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文安花会高跷传统体育文化活态传承路径研究
赵家源 徐翔辉 张杰夫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市 100081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近年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持续提升,2021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传统体育类非遗的活态传承。踩高跷作为 2006 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项目,在民间有着广泛基础,但部分地区因传承环境变化已出现技艺流失现象。
河北文安花会高跷始于明朝中期,清末民初达到鼎盛,其以“民众自主自发”为组织特征,融合了戏剧表演、体育竞技与民俗仪式,是当地春节等节庆活动的核心内容。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与娱乐方式多元化,这一传统项目逐渐面临“表演场景萎缩、传承人断代”等挑战。
本研究以河北文安为调研地,旨在通过挖掘高跷文化的独特性,分析传承现状及问题,探索适配现代社会的活态传承路径,为同类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河北文安花会高跷传统体育文化为核心研究对象,涵盖其历史渊源、表演体系、传承模式及当代发展状况。
(二)调查对象
选取河北文安安里屯龍運高跷会、金桥高跷会、副官营村高跷会的传承人及会员(共12 人),并涵盖当地村民、文化工作者等相关群体。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图书馆、档案馆及“知网”等平台,搜集高跷历史、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等相关文献,梳理理论基础。
2、实地考察法:2023 年 10 月赴河北文安开展为期 5 天的调研,参与花会活动,观察表演流程与组织模式,并亲身体验高跷技艺。
3、访谈法:对 3 个高跷会的会长、会员进行面对面访谈,内容涉及传承历史、现存问题及发展建议。
4、逻辑分析法: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纳与演绎,结合活态传承理论,提炼传承路径。
三、河北文安花会高跷的文化独特性
(一)表演形式的仪式性与互动性
文安高跷以“巡游表演”为核心,表演者身着角色服饰,以“结对子”形式与观众互动,通过语言、动作调动现场氛围。其独特的“拜帖”习俗体现了民俗礼仪——不同高跷会相遇时需互换帖文,静默错行以表尊重。表演中融入“单腿跳”“鹞子翻身”等技巧,并通过“一字长蛇”“走八字”等队形变化增强观赏性,形成“表演者与观众相互激励”的动态关系。
(二)技艺体系的专业性与层次性
高跷技艺以“平衡控制”为核心,初学者需从 60 厘米以下的低跷起步,掌握重心控制与基础步伐后,方可进阶至1.5 米以上的高跷训练。武跷表演中的“黄龙盘柱”“仙人过门”等特技,要求表演者兼具力量、柔韧性与心理素质,需经过数年系统训练方能掌握。道具与服装则服务于角色塑造:柳木或椿木制成的高跷(45 厘米至 3 米不等)、绣有吉祥纹样的戏剧服饰,以及扇子、刀枪等角色道具,共同构成完整的视觉符号体系。
(三)传承模式的民间性与社群性
文安高跷传承以“师传”为主,“家传”为辅,形成“师徒口传身授 + 会馆集中训练”的模式。高跷会作为民间自发组织,承担着技艺传授、活动组织等功能,会员按“鼓乐组”“高跷组”“护场组”分工,体现强烈的社群凝聚力。这种传承不仅是技艺传递,更包含对民俗规矩、集体记忆的延续。
四、河北文安花会高跷传承的现存问题
(一)传承人结构失衡,技艺面临断代。
调研显示,当地高跷传承人以 50 岁以上男性为主,30 岁以下从业者不足 10% 。年轻人因“训练耗时久、表演收入低”等原因多将其作为副业,仅掌握基础动作,高难度特技面临失传风险。此外,家长对“踩高跷存在安全风险”的担忧,进一步限制了青少年参与。
(二)传承内容固化,吸引力不足。
现有表演内容仍以传统戏曲角色与套路为主,未能结合现代审美
创新,对年轻观众吸引力有限。同时,受限于传承人知识结构,历史渊源、民俗内涵等文化信息的系统整理不足,导致传承停留在“技艺模仿”层面,文化深度传递缺失。
(三)资金来源单一,可持续性弱。
高跷会资金主要依赖民间赞助、庙会出场费及辞灵赏钱,政府补助因“非重复性原则”难以形成稳定支撑。而戏剧服装定制(单价 500-1000 元)、道具维护等成本较高,部分传承人需自掏腰包维持活动,制约了传承规模扩大。
(四)传播渠道简单,影响力有限。
传承推广仍以“节庆表演 + 口耳相传”为主,虽有高跷会尝试通过微信、抖音宣传,但因缺乏专业运营,内容传播范围狭窄。学校、社区等公共空间的渗透不足,导致文化认知度局限于本地中老年群体。
(五)政府支持不足,缺乏系统性。
当地政府尚未将高跷纳入文化发展重点项目,在场地供给、人才培养、产业融合等方面缺乏针对性政策。现有支持多集中于节庆活动临时资助,未形成“保护—传承—发展”的长效机制。
五、河北文安花会高跷活态传承路径
(一)政府主导:构建政策保障体系。
1、完善基础设施:出资修建高跷传习所与表演场地,设立专项基金用于道具更新与传承人补贴。
2、搭建展示平台:将高跷纳入地方文化节、全民健身活动,定期举办技艺展演与交流赛,扩大曝光度。
3、制定传承标准:联合高跷会制定技艺等级认证体系,对考核合格的传承人给予资金奖励,激发传承动力。
(二)社区联动:推动文化生活化。
1、普及文化认知:通过社区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普及高跷历史与健身价值,邀请传承人开展公益体验课。
2、融入日常场景:鼓励在晨练、社区庆典中融入简化版高跷表演,开发“高跷操”等群众易参与的形式。
3、培育社群组织:支持社区成立高跷兴趣小组,由老艺人定期指导,形成“业余爱好—专业传承”的人才输送链条。
(三)校园渗透:建立教育传承机制。
1、开发校本课程:在中小学体育课中引入低跷基础教学,编写融合历史、技艺的教材,聘请老艺人担任校外辅导员。
2、组建学生社团:支持学校成立高跷社团,定期举办校内表演与校际交流,培养青少年兴趣。
3、开展研学活动:联合高校开展“高跷文化调研”暑期实践,推动学术研究与活态传承结合。
(四)团体赋能:健全传承激励机制。
1、认定代表性团体:建立“高跷传承示范会”认定制度,对管理规范、传承有效的团体给予资金与资源倾斜。
2、强化团体协作:推动各高跷会联合成立行业协会,统筹技艺整理、人才培养与活动策划,形成传承合力。
3、鼓励社会参与:通过“传承人收徒仪式”“高跷文化开放日”等活动,增强民众认同感,吸引志愿者参与传承工作。
参考文献
[1] 苑利、顾军.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 崔家宝,周爱光,陈小蓉 . 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影响因素及路径选择 [J]. 体育科学,2019,39(04):12-22.
[3] 岳慧洁 . 文化空间视野下晋中社火踩高跷的文化价值及传承研究 [D]. 山东体育学院 ,2018.
[4] 白晋湘 . 从高脚运动的演变历程看传统体育的现代化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6):727-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