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筒”趣到“童”智
范婷婷
滨州市滨城区市东街道中心幼儿园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幼儿园教育改革背景下,自主游戏作为幼儿学习发展的重要载体,其教育价值日益受到关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与实际操作获取经验。户外自主游戏的开放性与挑战性,为幼儿主动探究提供了更多可能。
滚筒作为低结构材料,在户外游戏中具有极强可操作性。幼儿与滚筒互动时,能满足身体协调性、问题解决能力等多元发展需求。基于“筒”趣无穷游戏案例,分析幼儿行为与教师支持策略,对推动幼儿深度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二、滚筒游戏中的幼儿深度学习实践过程
(一)游戏初始阶段:偶然事件引发探究兴趣
户外投放滚筒初期,幼儿对新材料充满好奇。涛涛爬入滚筒后被困,同伴尝试拉手、拽脚等解救方式,最终在同伴提示下通过‘推倒滚筒解决问题。此过程中幼儿展现出初步的问题解决意识与合作行为。”教师未直接介入,而是给予探索空间,让幼儿在试误中积累经验,这种“等待”策略为后续游戏发展奠定基础。
(二)游戏发展阶段:材料探索与方法创新
1. 进筒行动的多元尝试偶然事件激发了幼儿对 “如何进出滚筒”的探究。元宝通过“抓边缘 - 蹬地 - 跃入”成功进筒,辰辰多次尝试失败后,航航尝试借助泡沫积木辅助进筒,虽未成功却打开了新思路。幼儿思维从直接尝试发展到借助工具,体现认知进阶。教师引导幼儿梳理经验,以图示记录“臂力支撑”等策略,“经验可视化”推动逻辑思维发展。
2.“八仙过海”的材料创新运用在“积木失败”后,幼儿关注材料物理属性,提出“寻找硬度高的材料”。实践中不仅运用大积木、轮胎等预设材料,还开发梯子、同伴身体等“非常规材料”,“如淘淘通过‘搬积木踩高’、团团通过‘垒轮胎’等方式逐一验证想法”。低结构材料的开放性促进幼儿发散思维。教师通过“材料供给充足性”与“探索空间开放性”支持创造性探索,为幼儿提供物质基础。
3. 进筒经验迁移到出筒情境中,幼儿搬运积木、使用板凳,对轮胎进行多种创新使用:将轮胎垒高、直立于滚筒内、从同伴头顶套过等,彰显深度学习能力。教师采取“延迟介入”策略,给予思考时间,通过肯定强化幼儿自信心。“信任式支持”让幼儿成为学习主体。
(三)游戏深化阶段:规则建构与社会性合作的进阶发展
1. 幼儿主动提升难度,提出“分组挑战无材料进出滚筒”规则。实践中展现丰富合作策略:坤坤作“支撑物”、诚诚踩同伴背进筒,通过“能力强帮能力弱”模式实现全组成功。幼儿集体意识与合作能力显著增强,能协商规则、分配角色。教师通过欣赏目光、鼓励语言强化合作,通过旁观记录为经验总结提供素材。
2. 规则建构中的社会认知发展“插队风波”引发幼儿对规则的思考。教师在冲突后组织讨论,幼儿通过表征、分享自主建构“分组活动”“轮流顺序”等规则。规则自主建构体现社会认知发展,幼儿在讨论中学会倾听,在冲突中理解公平。教师通过“问题抛接”与“平台搭建”,提升幼儿规则意识与自我管理能力。
三、滚筒游戏的教育价值与教师支持策略反思
(一)滚筒游戏对幼儿发展的多维价值
1. 动作技能的协调发展进出滚筒需调动全身肌肉,完成攀爬、平衡等动作,幼儿从笨拙到灵活,体现大肌肉动作发展,提升身体协调性,为精细动作奠定基础。
2. 认知能力的深度建构幼儿在材料探索中感知物体属性,在问题解决中推理因果,在规则制定中梳理逻辑,将进筒经验迁移到出筒,体现“做中学”的认知建构优势。
3. 社会情感的积极发展游戏中的合作互助、冲突解决为幼儿提供交往机会,从“自我中心”到“理解他人”,强化集体荣誉感与归属感。
4. 学习品质的有效培养多次试误培养幼儿“勇于挑战”的意志,
从材料创新到规则建构,展现专注、坚持等品质,成为终身学习基础。
(二)教师支持策略的适切性分析
1. 环境创设的支持:从“物质供给”到“心理安全”教师提供物质材料的同时,创设“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不急于干预”让幼儿感受信任,为游戏开展提供双重支持。
2. 契机捕捉的支持: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引领”教师捕捉“司马光砸缸”等偶然事件,转化为游戏生长点,在材料探索与规则冲突时及时引导,体现教育敏感性。
3. 介入方式的支持:从“直接指导”到 “间接支持”教师遵循“最小干预”原则,遇困难先观察、有冲突先讨论,以“脚手架式”支持推动幼儿经验提升。
(三)潜在教育契机与未来发展方向
未来可探索“滚筒 + 绘画”“滚筒障碍赛”等组合游戏,引入科学探究元素(如观察滚动轨迹),结合数学认知(如感知空间概念)。教师应秉持“以幼儿为中心”,加强行为观察,为个性化支持提供依据,与幼儿共同成长。
四、家园协同视角下的滚筒游戏延伸策略
(一)家庭场景中的游戏迁移指导
为实现教育合力,幼儿园设计了“滚筒游戏家庭延伸包”,包含低结构材料清单(如纸箱、瑜伽垫)和亲子任务卡。任务卡设置 “家庭滚筒挑战”系列活动:初级任务“纸箱滚筒涂色”引导幼儿观察圆柱体特征,中级任务“沙发垫搭建滚筒轨道”探索滚动轨迹,高级任务“家庭障碍赛”融合身体协调与规则意识。家长反馈显示,幼儿在家中能主动将幼儿园的滚筒游戏经验迁移到纸箱改造中,如用胶带加固纸箱接口以增强稳定性,体现了经验迁移能力的发展。
(二)家长参与的游戏观察与记录
幼儿园组织“家长观察员”活动,邀请家长参与户外滚筒游戏。在观察过程中,家长通过“幼儿行为记录表格”记录孩子的游戏表现,如“是否主动寻求合作”“面对失败的反应”等。某次活动中,家长发现孩子在滚筒倾倒时能迅速调整身体重心保持平衡,这一细节未被教师日常观察捕捉。家园通过“游戏行为分析会”共享观察数据,为个性化教育提供更全面的依据,同时也让家长深入理解自主游戏的教育价值。
(三)社区资源的联动整合
幼儿园联合社区开展“滚筒游戏嘉年华” 活动,将滚筒与社区的斜坡地形、健身器材结合,设计“滚筒运输挑战”“障碍接力赛” 等游戏。幼儿在社区场景中需要适应不同地面材质对滚筒滚动的影响,如在塑胶跑道与水泥地面上调整推力大小。社区志愿者作为“游戏辅助者”,观察幼儿在陌生环境中的合作表现,这种跨场景的游戏体验进一步拓展了幼儿的问题解决维度,也为家园社协同育人提供了实践范例。
五、结论
本研究揭示幼儿在滚筒游戏中通过材料探索、合作交往实现多维发展,教师需“信任幼儿、尊重自主、追随兴趣”。户外自主游戏是幼儿深度学习的重要课堂,幼儿园应重视创设环境,提供低结构材料,未来可拓展游戏类型,为游戏化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李娟。幼儿园自主游戏中教师支持策略的行动研究 [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21。
[2] 陈瑶。低结构材料在幼儿户外深度学习中的应用策略 [J]。幼儿教育,2023(03):34-37。
[3] 华爱华。学前儿童游戏发展与指导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4] 张明红。幼儿园 [J]。学前教育研究,2020(05):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