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经济推动下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体系相关问题研究

作者

刘巍嵩

天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387

在当前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挑战。新技术的涌现和新兴产业的兴起使得工作岗位类型更加多元化,就业市场也变得极为竞争激烈。然而,传统的职业规划模式和就业指导方法已经无法适应这种快速变化的需求,给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实现带来很大困难和不确定性。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应对数字经济时代的职业挑战,本文深入探讨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体系,以“大数据可视化”为背景下的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利用数字技术手段构建一个现代化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体系,通过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升规划的个性化程度和指导的实效性,为学生提供更科学和高效的职业指导服务,从而有效解决他们在职业规划和就业选择上的重要难点,提升他们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的竞争力,最终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目标。

一、当代大学生职业规划面临主要问题。

在当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面临诸多新挑战。一方面,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规划与毕业后实际工作存在明显断裂,导致许多学生毕业后感到迷茫和失落。他们在校期间缺乏系统的职业规划指导,对未来职业目标认识不清晰。另一方面,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依然停留在传统模式上,缺乏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手段进行个性化指导。

与此同时,信息爆炸也给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带来困惑。来自各个渠道的大量就业信息难以筛选,增加了决策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求职选择上,大学生难以找到真正符合自己兴趣和能力的工作,常感觉就业与自身不匹配。此外,缺乏系统的职业发展规划也容易导致毕业后的职业生涯不连贯。

二、研究意义

1. 实际意义

引导大学生增强职业规划意识。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与就业关系紧密,使用创新职业规划方法,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的职业规划意识很有必要。“数字经济”下的职业规划教育以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引导大学生解决自身对就业的迷惑和困难,激发他们对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职业规划意识,利用网络技术和职业规划知识,引导学生增强职业规划的自觉性、目的性和能动性。如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在学习中认识到职业规划对就业的重要性,会逐步增强职业规划意识。

帮助大学生做出合适的职业选择。一般情况下,一份适合于自己的职业与自身兴趣、能力、价值的联系很大。也就是说,做一份工作首先自己要喜欢,其次还要有能力做好这份工作,同时也还要认同这份工作带来的意义和价值。要想做出适合于自己的职业选择,在职业规划中一定要对这三个要素进行认真测试和分析,从而做出合适的职业选择。

推动思政工作和信息化工作的深度融合。将思政工作和信息化工作深入融合,并打造出有温度、有广度、有深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可将大学生职业规划诉求整合反馈到教师、高校、企业、社会,有利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通过本体系的建设和逐步推进,带动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推进和提高,使两大体系建设互促共进、良性互动。

2. 理论意义

构建完整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理论体系,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序进行。马克思主义职业选择理论中关于择业主体条件的要求,本身是对大学生的一种激励;关于职业选择应持什么样的价值观的论述,本身是对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关于理性地进行职业选择和理性地对待选择结果分析,本身是对大学生的一种提醒和警示。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具有中国特色的就业服务管理体制改革亦进入深水区。如何搞好这一领域的顶层设计,如何增强学生的主体选择性,需要有一定的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而该体系的构建为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管理体制和相关政策的完善提供理论依据。

建立“大数据可视化下精准个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加强了大学生与用人企业的联系,有利于动员学校、社会和国家等各方面的力量协同育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体系的建立能够使学校深入了解个人能力、就业需求等方面与社会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有利于高校进一步创新优化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体系,在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过程中,寻求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突破;搭建学校与社会精准沟通的桥梁,引领青年大学生建立精准高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形成教学、科研、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新型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三、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体系的构建

1. 模型构建

职业规划第一课:通过开展群体面授第一课,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发展方向,以建立初步的职业规划意识。

职业规划第二课:通过学长学姐分享,邀请校友分享实际经验,一对一、一对多为学生提供实际行业参考,同时邀请专业机构举办讲座和辅导,为同学深入了解不同领域岗位的情况,细化方向及职业规划意识。

职业规划第三课:大数据可视化职业导向体系,使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个性化职业规划指导,包括性格测试和关键词匹配,提供更精准的建议,生成多种备选方案。

职业规划第四课:建立激励制度,通过奖励措施鼓励老师和学生积极参与职业规划教育,促使学生自愿参与。

职业规划第五课:设置路径和回访,制定完善的职业规划路径,定期回访学生,纠正问题,提供实际帮助。

职业规划最终课:决策分析和实时情况分析,通过分析社会实况,确保学生的职业规划与之匹配,提供精准的职业规划服务,及时回访,不断改进优化职业规划教育体系,服务一代又一代新青年。

2. 详细体系

通过群体面授方式开展职业规划第一课,使同学们初次了解当今社会就业形势、就业环境等大背景,逐步了解如:考研、考公、就业、创业、“三支一扶”、参军入伍和西部计划等未来具有可能性的发展方向,让自己对未来发展道路有初步规划,从而确立经过自己初筛后的职业方向,树立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

邀请本专业学长学姐讲述真实经历,邀请相关机构进行经验分享专题讲座、一对一,多对一的辅导,了解本专业学生在相关学科领域、从业中、体制内或岗位工作等具体情况,如研究现状、工作职能、就业感受、当前就业形势和就业形势预测等,进一步细化求职发展方向,提高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从而改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质量,推动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

建立基于大数据可视化下独立学院面向在校大学生的就业导向体系,从而实现针对性的、准确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该体系的运行首先进行 MBTI 等职业性格测试,多维度充分了解自身性格及工作能力,其次通过输入关键词及个人需求等条件方式,依靠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及“互联网 +”等技术构建人群画像,从而匹配出准确的、个性的、全面的就业指导信息。指导大学生获得高效精准择业的技能,明确适合个体的择业就业方向,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可将大学生职业规划诉求整合反馈到教师、高校、企业、社会,有利于全人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依托强大的数据云台,颠覆传统就业模式,建设开放职岗生态系统,平缓应届毕业生发展道路坎坷。凭借大数据和 AI 技术打造开放的精准择业就业生态,让人才和机会更精准高效地建立连接,为生态内的合作伙伴创造更多价值。

四、总结

大学时期是个人建立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阶段,也是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基础期。我国目前处于职业规划教育的萌芽时期,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尚在摸索阶段,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能清晰定位自身发展方向,且当前社会中,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更新迭代,这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大学阶段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职业规划,以便能够顺利应对未来职场的竞争。本文建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实现从群体到个体的精准导向,帮助学生全面和科学地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采取初级群体授课和行业讲座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大环境,同时建立校级就业指导平台,实现个性化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