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渗透路径探析

作者

周建军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大芦中学 730618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以及社会融洽和谐的精神黏合剂,是实现民族复兴以及长治久安的思想基石。初中生正处在思想品德渐趋完善、社会认知急剧拓展的关键时段,该时段教育内容和方式,对其价值取向有深远意义上的影响。《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念与法治意识的重要阶梯,不只是承担起法律知识与道德规范的讲授使命,还于无形之中培育学生的国家归属感与民族使命感,在全球化浪潮与多元文化交织的社会大背景里,多种文化思潮易冲击青少年的民族认同,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点,利于学生增进文化自信和家国之念,培养正向的社会担当与历史责任感。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契合性分析(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与核心要素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体中华儿女就“中华民族形成命运共同体”达成的思想上的赞同、情感上的归依以及行动上的自觉。其核心内容囊括国家的认同、民族的团结、文化的自信、历史的记忆以及责任的担当,此意识不光凸显个人同国家命运的密切相联,更聚焦多民族于历史推进中形成的共生共荣状态。国家认同表现为对国家制度、法律体系及基本价值观的肯定;民族团结要求 56 个民族平等互助、携手迈向进步;文化自信要求青年学生全面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涵,且要有以本国文化为中心同世界文化开展交流对话的能力;责任担当呈现出青少年乐意给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添砖加瓦。

(二)《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与价值导向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铸牢初中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渠道。与其他课程相比,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显著特点在于它最终指向的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价值引领,在“润物细无声”中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其转化为自觉行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使学生热爱中华民族,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表明 了对铸牢初中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表明该课程理应承担起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责任[1

(三)课堂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

初中生思维灵动但价值观念尚不稳固,很容易受网络、媒体以及多元文化的波及,要是课堂没有对民族共同体价值的引导,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容易渐趋微弱。就相关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研数据而言,约 15% 的初中生在“民族团结”的理解上显得较为模糊,这体现出课堂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已刻不容缓。《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现了道德情感教育跟制度教育相结合的特质,采用其文本实例、课堂座谈、社会服务等环节,可自然而然地将共同体意识渗透至知识传授里,让学生在搞懂法律知识与道德规范的阶段,转化成文化认同及情感契合。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渗透策略

(一)基于课程内容的系统整合与优化

教师备课之际,需着重发掘教材中跟民族团结、国家认同、文化自信有关的部分,接着实施二次组合整合,生成逻辑性与专题性俱佳的教学模块[2]当进行“民族团结”相关章节讲授时,能结合“56 个民族团结凝聚”“青藏铁路搭建”“2022 北京冬奥会各民族运动员团结配合”等典型范例,把教材里的抽象理念与生动实例深度融合,引导学生感受民族团结在国家进步和社会安定状态下的现实意义。可针对性地引入《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政策白皮书这类法律条文,安排学生在课堂自主查找、分组阐释,而后结合真实新闻事件(如西部扶贫工程、民族地区教育助力)探究法律对民族团结及区域发展的保障作用,就不同地区学校特色而言,教师还可探索校本课程的开发路径,把当地民族文化元素有效嵌入课堂。以西北地区为例,可把“丝绸之路民族文化”设成专题,采用敦煌壁画、民族乐器、传统服饰等实际物品进行授课;如南方区域,不妨结合“侗族大歌”“苗绣”等非物质文化瑰宝,依靠视频、体验活动,让学生认识民族文化的多样形式与历史价值意义。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情境化设计

课堂教学要跳出传统灌输的旧模式,灵活选用实例演示、情境创设、课题式探究等手段,助力学生面对真实问题时领悟共同体意识。如“北京冬奥会时不同民族青年志愿者合作的故事”“贵州侗族乡村旅游开发进程中民族互助的实例”,引导学生剖析事件背后潜藏的民族精神与社会价值。情境模拟能安排“民族文化交流日”这一特定环节,安排学生分组,分别饰演不同民族代表,采用呈现民族歌舞、举办模拟文化交流会议等形式,认知民族文化交流的欢悦与核心意义,项目化学习的效果十分可观,好比“家乡民族文化查访”主题项目,引导学生去社区走访一番,采集民族文化素材,最终制出专题展示、短片或手册作品,且在班级里开展分享,增进学生研究本领与文化认可感,信息化途径同样不可小看,可借助《辉煌中国》《航拍中国》等纪录片视频素材里的民族团结画面,使学生借由视听体验民族团结的真实场景。

(三)课堂互动与合作学习的引导

课堂交谈跟合作探究可激发学生深入思索,催生团队凝聚精神与群体共同体意识,教师可打造一系列问题链。举例“民族团结的意义是怎样呈现的?没有民族团结会造成怎样的社会风险局面?法律在其中起到什么功能?”利用分组探讨、脑力风暴,助力学生渐次搭建系统思维架构。可安排形式繁杂的互动活动,诸如宪法知识问答赛、模拟法庭审理涉及民族政策的争议实例、民族文化辩论对决等,在模拟法庭这般情境里,学生分别承担起律师、法官证人等角色,依靠法律思辨理解国家制度对民族团结的守护,教师可借助课堂的时间安排一场“民族文化展示日”,引导学生采用手工雕琢、舞蹈呈现、歌曲咏唱等方式展示所调研的民族特色文化,助力学生在参与及观赏里深化对共同体的领悟与认同。

(四)课外延伸与实践活动的支持

课外实践乃课堂教育的拓展延伸与深度化,学校可按照一定时间安排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民族博物馆、历史文化街区等地,使学生依靠实物实例、图片实例及讲解情况,直接体悟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历史轨迹 [3

按照区域文化别样特色,可组织“民族团结主题互动班会”“民族英雄事迹分享交流活动”“红色文化专题探访”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际境况下理解民族团结的关键意义,组织学生对本地的民族企业老板、非遗传承人、退伍军人做采访,起草调研深度报告或童话故事集,构建班级共有的文化资料集。学校可以跟社区、志愿组织联合起来开展“民族文化节”“法律知识宣传周”等活动项目,助力学生在组织服务阶段体悟合作意识与社会责任。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上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保障途径与评估架构

(一)教师专业素养与课程意识提升

教师成为课堂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支撑力量,教师的专业涵养、课程领悟程度与教学本领,直接关乎课堂成效。实现有效渗透成效,首要之事是提升教师民族文化素养,强化其对共同体意识的深度把握,学校应按周期开展针对性强的教师培训,诸如举行“民族团结教育”专题研讨活动、跨区域教学经验研讨交流会,招请民族学、教育学专家做理论诠释与案例分析工作,引导教师掌握前沿思路与教学本领。教师可采用线上课程开发、教育讲坛开办、微课制作等形式积累教学资源,铸就个性化的课堂设计功力,对民族政策做分析的时候,可带领学生针对“两会”民族议题进行思辨与商酌,增进其对国家治理及民族政策认知,教师也应密切追踪国家重大事件以及民族团结典型实例,把此类内容融入课堂案例里。

(二)教材与资源的优化配置

作为课程根基的是教材内容,且是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媒介[4]。教师应在全面领会教材后开展二次拓展与融合,学校可集结课程资源开发小组力量,面对《道德与法治》教材里民族团结、国家认同、文化传承等方面主题,制订体现区域特色的教学辅助文档,类似“本地少数民族文化风俗要览”也或“民族政策案例选集”。要开发像短视频、微课这种辅助教学的资源,如制作时长 5 分钟的“民族团结微故事”视频,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去观看,于课堂上围绕视频进行思考及研讨,“翻转课堂”模式可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点,学校也能搭建“民族团结教育资源库”, 囊括先进人物的事迹记载、典型法律的案例呈现、精彩历史的故事篇章,教师可按需提取之后灵活地加以运用。跟图书馆、文化馆、非遗展示中心进行合作,同样可为学生搭建直接体悟民族文化的体验阵地,学生可凭借参观展览、参与到工作坊、体验民族传统手工艺等活动,深度把握文化的多样性及共融特质。

(三)多维度评价体系的构建

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无法借单一考试完成检验,必须设立结合过程性和结果性的综合评定体系。传统的期末考查更突出知识的把控,而对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转变未加重视,学校可依据课堂参与的活跃度、团队协作的协同性、研究报告的完成进度、主题演讲的呈现效果等,设置多元考核指标。处在“民族文化探究”项目期间,不妨开办“民族文化成果展”,对学生的调研成果展开公开展览,评审标准不仅纳入研究的深度以及逻辑性,另外要考量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教师可借助随堂小测验、学习记录、课堂发言水准等过程性数据,实时跟进学生思想观念的发展路径。就情感态度层面的改变而言,能凭借问卷调查、同伴间互评、自我审视等形式进行量化,评价不应仅拘泥于“给分”形式,可成为教学反馈、改进的依托,教师在课堂总结的时候可,引导学生开展自我回溯反思,倾诉学习心得,协助其把民族团结和个人成长相连接。

(四)家庭与社会协同育人

家庭、社会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外延范围,三者若进行有效协作,可构建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完整生态格局 [5]。于孩子成长期间,家庭教育展现出基础性功效,家长应积极投身到民族文化类活动中,好比和孩子一起参与民族节庆、体验民族传统手工创作,营造和谐文化气场。学校可依照固定时间召开“民族文化主题家长会”,凭借展现学生民族文化研究成果、放映有关纪录片,提高家长教育参与的积极性,采用微信公众号、家校之间联系群,向家长发送民族团结教育的意义及有效方法,帮扶家长在家庭生活当中引导孩子树立恰当价值观。需依靠社区、公益机构以及媒体之力,就像邀约民族团结的模范群体、退役军人、非遗项目的传承人走进校园,诉说鲜活感人的经历,激起学生民族层面的自豪感,不妨与地方电视台、短视频平台合作去拍摄民族文化主题短片,使学生加入制作和传播行列。

总结:

开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属于新时代教育对青少年思想政治建设给出的核心要求,借助深度探究共同体意识与课程目标的契合程度,可见二者在价值观念以及育人目标上达到高度一致,凭借课程内容的系统统筹、教学方法的革新与情境化构建、课堂互动的深化、课外拓展活动的助力,再者保障机制以及多维度评价体系的改良,俱为该意识的深入渗透铺就了具体通道,教师、教材加上家庭与社会各方面齐心努力,会构建多层面、综合式的教育聚合力,要进一步挖掘优质教学资源,助力学生借由多样化教学与实践真正领悟并沉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 张驰 .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3.000662.

[2] 孟洋洋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策略研究 [D]. 新疆师范大学 ,2024.

[3] 钱娅娜 .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研究 [D]. 青海师范大学 ,2024.000921.

[4] 须怡杰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 [D]. 上海师范大学 ,2025.001883.

[5] 胡婷 .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J]. 新课程研究 ,2024,(25):45-48.

课题信息:甘肃省教育厅 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2025 年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专项课题《初中学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体系研究》(课题立项号:2025z1zxxzd023)研究成果