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化学为墨,绘德育华章
王军
重庆市铜梁区大庙镇初级中学 重庆 402560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教育的核心在于知识传授与品德培育的统一。初中阶段作为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化学学科凭借丰富的知识体系与独特的学科魅力,为德育渗透提供了广阔空间。然而,当前初中化学教学存在重知识轻德育的现象,如何挖掘化学学科的德育内涵,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具体策略
(一)深挖教材内涵,让德育元素“显形”
教师需跳出 “知识点罗列”的局限,以“大单元教学” 视角梳理教材,实现“知识线”与“德育线”的双线融合。比如在“物质的构成”章节教学中,可围绕“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展开德育渗透。讲解分子、原子时,通过播放扫描隧道显微镜下“苯分子图像”“硅原子排列成‘中国’二字”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微观粒子的客观存在,破除“看不见就是不存在”的唯心主义认知;结合“品红在水中扩散” 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的关系,进而延伸到 “万事万物皆处于动态变化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的辩证思维,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二)依托实验教学,让科学精神“落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需通过“规范操作 —探究反思 —合作创新”的实验流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科学态度的价值。比如在“氧气的制取与性质”实验教学中,可分步骤渗透德育。实验前,要求学生对照教材绘制 “高锰酸钾制氧气”的装置图,标注仪器名称与注意事项(如试管口略向下倾斜、棉花的作用),培养学生“严谨规划、注重细节”的习惯;实验中,若学生出现 “未检查装置气密性就添加药品”“酒精灯外焰未对准药品部位”等问题,教师不直接指出错误,而是引导学生观察“收集不到气体”“药品未充分反应”的现象,让学生自主分析原因并重新操作,通过 “试错 — 反思 — 修正” 的过程,让学生明白“科学容不得半点马虎,每一个操作细节都影响实验结果” 的道理,培育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三)联结生活实际,让社会责任“扎根”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需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场景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进而思考“化学如何服务社会”,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比如在“化学与健康”章节教学中,可围绕“健康饮食”展开德育。讲解“蛋白质、维生素、糖类”等营养素时,结合学生日常饮食:展示“早餐吃油条、豆浆”“午餐吃米饭、红烧肉、青菜”的食谱,分析其中营养素的搭配是否合理;引入“高盐饮食与高血压”“高糖饮食与龋齿”的研究数据,如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 5 克,而我国居民平均摄入量达 10.5 克,让学生认识到“不合理饮食的危害”;组织“设计健康食谱”活动,要求学生为家人设计一周早餐,兼顾营养均衡与口味偏好,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转化为生活实践,培养 “关爱自己、关爱家人健康” 的责任意识。
(四)浸润化学史,让爱国情怀“升华”
化学史是一部融合科学家智慧、奋斗精神与家国情怀的“活教材”。教师需通过讲述化学史故事,让学生在了解学科发展历程的同时,感受科学家的人格魅力,激发爱国热情与理想追求。比如在“常见的酸和碱”教学中,可引入我国近代化学家侯德榜的故事。讲解“纯碱(碳酸钠)的用途”时,介绍 20 世纪初我国纯碱完全依赖进口,外国公司垄断技术、抬高价格,导致国内民族工业发展受阻;讲述侯德榜先生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国潜心研究,历经上千次实验,终于在 1926 年发明“侯氏制碱法”,打破外国垄断,使我国纯碱产量大幅提升,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远销海外。通过故事让学生明白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激发学生 “为国家富强而努力学习” 的爱国情怀;同时,引导学生学习侯德榜 “面对困难不放弃、潜心钻研求真理”的精神,培养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
二、德育渗透的注意要点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需避免 “三大误区”,确保德育效果自然高效。
一是避免“牵强附会”。德育渗透需建立在化学知识的基础上,不可脱离教学内容空谈德育。例如在“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中,若强行插入“爱国教育”,会让学生感到突兀;而通过“用熟石灰中和酸性土壤”的实例,讲解“化学技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进而延伸到 “科技兴农对国家粮食安全的意义”,则能实现知识与德育的自然融合。
二是避免“目标过高”。初中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德育目标需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例如在“化学与环境”教学中,对初一学生可侧重“不乱扔塑料垃圾”的基础环保行为,对初三学生则可引导“设计社区垃圾分类方案”的实践活动,从“行为习惯”到“实践创新”逐步递进,避免因目标过高导致学生难以理解与参与。
三是避免“教师独角戏”。德育渗透需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形式,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体。例如在“化学史教学”中,可让学生分组查阅“我国古代化学成就”资料,制作 PPT 进行汇报,而非教师单一讲述,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增强德育的感染力。
此外,教师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实验中教师规范操作、课后主动回收实验废液、随手关灯节约用电,这些细微行为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单纯的“说教”更具说服力。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贵在“自然”与“持久”。教师需以教材为基、以实验为桥、以生活为镜、以史为鉴,将辩证思维、科学精神、环保意识、爱国情怀等德育元素融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在学习 “物质的组成与变化” 时,也能领悟“做人的道理与责任”。未来,初中化学教师需继续探索创新,让化学课堂不仅成为知识传递的场所,更成为学生道德成长的沃土,为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磊。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与教学实施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89- 105.
[2] 李建国。初中化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策略 [J]. 化学教育(中英文),2023,44(12):32-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