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预科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探索
程碧辉
云南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 云南昆明 650031
一、引言
民族预科教师群体作为连接少数民族学生与高等教育体系的桥梁,其专业素养不仅包括学科知识与教学技能,还需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民族文化传承意识等特殊素养 [2]。随着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推进和 “新文科” 建设的深入,民族预科教育从 “知识补偿” 向 “素养提升” 转型,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当前民族预科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面临多元文化知识储备不足、教学方法适配性不强、科研成果转化能力薄弱等问题,亟需构建系统性的发展路径。
二、民族预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困境
2.1 教学方法与学生认知特点适配性不足
民族预科学生的知识结构呈现 “基础薄弱但实践感知力强” 的特点,在抽象思维、逻辑推理方面存在短板,但在民族工艺、传统技艺等领域具有优势 [4]。然而,当前教学方法存在两点局限:
一是教学模式单一化。 72% 的教师仍采用 “讲授 + 练习” 的传统模式,对项目式学习、情境教学等方法的应用不足。例如,在数学教学中,若仅采用公式推导的抽象讲解,忽视彝族 “数线” 传统计数法等民族数学文化资源,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分层教学实施困难。由于学生知识基础差异大,同一班级内存在 “高考分数相差 80 分以上” 的情况,但教师缺乏有效的分层教学策略。调查显示, 53% 的教师认为 “分层教学会增加备课负担”, 38% 的教师表示 “难以设计差异化的评价标准”,导致教学陷入 “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跟不上”的困境。
2.2 科研与教学协同发展存在断层
民族预科教育的特殊性为科研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但教师的科研产出与教学实践存在脱节现象。近五年的科研数据显示:教师发表的论文中,仅有 23% 涉及民族预科教育实践研究;获批的校级以上课题中,与 “民族文化融入教学” 相关的项 目占比不足 15%15 ]。这种断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科研选题脱离教学实际。多数教师倾向于选择纯理论研究,忽视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如关于 “民族预科数学课程改革” 的研究,多聚焦于课程标准的宏观分析,而对 “如何利用傣族竹编工艺讲解几何图形” 等实践问题关注不足。
二是科研方法缺乏跨学科视角。民族预科教育涉及教育学、民族学、心理学等多学科领域,但 82% 的科研成果仍采用单一学科研究方法,未能形成交叉融合的研究范式。
三是成果转化机制缺失。已有的科研成果中,仅有 9% 被应用于教学改革实践,多数论文、课题停留在理论层面,未能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2.3 专业发展支持体系不完善
民族预科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制度性保障,但当前支持体系存在三方面不足:
一是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师参加的省级以上培训中, 65% 为通用型教学技能培训,专门针对 “民族预科教育” 的培训占比不足 20% ,缺乏对边疆民族地区教育特点的关注 [6]。
二是校企协同机制不健全。与地方民族文化机构、中小学的合作多停留在参观交流层面,未能形成常态化的协同育人机制,教师难以获取民族文化教育资源。
三是评价机制单一化。职称评审仍以 “论文发表数量”“课题级别”为核心指标,对 “民族文化教学创新”“跨文化沟通成效” 等特色成果的认可度不足,导致教师专业发展动力受限。
三、民族预科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探索
3.1 创新适配性教学实践模式针对学生认知特点,学院探索出 “双轨融合” 教学法:
一是 “基础 + 特色” 分层课程体系。将课程分为 “基础层”(侧重知识补漏)、“提高层”(侧重能力拓展)、“创新层”(侧重文化融合)三个层次,教师根据学生入学测试成绩动态分组
二是 “民族文化 + 学科知识” 融合教学。明确不同学科的融合路径。例如,语文组将彝族《阿诗玛》史诗改编为情景剧,让学生在表演中提升汉语表达能力;物理组利用傣族竹楼的力学结构讲解静力学原理,使抽象知识具象化 [8]。
三是 “线上 + 线下” 混合式教学。搭建 “民族预科教育云平台”,上传双语微课、民族文化纪录片等资源,教师通过平台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精准调整教学策略。疫情期间,该平台累计推送民族文化融合课程 230 节,学生满意度达 92% 。
3.2 完善专业化支持保障机制学院从制度层面构建支持体系:
一是定制化培训体系。与中央民族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合作,开设 “民族预科教育专题研修班”,内容涵盖跨文化教育理论、民族教育政策、教学评价创新等;每年组织教师赴西藏民族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等院校交流,学习不同地区的预科教育经验。
二是校地协同育人网络。与云南省 20 个少数民族自治县的中小学、文化站建立合作关系,教师定期参与民族文化课程开发、教学实践指导等活动,形成 “高校 - 地方 - 社区” 协同发展模式。
三是多元化评价机制。改革职称评审标准,将 “民族文化教学成效”“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提升” 等纳入评价指标;设立 “民族教育创新奖”,表彰在民族文化传承、双语教学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激发专业发展内生动力。
四、结语
民族预科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结合地域特点、民族特色和教育需求进行精准施策。的实践表明,通过构建多元文化素养培育体系、创新适配性教学模式、搭建科研教学协同平台、完善支持保障机制,能够有效破解教师专业发展困境,提升民族预科教育质量。
未来,还需进一步深化以下工作:一是加强民族预科教育学科建设,培养具有民族学、教育学交叉背景的师资队伍;二是推进信息技术与民族教育深度融合,开发更多优质的民族文化数字教育资源;三是建立区域联动机制,与其他省份的民族院校共享教师发展资源,形成全国性的民族预科教师专业发展网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管理办法 [Z].2020.
[2] 王鉴,万明钢。民族预科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 [J]. 教育研
究,2021,42 (05):89-98.
[3] .2023 年预科教育质量报告
[R].2023.
[4] 李祥,张诗亚。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预科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 [J].
民族教育研究,2020,31 (03):56-63.
[5] 云南民族大学科研处 .2018-2022 年科研成果统计年报 [Z].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