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培育经营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吴恒 吴刚
1. 磐石市富太国有林场 吉林磐石 132306; 2. 吉林省磐石市松山国有林保护中心 吉林磐石 132313
引言: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下,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管理面临严峻挑战。本文以 " 森林培育经营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 为主题,系统分析当前森林经营中的主要矛盾,探讨生态、经济、技术和管理维度的优化策略。研究旨在为平衡森林保护与开发、创新管理模式、应对环境变化提供解决方案,对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森林培育经营面临的主要困境
森林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不仅承担着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重要生态功能,还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木材、药材、食品等经济资源。然而,在当前全球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下,森林培育经营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严重制约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
首先,森林培育经营长期受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的困扰。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森林资源被大规模开发利用,导致天然林面积锐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许多地区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过度采伐森林资源,甚至违规占用林地发展农业、矿业或基础设施建设,严重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使得当地居民不得不依赖森林资源维持生计,如砍伐木材、采集非木质林产品等,进一步加剧了森林退化。尽管各国政府已出台多项保护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中,经济利益往往优先于生态保护,导致森林可持续经营难以实现。
资金投入不足与技术落后严重制约了森林培育经营的现代化发展。森林培育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持续的资金支持用于造林、抚育、防火、病虫害防治等环节。然而,许多地区的林业部门面临财政预算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难以提供充足的资金用于森林管理和技术升级。此外,传统的森林经营模式仍依赖人工经验,缺乏科学化、智能化的管理手段。例如,森林资源调查仍以人工样地监测为主,效率低下且数据精度有限;病虫害防治多采用化学药剂,不仅成本高,还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二次伤害。现代林业技术如遥感监测、无人机巡查、大数据分析等尚未普及,导致森林经营效率低下,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资源管理需求。
政策法规执行不力与管理体制不完善使得森林保护与经营难以落实。尽管许多国家制定了森林保护法律,如限制采伐量、设立自然保护区等,但在实际执行中,监管力度不足、执法不严的问题普遍存在。非法采伐、盗伐现象屡禁不止,部分企业甚至通过贿赂手段逃避监管,导致森林资源持续流失[1]。
森林培育经营的对策研究
面对森林培育经营中的多重困境,必须采取系统性、针对性的对策,从生态、经济、技术、管理等多个维度协同推进,以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当前,全球范围内已有不少成功的实践案例和科学研究为森林经营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关键在于如何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并确保其有效落实。
首先,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是解决森林经营矛盾的核心路径。传统的发展模式往往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对立起来,导致森林资源过度开发或保护政策难以落地。未来应当积极探索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发展模式,例如推广近自然林业经营理念,即在保证森林生态功能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模仿自然森林的结构和演替规律,减少人为干预,提高森林的稳定性和生产力。同时,可以发展绿色经济产业,如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碳汇交易等,为当地社区提供替代生计,减少对传统森林采伐的依赖。例如,在一些热带雨林地区,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不仅保护了原始森林,还为当地居民创造了就业机会,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此外,政府可以通过生态补偿机制,对保护森林的农户或企业给予经济激励,如支付生态系统服务费用(PES),从而平衡保护与开发的利益关系。
加大资金投入与技术升级是提升森林经营效率的关键。森林培育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持续稳定的资金支持,政府应当增加财政预算,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例如通过公私合营(PPP)模式吸引企业投资林业项目。在技术层面,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极大提高森林管理的科学性和精准性。例如,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和激光雷达(LiDAR)技术进行森林资源监测,可以快速获取大范围的森林生长状况、病虫害分布等数据,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此外,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用于预测森林火灾风险、优化采伐计划等,提高经营效率。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可以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如利用天敌昆虫或微生物制剂替代化学农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加强林业科研投入,培育抗逆性强、生长快的优良树种,提高造林成活率和森林生产力,以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完善政策法规与优化管理体制是确保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制度保障。当前许多地区的森林管理问题源于政策执行不力或体制不畅,因此必须加强法律体系的建设和执法力度。一方面,应当制定更加严格的森林保护法规,明确采伐限额、生态红线等硬性约束,并加大对非法采伐、侵占林地等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另一方面,需要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整合林业、环保、国土等部门的资源和职责,避免多头管理或政策冲突。例如,可以设立专门的森林管理委员会,统筹规划森林保护与利用,确保政策的连贯性和执行力。此外,应当推动社区共管模式,让当地居民、民间组织等利益相关方参与森林管理,增强政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社区林业(Community Forestry)已被证明是有效的管理模式,通过赋予当地社区管理权,不仅提高了森林保护效果,还促进了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
增强森林抗灾能力与适应性管理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必要措施。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森林面临的火灾、病虫害、极端天气等风险日益加剧,必须采取前瞻性的适应策略。例如,可以通过优化林分结构,增加树种多样性,提高森林的抗干扰能力。在易发生火灾的地区,应当加强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如开设防火隔离带、建立早期预警系统等,同时推广可燃物管理技术,减少火灾隐患。对于病虫害问题,可以建立监测预警网络,及时发现并控制疫情蔓延[2]。
结语:
森林培育经营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维度、系统性的解决方案。通过协调生态与经济关系、强化科技支撑、完善管理制度、提升抗灾能力等对策,可有效应对当前面临的各类挑战。未来应加强跨学科研究和国际合作,推动智能化、精准化的森林管理模式,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共赢,为全球生态环境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兵 , 李海静 .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森林培育的困境与对策[J]. 世界林业研究 , 2020, 33(3): 1-6.
[2] 陈绍志 , 周泽峰 . 中国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J]. 林业经济 , 2019, 41(5): 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