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利工程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问题剖析、技术创新与长效管控策略

作者

孟志新

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河流域管理处 新疆省昌吉州呼图壁县 831200

引言:

水利工程在防洪抗旱、水资源调配、能源开发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传统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现代工程需求,部分项目存在质量控制不严、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监管手段滞后等问题,导致工程质量事故和安全隐患频发,气候变化、地质条件不确定性等外部因素进一步增加了施工风险,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提升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与安全水平,已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1. 水利工程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施工材料质量控制不严,影响工程结构耐久性

施工材料质量控制不严是影响工程结构耐久性的关键问题,由于缺乏严格的材料进场检验制度,部分工程存在使用不合格或性能不达标的建筑材料现象,如水泥安定性不合格、骨料含泥量超标、钢筋力学性能不满足设计要求等,导致混凝土抗压强度、抗渗等级及抗冻性等关键指标难以满足规范要求。材料存储管理不规范,如钢筋锈蚀、水泥受潮结块、外加剂失效等问题频发,进一步降低了材料的实际使用性能 [1]。由于未严格按照配合比设计进行拌和,或未根据环境条件调整混凝土坍落度、水胶比等参数,导致结构实体强度离散性大,局部区域可能出现蜂窝、麻面甚至裂缝等质量缺陷。防水材料、止水带等关键功能性材料的质量把控不严,会直接削弱结构的抗渗性和耐久性,在长期水压、冻融循环及化学侵蚀作用下,加速了混凝土碳化、钢筋锈蚀及结构劣化进程,严重威胁工程的设计使用年限。

1.2 现场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高空作业事故风险突出

在水利工程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方面,当前存在若干突出问题,其中现场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导致的高空作业事故风险尤为突出。具体表现为:施工现场安全防护设施设置不规范,临边、洞口等危险部位防护栏杆缺失或强度不足,安全网铺设存在漏洞;高空作业平台搭设不符合规范要求,部分脚手架未经验收即投入使用,存在结构失稳隐患;作业人员安全防护装备配备不齐全,安全带使用不规范,防坠器配置不足;交叉作业区域缺乏有效隔离措施,上下立体作业协调管理不到位;恶劣天气条件下高空作业管控不严格,大风、雨雪天气仍违规进行高危作业;安全技术交底流于形式,作业人员对高空作业风险认识不足,违规操作现象频发;安全监测手段落后,未能实时掌握高空作业平台受力状态和变形情况;应急救援预案针对性不强,高空坠落事故应急处置能力不足,这些安全隐患的存在,严重威胁着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亟需依据最新水利安全生产管理规范,完善安全技术措施内容并加强安全论证工作。

1.3 深基坑支护监测不足,易引发坍塌安全事故

深基坑支护监测不足是引发坍塌安全事故的关键隐患,水利工程涉及的深基坑通常具有开挖深度大、地下水位高、地质条件复杂等特点,但部分项目在支护结构施工过程中未能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导致无法及时掌握基坑变形动态。支护桩的位移监测点布置不合理,监测频率不符合规范要求,使得桩顶水平位移、深层土体位移等关键数据缺失,难以及时发现支护体系的失稳征兆。基坑周边地表沉降监测、地下水位变化监测以及支撑轴力监测等关键项目执行不到位,导致无法全面评估基坑稳定性。

2. 水利工程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长效管控策略

2.1 建立材料进场复验制度,实行全过程质量追溯管理

为强化水利工程施工材料的质量控制,应建立严格的材料进场复验制度,并实行全过程质量追溯管理,所有进场材料必须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见证取样检测,重点核查水泥的安定性、凝结时间及强度等级,骨料的颗粒级配、含泥量及压碎指标,钢筋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及伸长率等关键性能指标。对防水卷材、止水带等功能性材料,需进行拉伸性能、耐老化性及不透水性等专项试验验证,建立材料质量追溯系统,实现从源头到施工的全链条可追溯[2]。

2.2 规范高空作业防护,强制配备防坠安全装置

水利工程高空作业在安全管理中,必须全面规范防护措施并强制配备防坠安全装置,高空作业区域应严格按照《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防护设施技术规范》要求设置标准化防护设施,包括设置高度不低于1.2米的定型化防护栏杆、满铺安全平网及立网,并确保其抗冲击强度和耐候性符合标准。对于大坝溢流面、闸墩、导墙等特殊作业面,需采用悬挂式操作平台或移动式脚手架,并设置双重防坠措施。为进一步提升高空作业安全水平,需建立完善的防坠安全装置管理制度,所有防坠装备必须符合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要求,并建立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换制度。

2.3 实施基坑变形自动化监测,建立分级预警响应机制

水利工程深基坑施工时实施自动化变形监测系统是保障支护结构安全的关键技术措施,应采用高精度全站仪、测斜仪、沉降观测点等监测设备,构建覆盖基坑周边及支护结构的立体化监测网络,实时采集支护桩水平位移、深层土体变形、支撑轴力等关键参数。利用物联网技术将监测数据实时传输至云平台,实现变形趋势的动态可视化分析,针对不同地质条件和开挖深度,科学设置监测点位密度和监测频率,重点加强对软弱土层交界处、地下水位变化区等风险部位的监测。为确保基坑施工安全可控,必须建立科学的分级预警响应机制,根据变形监测数据与设计允许值的比值,将预警等级划分为蓝、黄、橙、红四级,分别对应正常施工、加强监测、限时处置和紧急抢险等响应措施,预警响应流程应明确各部门职责和处置时限,确保响应措施及时有效。

2.4 增加安全生产资金投入及经费使用

在水利工程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长效管控中,增加安全生产资金投入及规范经费使用是保障工程安全的关键措施。首先,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制度,明确资金提取比例并纳入合同条款,确保资金来源稳定;同时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通过独立账户和台账管理杜绝挪用。其次,优化资金分配结构,优先保障安全防护设施(如临边围挡、防坠网)、个人防护装备(安全绳、头盔)、应急救援物资及安全培训演练的投入,并预留 10%-15% 作为风险隐患整改储备金。经费使用过程需实施动态监管,推行“计划 - 审批 - 审计”闭环流程,由安全管理部门按月编制预算,财务部门审核后执行,第三方机构定期审计并公示结果,确保资金使用透明高效。

结语:

水利工程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协同努力,随着智能化、数字化技术的深度融合,水利工程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将迈向更高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行业应持续关注前沿动态,完善标准体系,强化责任落实,推动水利工程建设迈向更安全、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 白慧玲 . 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与施工进度控制 [J]. 水上安全 , 2025, (04): 121-123.

[2] 王明时 . 水利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研究 [J].水上安全 , 2025, (03): 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