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游戏活动中农村幼儿混龄互动的观察与引导路径
薛杏环
望都县唐会幼儿园 072450
混龄区域游戏活动是农村幼儿园一种常见且重要的教学手段,旨在通过构建一个模拟现实社会的微观环境,让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跨越年龄界限,在趣味游戏活动中自由交流、协同合作,共同学习和成长,使幼儿的社会情感能力和社交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成长。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受心智发育水平、性格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幼儿在混龄区域游戏活动中并不能主动、有效地与不同年龄的幼儿进行交流互动,从而影响活动教育功能的发挥。由此可见,教师在组织开展混龄区域游戏活动时,有必要加强活动中幼儿混龄互动的观察和引导,积极思考和探索科学有效的引导路径,这对于区域游戏活动的提质增效以及幼儿社交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区域游戏活动中农村幼儿混龄互动的观察分析
通过对区域游戏活动中农村幼儿混龄互动情况的持续、细致观察以及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影响幼儿混龄互动的因素主要有:
(一)幼儿个人因素
主要体现在性格特征、同伴熟悉度、情感社会能力三个方面。具体而言:性格特征会直接影响幼儿的交往方式和模式,性格外向的幼儿更愿意主动与他人交流互动。而通过活动观察可以发现,喜欢与人交往的幼儿在活动中能够主动对他人做出友善、积极的反应从而更快地与他人建立互动关系、获得更多的互动机会。同时,与平时熟悉的同伴在一起可减少陌生感带来的不适感,从而使自己在游戏活动中更放松、自然,因此,活动中幼儿更喜欢与兴趣相同、年龄相近且比较熟悉的同伴一起进行游戏。此外,受心智发育水平的限制,不同年龄的幼儿在思维特点、情感表达、行动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受此影响,活动中幼儿更倾向于与相同年龄段的同伴进行互动和游戏[1]。
(二)教师引导因素
作为区域游戏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引导行为也是影响区域游戏活动中农村幼儿混龄互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具体表现在环境构建、过程引导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例如:部分专业能力比较薄弱的教师,在活动中难以准确把握各年龄段幼儿的特征和需求,未能创设出契合幼儿特征和需求、适合混龄幼儿社交互动的环境氛围;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未能根据幼儿的实际活动情况或遇到的互动问题,及时给予科学、有效地引导;未能通过适时的评价鼓励,增强幼儿的互动信心,引导幼儿主动进行混龄互动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区域游戏活动中幼儿混龄互动的质量和效果[2]。
二、区域游戏活动中农村幼儿混龄互动的引导路径
(一)把握幼儿特征,构建适宜互动的游戏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环境氛围对于人们在社交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舒适性具有显著的影响。鉴于此,幼儿教师在组织开展混龄区域游戏活动时,应注重幼儿身心特征的把握,以身心特征为导向构建适宜幼儿混龄互动的环境氛围,以此降低幼儿在区域游戏活动的不适感,使幼儿能够在环境氛围的影响下主动进行混龄互动。
例如,在以“合作建造森林小镇”为主题的区域游戏活动中,考虑到不同年龄幼儿在身高、力量等方面差异性,教师可通过投放不同类型游戏材料的方式,构建适宜幼儿混龄互动的游戏环境,以“游戏材料的使用”为着力点引导幼儿进行混龄互动。如:教师可在活动区域内投放不同重量、不同尺寸的纸箱,小巧、轻便的塑料瓶或布带,色彩丰富、造型美观的自然材料(花朵、树枝、鹅卵石等)。然后利用教学语言鼓励和引导幼儿以“合作”的方式,利用游戏材料建造“森林小镇”。在游戏过程中,当力量较弱的低龄幼儿想要使用尺寸或重量较大的游戏材料时,便会主动找到高年龄幼儿寻求帮助,同时,高年龄幼儿在带领低年龄幼儿进行游戏时,也会主动向低龄幼儿布置“利用轻便材料(塑料瓶、布带、干花、鹅卵石等)装饰建好的房屋”等难度较低的任务。
在上述活动过程中,教师基于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征的把握,通过科学投放游戏材料的方式构建出适宜幼儿混龄互动的游戏环境,使幼儿能够在材料使用需求的引导下主动进行混龄互动,弱化混龄游戏不适感的同时,实现社交能力的有效培养。
(二)强化活动观察,及时进行科学的互动引导
受心智发育水平的限制,幼儿在混龄区域游戏活动中难免会遇到不同形式的问题或困难,影响混龄互动的质量和效果。对此,为保证幼儿在区域游戏活动中能够更顺利、有效地进行混龄互动,切实发挥出混龄互动对于幼儿社交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功能,教师应在游戏过程中强化活动观察,及时发现幼儿遇到的混龄互动问题并通过适宜的方式进行科学的互动引导[3]。
仍以“建造森林小镇”主题区域游戏活动为例。活动中教师发现大班幼儿A 在独自利用纸箱堆积建造一个“房屋”,通过询问和交流了解到其独自进行游戏的原因是“我平时经常自己玩搭建游戏,而且我有能力自己完成搭建”。同时,教师还观察到小班幼儿B 在角落中独自把玩着一些材料但并未进行搭建,通过询问和交流了解到其独自在角落玩游戏材料的原因是“他们都认为我小,都不愿意跟我玩,我自己也想不出要搭建什么”。基于对上述情况的分析把握,教师走到幼儿A 身边,引导其观察幼儿 B 并利用“你看那个没有找到游戏伙伴的小朋友多么孤单,一直无法完成建筑的搭建。擅长搭建游戏的你愿不愿意去帮帮他呀?让他向你学学搭建游戏的技巧?”引导语言,激发幼儿A 的同情心和自我展示欲望,使其产生混龄互动的欲望。与此同时,教师走到幼儿B 身边,引导其观察幼儿A 并通过“那个年龄稍大的哥哥很擅长搭建游戏,他现在正在寻找一个能够帮助他完成搭建任务的小弟弟,你愿意去做他的‘小助手’,与他一同完成建筑搭建吗?”引导其产生与幼儿A 互动合作的意愿。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幼儿 A 和幼儿 B 成了游戏伙伴并主动进行混龄互动。过程中,在同情心的驱动下,幼儿A 十分照顾幼儿B,能够耐心与其交流,传授其搭建技巧,而幼儿 B 在感受到幼儿 A 的真诚和热情后,也会给予幼儿A 积极的情感反馈,认真与幼儿A 互动、配合。从而显著提升二人之间混龄互动的质量和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活动观察可以认识到:在幼儿园混龄区域游戏活动中,幼儿的性格特征、同伴熟悉度和情感社会能力以及教师的专业能力素质会直接影响幼儿混龄互动的质量和效果。对此,为使幼儿在区域游戏活动中能够更好地进行混龄互动,教师应在把握幼儿特征的基础上构建适宜互动的游戏环境,通过强化活动观察,及时进行科学的互动引导,以此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确保混龄互动质量,切实实现幼儿社交能力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 朱涛 . 区域游戏中提升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实践探索 [J].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5,(04):65-67.
[2] 孙雪松 . 混龄区域游戏促进幼儿情感与社交技能发展的实践探索 [J]. 东方娃娃·绘本与教育 ,2024,(09):69-71.
[3] 王丽容. 在混龄区域游戏中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策略研究[J].教师 ,2024,(08):90-92.
作者简介:薛杏环,女,汉,1978 年 9 月 , 籍贯: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华区, 学历:大专, 职称:中学一级教师, 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课题信息
注:本文系望都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探索农村幼儿园混龄教育,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课题编号 :24Q504)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