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核心素养下的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探究
方宏 田艳
吉林省桦甸市第四中学,132400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课题,课题名称:大单元教学视域下初高中教学知识衔接赋能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GH24120
摘要:从初中迈入高中是学生学习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的关键途径。在核心素养引领下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致力于帮助学生构建系统、连贯的数学知识体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学习难度、学习方式、心理状态等方面的问题影响,初高中数学衔接也面临一定的挑战。本文将围绕核心素养下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展开分析,旨在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思维培养等方面提升衔接的有效性。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一般课题《大单元教学视域下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赋能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GH24120
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体现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也为学生后续学习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培育学生的数学眼光、数学思维和数学表达能力。因此在初高中衔接的重要阶段,教师要重视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为学生搭建有效的学习支架,助力他们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难度和深度,并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地学习者。
一、核心素养下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
(一)初高中学习难度跨度大
在初高中数学衔接上,首要问题就是知识难度的跨度大,学生不能快速地适应学习难度。出现此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初高中教学教材衔接得不够紧密,虽然数学知识一脉相承,但是也存在着很多不尽相同的地方[1]。如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设置较为通俗易懂,对于一些数学概念的定义较为浅显。而高中数学教学内容较为严谨规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更高,会导致学生在衔接学习中对数学产生一定的“陌生感”。
(二)初高中教学方式不衔接
在教学内容差异性的影响下,教师的教法也会具有一定差异。初中阶段教师教学时会更加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解题方法的掌握,而高中数学教学会更加重视公式的推导过程、知识点的全面掌握和灵活运用[2]。学生会从初中数学“慢且稳”的学习方式中过渡到高中数学“快且赶”的学习状态,导致学生不能适应高中数学的教学节奏,从而对学习效果产生影响。
(三)初高中学生心理差异性
初高中数学衔接还需要注意的重点问题就是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心理差异,由于学习难度的增加和学习方式的转换,一部分学生产生挫败感和厌学情绪[3],导致学习效果不佳。高中数学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更强的主动性和自主探究能力,学生要保持初中阶段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提升。所以对于思维的进阶培养和学习心理的关注是衔接阶段应该重视的问题,需要教师强化自身的引导作用。
二、核心素养下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应对策略
(一)把握教材,实现新旧知识衔接
为应对初高中数学衔接中因学习难度跨度大的问题,教师应从教材内容的衔接入手。首先高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携手初中教师落实教研活动一体化,打破初高中数学教师长期“割裂”的状态,针对数学教学展开研讨以增加相互之间的了解。其次要重点研究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把握教材,找出初高中数学知识点的差异,强化基础知识教学来弥补学生知识断层,让学生感受到初高中学习内容的平稳过渡,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
例如,在人教A版高中数学第一册教学中,教师要识别衔接教学的关键点,提炼出横跨两个学段、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内容。如本册书中一元二次函数的内容初高中皆有涉及,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温故知新的形式帮助学生完成新旧知识衔接。首先复习一元二次方程,激活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记忆。其次复习二次函数,让学生了解两个阶段对同一函数性质的不同阐述。然后进行一元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分析和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探讨,使学生明确初中数学内容与高中数学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又如在三角函数的教学中教师引入三角函数值的内容,以此为载体延伸到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学习,从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完成知识衔接。使这些衔接点成为学生深化理解数学概念的基石,帮助学生快速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难度,实现新旧知识衔接。
(二)循序渐进,做好教学方式衔接
针对教学方式的差异性问题,高中教师要综合考量学生认知能力、思维发展规律、学习需求等关键因素,以循序渐进的形式做好初高中教学方式的衔接。首先教师需要有衔接意识,在衔接初期不要立即投入复杂的数学知识讲解中,而是要对学情进行精准分析,确保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其次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实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分析学生的学习偏好,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以此降低高中数学的学习难度,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人教A版高中数学第一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学中,学生需要初步理解集合之间的包含和相等的含义,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进行自然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转换。因此。教师采用类比法提升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首先以学生独立思考、交流讨论的形式实现研究方法的指引,让学生类比已有的学习经验,引出课堂教学主题。其次以问题导向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如“类比A={1,2,3},B={1,2,3,4,5}之间的相等关系、大小关系和集合关系”学生经历观察、思考、讨论等环节逐渐分析集合间的关系。以此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从已知经验出发探究新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意识,帮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三)关注心理,促进数学思维衔接
初中和高中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学生在三年的初中学习中已经对教师产生信任和依赖,并且学习有了一定的规律和习惯。进入高中以后面对新环境、新同学、新教师会产生情感不连续的问题,使学生产生焦虑情绪。尤其是在具有一定难度的数学课程学习中,部分学生会自信心下降,学习状态不佳。针对此问题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关注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生成过程,为学生提供有效支持,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衔接。
例如,在人教A版高中数学第一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学中,教师以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构建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评价对学生学习的诊断、激励、导向作用。其中形成性评价主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方法运用、课堂学科参与度等,终结性评价针对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并为每个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评价报告。让学生直观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针对性。同时教师根据评价反馈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指导,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文关怀,在帮助学生实现数学思维进阶发展的同时营造出健康、积极的心理环境。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关于核心素养下的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教师主要从教材因素、教师因素、学生因素三方面考虑,并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策略。强化教学内容解读、优化教学形式、完善教学评价,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数学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让学生快速完成初高中数学衔接,实现初中学习到高中学习的良好过渡,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守军,林景飞.核心素养视角下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策略研究[J].中小学教材教学,2025,(02):34-38.
[2]张玉真.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实践与思考[J].试题与研究,2024,(34):13-15.
[3]马梦琦.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与对策研究[J].启迪与智慧(上),2023,(04):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