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感培养,夯实基础
邓黎莉
马路镇完全小学 湖南省 益阳市 413506
作者简介:邓黎莉(1995年10月—)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马路镇,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本科,安化县马路镇完全小学小学数学教师,研究方向:家校协同视角下的生活化教学实施路径、生活化教学的城乡差异与适应性研究
摘要:数感在数学学习中属于核心素养范畴,对学生理解和运用数字的能力有着直接影响。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数感培养是知识传授的根基,是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要点,然而当前教学里,数感培养存在欠缺,传统教学方法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以及数感意识。本文围绕数感的定义以及其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展开探讨,提出以数感培养目标为驱动的教学策略,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感培养提供实践途径,推动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数感培养;小学数学;学习兴趣;教学策略
引言
本文针对数感的定义以及其在数学学习中发挥的作用展开分析,提出了以数感培养目标为驱动的教学策略,涉及创设情境来激发兴趣、借助游戏与活动开展数学学习、着重强化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以及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等方面。研究显示,借助生活化情境、趣味活动、问题链设计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提高学生的数感水平,推动数学思维的培养以及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一、数感的定义及其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数感的本质是超越表层数字认知的复合型思维能力,它构建于数字意义的多维度理解之上,这种能力首先体现在对数值量级的直观判断,比如接触"百万"与"十亿"时能立即感知其指数级差距,其次反映在数量关系的动态把握上,无论是基础算术中的倍数关系,还是高阶数学的变量关联,有数感者均能准确解析其内在逻辑[1]。在实践应用中,面对如"168×53"这类运算时,数感能使估算者迅速锚定结果区间于8000-9000范围,如同肌肉记忆般自然,这种综合能力贯穿数学认知全过程,将理性分析与直觉判断熔铸为处理数字信息的核心素养。
数学素养中的数感培养对知识掌握有关键作用,以基础运算为例,当面对"18+35"这类题目时,学生凭借数感能快速估算出结果应介于50至60区间,这种预判机制有效规避计算错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班级分组活动需要计算5组每组8人的总人数,有良好数感的学生会立即意识到这属于乘法问题而非简单叠加。对于抽象概念如分数"四分之一"的理解,数感能帮助其自然联想到将完整物体进行四等分后所取的单一分量,即便是几何领域中的图形边长与面积计算,数感同样可解读数字背后的空间意义,这种贯穿始终的数学直觉优化学习路径,能系统性地培育理性思维与创新潜能[2]。
二、数感培养目标驱动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知识点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一年级"1-5的认识"教学为例,教材中的动物园场景图包含大象、猴群等动物形象,教师可以化身"导游",带着学生们边游览边发现——"这里有几位大象先生?那边的猴山住着几口之家?"依靠趣味问答,让学生把具体的动物数量和抽象数字联系起来。到了三年级学习面积计算时,设计一个"教室装修小能手"任务,抛出"需要多少块地砖才能铺满教室"的实际问题,学生们会主动运用课桌、书本等工具测量长宽,在争论"用平方厘米还是平方米更合适"的过程中,锻炼了实际应用能力,又培养了数学思维[3]。
(二)通过游戏和活动进行数学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可依据教材内容创新设计趣味性活动,例如针对二年级"乘法口诀"单元开发"口诀接龙"互动环节——教师说出前半句"三",学生需迅速接答"得九"并补充完整算式"3×3=9",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巩固知识,而针对五年级"概率初步"章节则可依靠开展"趣味摸球"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装有3个红球和2个白球的暗箱中随机抽取并记录数据。借助动手实践,学生可具象化地感知数量与概率之间的内在关联,这种体验式学习深化了数学概念理解,更有效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活性。
(三)强化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在人教版教材的习题设计中,教师可以基于原有题目展开延伸训练以深化教学效果。以"四则运算"单元为例,当学生完成基础题目"购买5个单价45元的篮球和3个单价60元的足球所需总金额"的计算后,教师可引导学生逐步思考:"若学校初始预算是500元,购买这些球类后预算是否充足?""若需额外采购2个排球,且其单价较篮球增加10元,此时总预算是否仍然充裕?"借助这种阶梯式的问题链设计,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不断建构数量关系网络,灵活运用运算方法,潜移默化中培养数理思维。同样地,在"比与比例"单元的教学中,针对"长方形长宽比为3:2,已知长15厘米求宽"的典型例题,教师可以设计变量替换或比例延伸问题,如改变已知条件或引入复合比例关系,促使学生在多维度的实践操作中深化对比例关系的理解,有效提升数学应用能力与数感意识[4]。
(四)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呈现,以"角的度量"教学为例,教师借助几何画板软件动态演示射线围绕端点旋转形成角的过程,凭借实时同步显示角度数值,使学生直观理解角度大小与边线张开幅度之间的动态关系[5]。在此基础上,"图形的运动"单元教学可运用三维动画技术,生动呈现平面图形绕定点旋转时角度参数与旋转方向间的对应规律,配合可调节的坐标系定位演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位置与数字参数之间的对应认知。这种可视化教学方法创新了知识呈现方式,更能引导学生从具象感知过渡到抽象符号表征,为后续数学思维的养成奠定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数感的培育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关键目标,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以数感培养目标为导向的教学策略,包含情境创设、趣味活动设计、问题解决能力培育以及信息技术应用等。这些策略可切实提升学生的数感水平,推动思维的培养以及知识的理解。未来小学数学教学要探寻数感培养的创新办法,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不断优化教学策略,为学生的数学学习以及终身发展筑牢基础。
参考文献:
[1]包伟婷. 基于量感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以“小数加法和减法”为例 [J]. 新课程, 2025, (06): 29-32.
[2]张鸿雁. 基于量感培养的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式教学实践与研究 [J]. 小学生(中旬刊), 2025, (02): 13-15.
[3]晏芳. 体验式模式下的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 [J].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5, (05): 67-70.
[4]钟雪芹. 基于量感培养的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策略 [J]. 数学小灵通(中旬刊), 2025, (02): 23-24.
[5]吴秋菊. 体验式教学模式下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 [J]. 天津教育, 2025, (05): 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