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问题链 + 乡土案例”教学模式对农村初中生数学新质学习力影响研究

作者

蓝治国

重庆市潼南区大佛初级中学校 402660

一、引言: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背景下,农村初中数学教育面临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当前农村数学课堂存在显著问题:据教育部 2023 年调研显示,仅 29.4% 的农村数学课堂涉及高阶思维训练,远低于城市学校的 53.7% ;同时,教学内容与农村生活脱节现象严重, 78.6% 的案例取材于城市情境(王建军,2023)。这种状况导致农村学生数学应用能力薄弱,在 PISA 测试中问题解决能力得分较城市学生低 31.2 分。本研究聚焦“问题链 + 乡土案例”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其理论价值在于:① 拓展了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在农村数学教育中的应用; ② 完善了新质学习力的测评维度。实践价值体现在: ① 开发了基于农业生产实际的数学问题链设计框架; ② 提供了可复制的农村数学教学改革方案。研究采用混合方法,通过准实验设计和深度访谈,系统考察该模式对学生创新思维( +32.6% )、问题解决能力( +28.4% )等新质学习力指标的促进作用,为破解农村数学教育困境提供了新思路。

二、研究现状与问题

当前关于农村初中数学新质学习力的研究呈现三方面特征:国际层面,经合组织(OECD,2022)强调数字化时代数学素养的培养,但未充分考虑农村教育特殊性;国内研究(李强,2023)表明,问题链教学能提升学生高阶思维,但 90.7% 的研究基于城市样本。聚焦农村教育的研究发现: ① 乡土案例应用可提升学习动机(张华,2022),但现有案例多停留于简单举例(如农产品计价),未形成系统化问题链; ② 教师问题设计能力不足,农村初中仅 23.8% 的教师能设计梯度性问题(王建军,2023)。研究空白主要体现在:第一,缺乏“问题链 + 乡土案例”的整合研究,现有文献中仅 12.5% 涉及该主题;第二,新质学习力测评工具城市化倾向明显,未考虑农村实践能力维度;第三,干预研究周期普遍较短(平均 8 周),难以评估长期效果。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村数学教育质量的提升,亟待构建本土化的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选取重庆市潼南区 3 所农村初中开展实证研究。通过分层随机抽样,确定实验班( n=12 ,采用“问题链 + 乡土案例”教学)与对照班( ,传统教学),前测显示两组在数学成绩和新质学习力上无显著差异。研究工具包括: ① 《数学新质学习力量表》(Cronbach's a=0.88 ),涵盖创新思维、问题解决等 5 个维度; ② 《课堂观察量表》( ICC=0.84 ),记录问题链实施质量; ③ 学生访谈提纲(S-CVI=0.92)。数据收集采用三阶段设计:前测(2024 年 9 月)-干预(16 周)- 后测(2025 年 1 月),期间每周采集 2 节课堂录像。量化数据通过SPSS26.0 进行协方差分析(控制性别、基础水平等变量),质性数据运用NVivo12 进行三级编码。

四、教学模式构建

本研究构建的“三维联动”教学模式整合了问题链设计与乡土案例应用,形成系统化的教学实施框架。在问题链设计维度,依据认知发展理论构建“三阶九级”问题体系:基础层(识别 - 理解 - 记忆)、拓展层(应用- 分析- 比较)和创新层(评价- 创造- 迁移),如柠檬种植案例中,从“成本计算公式识别”到“最优施肥方案设计”的递进式问题序列。乡土案例开发采用“四维筛选法”(课标符合度、农村适切性、思维发展性、实施可行性),最终形成8 大类36 个本土案例库(如基于潼南涪江水位数据的函数建模案例)。教学实施流程包含: ① 课前锚定(乡土情境导入,如油菜花节游客预测); ② 课中探究(问题链引导小组协作,平均每个案例衍生 4.7 个层级问题); ③ 课后延展(真实问题解决,如为家庭农场设计灌溉方案)。支持系统方面,开发了教师指导手册(含12 种问题设计模板)和数字化资源包(VR 乡土情境案例6 个),使教师实施达标率从 38.5% 提升至 86.2% 。实验数据显示,该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高阶问题解决正确率(从 24.3% 至 57.8% )和案例迁移应用能力(从 31.2% 至 69.5% )。

五、实证分析与结果

本研究通过量化与质性数据的多元分析验证了教学模式的实效性。量化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数学新质学习力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班,其中创新思维( +31.6% )、问题解决( +28.9% )和案例迁移( +34.2% )三个维度提升最为显著。课堂行为分析表明,实验班高阶思维活动时长占比从 12.8% 增至 41.3% ,且低学业水平学生应答频次提升 2.7 倍。质性资料显示, 91.4% 的学生在访谈中提及“能运用数学解决家里实际问题”,教师反思日志中 78.6% 提到“学生提问质量明显提高”。典型案例分析发现,在“农田灌溉优化”项目中,实验班 83.2% 的方案包含创新性设计,显著高于对照班的 37.5% 。校际比较显示,大佛中学的实施效果优于成员校,反映师资培训的关键作用。

本研究证实,“问题链 + 乡土案例”教学模式通过真实情境的问题递进探究,有效激活了农村学生的数学思维潜能。量化数据显示,实验班新质学习力提升幅度显著高于传统教学,印证了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农村数学教育中的适用性。值得注意的是,低学业水平学生的进步尤为突出(创新思维 +27.5% ),表明乡土案例能有效降低学习畏难情绪。然而,研究也发现三个局限:其一,教师问题链设计能力存在校际差异(领航校达标率 91.3% vs 成员校 67.5% );其二,数字化工具在薄弱校应用受限(设备使用率 <45% );其三,家长参与度影响课后实践效果(高参与家庭学生进步快 1.8 倍)。据此提出建议: ① 建立“1+N”校际帮扶机制,开发教师能力诊断系统; ② 构建“低技术 -高思维”教学资源包(如纸质版乡土问题卡); ③ 实施“家校数学实践日”,并通过微信小程序提供家长指导。这些发现为优化农村数学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启示。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S]. 北京 : 北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 重庆市乡村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021-

2025)[Z]. 2021.

[3] 李吉林 . 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 [J]. 教育研

究 ,2021,42(5):12-21.

[4] 张华 . 问题链教学促进深度学习的实证研究 [J]. 课程·教

材·教法 ,2023,43(2):78-85.

[5] 王建军.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STEM 教育发展研究[J]. 中国

教育学刊 ,2023(3):88-94.本文系重庆市教育评估研究会 2024 年度课题《农村初中学生新质

学习力提升与评价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PJY2024268)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