型药剂药棒精准投送系统,实现蛀干类害虫靶向控制与环境暴露风险的双重管控。
(三)物理阻隔与机械除治优化
针对重点检疫对象开发苗木运输全程封闭管理技术链,实施带有双层防逃逸装置的移动式熏蒸处理舱在调运现场的即时除害操作。地表阻隔技术采用添加昆虫趋避剂的物理阻隔带围绕疫区边界布设,特别是针对群集迁移型害虫如竹蝗若虫阶段的环状封闭隔离沟构建。机械化除治设备着重提升针叶树干部位作业精度,研发配备热成像定位功能的履带式注干施药车实现蛀孔位置的毫米级识别精度,同时发展高枝锯与负压收集联动作业装置用于病害枯梢的快速移除与孢子扩散阻断。
(四)智能监测与应急协同
构建基于物联网的早期预警网络,融合卫星遥感光谱分析技术捕获林分色相异常变化区域,结合地面智能诱捕器实时回传数据建立虫口基数预测模型。开发具备自主识别功能的移动端虫害诊断系统,通过卷积神经网络对叶片缺损特征与虫粪分布形态的三维建模实现现场鉴定准确率提升。建立省域级应急物资储备调度机制,重点保障生物防治制剂在突发疫情初期的高强度饱和式投放能力,同时制定跨行政区域的直升机喷施作业空域协调规范与药剂扩散飘移控制标准,形成重大灾情的一体化响应流程[2]。
总结
综上所述,林业病虫害的持续蔓延从本质上反映了人工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层面的系统性失衡,其成因剖析明确指向树种单一化布局削弱生物链内在调控功能、气候变化重构有害生物地理分布格局、跨境流通加速检疫性风险扩散、以及化学依赖导致次生灾害频发等核心驱动要素。只有将生态系统自组织恢复力培育置于防控体系的核心地位,通过持续优化绿色防控技术集群的适配性与普适性,才能真正实现林业有害生物治理从短期应急干预向长效生态平衡维护的战略转变,最终保障森林多目标经营框架下生态安全、资源可持续与绿色发展诉求的协同达成。
参考文献
[1] 张名刚 , 牛犇 . 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及无公害防治措施探讨[J]. 新农民 , 2025, (08): 103-104.
[2] 王忠来 , 王振花 . 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及无公害防治的措施研究 [J]. 河北农机 , 2025, (01): 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